-
1 # 濮淮布衣
-
2 # 雲龍256013933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詩經、何彼穠矣》
何彼穠矣,唐棣之華。
曷不肅雍,王姬之車。
何彼穠矣,華如桃李。
平王之孫,齊候之子。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
齊候之子,平王之孫。
本詩描寫王姬嫁與齊候之子,車駕的盛大德行的不諧,以釣魚作比或者正在諷刺,鄭玄說因為“釣者有求於彼。”儘管他說是善道相求,而被釣之“魚”豈是如願以償嗎?顧炎武就解釋:“且其詩刺詩也。
以王姬徒有容色之盛,而無肅雍這德,何以使化之,故曰何何彼穠矣。”而王姬下嫁,“以樹援於強大之齊,尋盟府之墜言,繼婚姻之夙好”(《日知錄》卷三)這乃是為了政治的原因,
這必然是一方針對一方的需要,而王姬本人又怎能和順呢?我們真要佩服詩人如微風觀察了。
綜合古今兩派之說,參諸篇章本身,詩篇最可能作於東周初,即周桓王時。詩何以稱王姬為“平王之孫”?汪梧風《學女為》說得好:“其曰孫者,洩父未立之詞也。”平王之子洩父早卒《史記》載,王位由父之子林即周桓王繼承。因此詩人為與“齊侯之子”相對,就不能不稱洩父之女為“平王之孫”。後人因《春秋》魯莊公元年十一年兩次記載王姬下嫁齊侯之事,將此詩之作與齊襄公或齊桓公聯絡起來,是沒有正視“齊侯之子”的“之子”兩字。更值得注意的是,詩篇中的婚事很可能是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初與齊侯締結婚姻關係,所以要製作詩篇,歌詠其事。
在這首周天子嫁女的詩中,為什麼要強調華麗、強調門第、強調繁瑣的婚儀?
1、周家的禮樂文化,特重“威儀”。“威”,可令百姓“畏”而守法;“儀”,可令百姓“敬”而學習。
今天“親迎”,是婚儀中的一環,目睹王姬之車——“何彼穠矣,唐棣之花”,眼見平王之孫——“何彼穠矣,花如桃李”,熱鬧,美麗,門當戶對的新人,誰的心裡,都會泛起這樣的嚮往:嫁女當嫁“齊侯子”,娶婦當娶“平王孫”!
2、周家特重社會各族群融合,而與各族群廣泛聯姻,是非常有效的途徑,所以,強強聯合,便是最理想的治世之策。
3、婚姻既然負有“融合族群”的重任,那麼,必須“慎重其事”,以極繁瑣的程式,加深彼此的聯絡,以奪目的儀式感,令雙方家族產生足夠的重視,將這次聯姻放置到足夠的高度。
婚姻,承載的是“責任”,而“愛情”,只關乎個體“生命”感受。二者不在同一語境下,願讀者諸君能明白,再不要生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之慨嘆。
文化領域創作雲龍
-
3 # 魚小糖吖
是的
全文如下:
何彼襛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雝?王姬之車。何彼襛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其釣維何?維絲伊緡。齊侯之子,平王之孫。
王姬之車已經點明新娘是何人了,平王之孫,齊候之子也點明瞭新郎是誰了。其餘則是形容婚禮之豪華,新娘和新郎門當戶對,身份尊貴顯赫。
這就是描寫周王朝與諸侯國齊國的一場政治聯姻的詩。
-
4 # 長門文軒
我們先看下原詩
何彼襛(nóng)矣,唐棣(dì)之華?曷(hé)不肅雍?王姬之車。
何彼襛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mín)。齊侯之子,平王之孫。
簡單翻譯如下(本人翻譯)
多麼厚實的衣服啊,車簾也很華麗,王姬的車也那樣莊重雍貴。
多麼厚實的衣服啊,人長得也漂亮,平王的孫子,齊候的兒子
像釣魚用的雙股絲線一樣般配啊,齊候的兒子,平王的孫子
歷代學者對《詩經 • 召南 • 何彼襛矣》存在不同的詮釋。有兩點一是這首詩是“美”還是“刺”的問題 主要是唐棣怎麼去理解?二是這首詩的年代是什麼時候 關鍵是“平王”指的是誰。“二南”的爭議自古就不斷,說起來話就多了,這裡簡要說下唐以前的觀點此詩是西周時期描寫王候婚禮的美好,多持毛《詩序》的觀點,“正始之道,王化之基”,鄭玄的《箋》也是此觀點。
