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間的車輪

    諸葛亮,字孔明,出生在東漢時期的琅邪陽都。先祖諸葛豐在西漢曾受漢元帝賞識,被提拔為光祿大夫。

    所以說諸葛亮家其實還是有一點背景的,屬於士一階層。

    而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時期曾做過泰山郡丞。由此可見,諸葛亮並非之後在《出師表》中所說的那樣“本是布衣”。

    良好的家世背景並沒有給諸葛亮創造較為優越的生活條件,相反,諸葛亮自幼便開始了躲避戰亂的生活。

    諸葛亮的幼年正處於東漢末年社會大動亂的時期。

    諸葛亮八歲時父親去世,這讓原本不易的生活變的更加的艱難。因此,諸葛亮與兄弟姊妹便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豫章生活。

    然而,時間不長,朝廷派朱皓接替了諸葛玄的太守職位,諸葛玄只得攜諸葛亮等家眷投奔在荊州任職的劉表。

    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便在隆中定居下來。

    相較於北方頻繁的戰爭,當時荊州一帶戰亂較少,局勢相對來說也比較平穩。這使諸葛亮暫時的避開了動盪不安的戰亂環境,能靜下心來學習思考。隆中十年,除了“躬耕隴畝”以維持生計外,諸葛亮博覽群書,並與有識之士一起談論古今之事,暢聊志向抱負。

    讀書“觀其大略”是為了尋求治國理政之道;友人問諸葛亮之志,諸葛亮笑而不答是因為諸葛亮有著更大的報負。“遨遊何必故鄉邪”之語顯示出諸葛亮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

    諸葛亮雖身居隆中,卻時時關心著國家局勢,並以家國天下的情懷來思考國家未來的發展。隆中十年的學習讓諸葛亮有了充分的時間觀察社會、分析局勢、形成自己的政治見解與政治主張。

    諸葛亮在隆中期間結交了大量的名士,為自己編織了一張人際廣泛的關係網。

    荊襄地區本就有多名士,而東漢末年局勢的動盪促使更多人定居這裡以躲避戰亂,一時間,荊州成為四海俊傑聚居之地,諸葛亮在隆中期間積極結交朋友,聯絡族群,與荊州很多名門望族以及有識之士都建立了密切的關係。

    在當時,黃氏、 龐氏、蒯氏、馬氏、蔡氏、習氏等都是荊州地區的大家族,他們不僅有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還與各個政治集團有來往,諸葛亮與這些家族建立聯絡,使自己的聲望迅速得到了提高,諸葛亮“臥龍”的稱號就是出自龐德公之口,並在之後聲名鵲起。

    此外,與這些人的接觸,也有助於諸葛亮準確及時的把握政治動向,更加全面的分析局勢。

    建安十二年,在好友司馬微、徐庶的極力推薦下,當時因兵敗而暫時屯居新野的劉備三顧茅廬,拜訪深居隆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在與劉備會面時,提出著名的“隆中對”戰略,指出曹操兵多將廣,位高權重,不可貿然與其爭鋒;孫權盤踞江東地區,地勢優越,百姓富足,也不易謀取。劉備若要有所建樹,因從勢力較為薄弱的荊州地區入手,以此作為據點,之後再奪取西川,形成劉、孫、操三足鼎立之勢,最終入主中原,復興漢室。

    諸葛亮出山之後,盡心效力於劉備,蜀漢政權在建立期間,諸葛亮在外交和政務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古代戰爭形式比較單一,沒有如今複雜,加上自己的聰明智慧與努力,以上這些都是能夠做到這些的原因吧

  • 2 # 褚伯林11布衣

    三國時期叱吒風雲的人物諸葛亮具有豐富的治國理政、行軍打仗的經驗,這是其運籌帷幄之中,決策千里之外的主要原因。

    諸葛亮(181一234)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部地區)人。東漢末年,隱居在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以西),平時留心世間之事,人們稱之為“臥龍”。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劉備三顧草廬,其向劉備提出佔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Ill)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援,聯合東吳孫權與曹操對抗,然後統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從此成為了劉備的主要謀士。後劉備依諸葛亮的策略,聯合孫權攻擊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並佔領了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曹丕取代了漢獻帝稱帝后,諸葛亮勸說劉備稱帝,其成為了丞相。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論大小,都由他定。當政期間,勵精圖志,賞罰嚴明,推行屯田制,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曾五次出兵攻魏,爭奪中原地區。建興十二年,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於五丈原軍中。他還發明瞭“木牛流馬”,有利於山地運輸。諸葛亮的一生,經驗不斷得到豐富。