宋代疑古,認為此詩是東周時期的作品,諷刺王后德不配貌的一首詩,如宋質的《詩總聞》
清代學者對此詩態度不一,如陳奐的《詩毛氏傳疏》和馬 、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基本上認同《詩序》和《毛傳》的說法, 以為是西周之初的詩篇,是美王姬下嫁之詩。而惠周惕的《詩 、說》、魏源的《詩古微》、方玉潤的《詩經原始》也都認為是東周時代之詩。只不過惠周惕認為“齊侯之子”不是指齊襄 、公而是指齊桓公,並引《春秋 • 莊公十一年》中“王姬歸於齊” 的經文來證明,而魏源則以為“平王之孫,齊侯之子”是指的是同一個人 ---- 周平王的外孫女亦即齊侯的女兒下嫁西都諸侯之事。
現當代學者大多以為是此詩是東周之詩,譬如高亨先生的《詩經今注》就認為“平王之孫,齊侯之子”當是指春秋時王姬嫁給齊襄公或齊桓公的事,並根據“其釣維何?維絲伊緡” 這句話認為這首詩是召南之人諷刺以齊侯王姬之貴徵求媵妾之 詩。
主西周說的大都遵從《詩序》和《毛傳》, 而主東周說的則多以《春秋》為據;關於此詩是美詩還是刺詩的問題,則主西周說者都以為是美王姬下嫁之詩,主東周說者有一部分人也認為是美王姬下嫁之詩,然而終究認為是刺詩的居多。
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這裡牽扯到“二南”到底是怎麼定義的,本人更相信王夫之的觀點,如下
王夫之透過對詩歌本身的考察和歷史的分析, 否定了傳統舊說, 提出《 周南 》 、 《召南》 應以地理分而不應以王、 侯、 聖、 賢分的見解。 他在《 詩經稗疏 》 中說 “ 周公、 召公分陝而治, 各以其治登其國風, 則《周南》者, 周公所治之南國 , 《召南》者, 引證史籍、 驗明地理, 具體指出: “北界河洛、南逾楚塞, 南, 從可知已。 陝東所統之南國為周南, 則今南陽、 襄鄧、召公所拾之南國也。” 在《 詩經稗疏》中, 他還以陝州為中線而兩分之。《史記》謂洛陽為周承天、德安、光黃、 汝穎是已 ;陝西所統之南國為召南, 則今漢中、商洛、興安、鄖夔、順慶、保寧是已。 ” 王氏此說後來逐漸為多數《詩經》研究者所接受。
傅斯年先生認為:“《南》(周南,召南)文采不豔, 而頗涉禮樂:男女情詩多有節制(《野有死麕》一篇除外)。” 並無違禮之處,可見其也應創作於周初。
在“二南”的部分詩篇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地名。 在《關雎》《漢廣》《汝墳》《江有汜》中提到了黃河、江、沱、 汝、漢等。有人據此推測“二南”產生地應該在“北界黃河, 當在江、淮、汝、漢流域。” 但在西周早期昭王南征而不復, 周朝軍隊全軍覆沒。從此失去了對南方各國的控制能力。從此, 我們也可以得出“二南”產生於西周初期。
我們看下召南十四首詩
(1)祝頌詩:《鵲巢》《何彼襛矣》《甘棠》
(2)生活詩:《采蘩》《採蘋》《行露》《小星》
(3)情詩戀歌:《野有死麕》《摽有梅》《江有汜》
(4)政治詩:《羔羊》《騶虞》 (5)思婦詩:《草蟲》《殷其雷》
通觀召南十四首詩,其所表現出來的風格基本是柔和溫雅
結語:相對東周初年周王室的衰落,我們更願意相信這首詩來自西周初年的盛世,周禮形成的年代,周公與召公分別以所轄地區的音樂牽頭創作了“二南”作為周禮之樂,美好莊重,應該是周禮之樂的主調。所以此詩是描寫西周王侯婚禮的莊重美好。
回覆列表
《詩經》南召篇:“何彼襛矣”,是對周平王之女嫁給齊桓公的一場婚事記述。何彼禯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錐?王姬之車。(王姬美麗絢燦,送親的車隊壯觀奢華卻有點浮豔不肅整)。彼何禯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王之子。(王姬美如桃李兩位公子平王之孫和齊王之子都風度翩翩)。其釣維何,維絲伊緡,齊侯之子,平壬之孫。(這嫁娶像魚鉤配上好釣錢,你/看兩位公子多麼風度翩翩)。但《隨園詩話》的作者袁枚認為:男女求愛詩,王姬王孫不過是假託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