    諸葛亮生前還掌握了術數類的帝王之術《奇門遁甲》,該書主要用於行軍打仗、排兵佈陣、預測敵情,也是用於決疑的著作。

    由上可知,諸葛亮先生具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非凡智慧和能力。

  • 3 # 小作手的十倍之路

    “決勝於千里之外,運籌於帷幄之中”這句話經常用來形容歷史上的謀士,我認為這句話雖然有誇大之嫌,但歷史上確實有諸葛亮這樣的神人配得上這樣的稱號。

    古代資訊不發達,不像現在有各種先進的通訊、偵察裝置,但諸葛亮們有他自己的方法。

    曉地形:諸葛亮翻開手繪的地形圖,標註了幾個軍事上的戰略位置,這些年走南闖北讓他對各處地形特點了如指掌。哪裡適合埋伏,哪裡適合阻擊,哪裡適合藏兵佈陣,諸葛亮一一在地圖上作了詳細的標註。他知道,預先的推演比實際的戰鬥更重要。

    觀天象:多年來自學的觀天象,知雷雨的本事讓諸葛亮在沒有天氣預報的古代名聲大震,彷彿被傳成神人。但只有諸葛亮自己知道,草船借箭的東風並不是如有神助,而是自己知曉了天氣事先作的伏筆。

    知敵情:孫子很早就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諸葛亮也不例外,行軍打仗對敵情的熟悉顯得尤為重要。好在諸葛亮關係通達,就連岳丈、兄弟都能為自己帶來敵方的訊息,孫權又發展了多少兵力,曹操又挾持天子去了哪裡,一切都沒能逃過諸葛亮的眼睛。

    諸葛亮就是靠諸如此類的方法才做到了一次次用兵如神出奇制勝,諸葛亮知道,自己不是神,也不是神仙下凡。“決勝於千里之外,運籌於帷幄之中”這句話與其說是誇讚自己天賦異稟,倒不如說是因為自己戰前準備做的充足。

  • 4 # 春秋風雲

    諸葛亮高臥隆中之時,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無一不讀;天文地理,政治軍事,無一不攻;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沒有真才實學,怎可作隆中對?沒有經天緯地之略,怎敢輔佐劉備?

    曹操平定北方之後,劍指南方,派夏侯惇、李典、于禁統領十萬大軍,兵鋒逼近南陽新野。劉備趕緊和諸葛亮商量,諸葛亮早己成竹在胸,只是擔心關羽張飛不服調遣,於是趁機向劉備討要劍印。他撥一千兵馬關羽設伏豫山,撥一千兵馬張飛設伏安林,撥一些老弱病殘士兵趙雲作先鋒,派關平、周倉、劉封等人潛入曹營後方,燒其糧草淄重,令敵人恐慌。分咐己畢,關羽張飛發話:“我等前方拼命,先生有何貴幹?”,亮答:“我在縣城靜侯佳音”,關羽張飛還想說話,諸葛亮拿出劍印,二人方才作罷。當時,趙雲領兵與夏侯惇交戰,戰了幾回合,詐敗潰逃。夏侯惇、于禁縱兵追趕,追至博望坡,山高路窄,李典從後面傳過話來:小心對方火攻。本想退出,哪裡還來得急?只見四周乾柴烈火沖天而起,曹軍自相踐踏,死傷甚眾,揚言要消滅劉備,活捉諸葛亮的夏侯惇,帶領殘兵敗將倉惶逃往許昌。自此以後,關羽張飛才開始敬重諸葛亮。在這場戰役中,諸葛亮事先對博望坡的地形地貌瞭然於胸,對預先設定的戰局瞭然於胸,對內部人員的性格、能力瞭然於胸,對各個節點的掌控瞭然於胸,正是基於對戰役細節的高度把握,諸葛亮才敢放手觀戰,於縣城中靜侯佳音。面對錯蹤複雜,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既使資訊不暢,缺乏溝通和協調,戰爭的程序也會按預定的方向推進,從而取得滿意的結果。用現代詞語概括,這叫軍事藝術;用古代語言描述,這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心胸狹窄的周瑜,十天之內要諸葛亮造出十萬狼牙箭,並且處處作梗,企圖打殺諸葛英名,令其顏面掃地。諸葛亮立下軍令狀,願三天交出狼牙箭,交不出甘願受罰。諸葛亮找魯肅要了20條船,船上用青布圍幔遮起來,扎1000多個草靶子,每條船上安排30個士兵。並且要求魯肅不告訴周都督,說:“告訴了就不靈了”。魯肅是個老實人,值此孫劉聯合抗曹之際,他不想有任何差池。周瑜都督問起,只說他不需要材料,不講諸葛亮計劃。

    兩天過去了,不見任何動靜。第三天四更時分,諸葛亮叫人把魯肅請來,說是一起去取箭。諸葛亮令人將20條船用繩索連成一竄,向對面曹營駛去。當時霧氣很大,在離曹軍不遠的地方,令所有船排成一排,然後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孫劉發起了進攻,緊急從岸上調來5---6千名弓弩手,雨點般的箭頭射向船支。諸葛亮也不出艙觀看,見船身傾斜,吩咐將船掉頭。待船身平衡,太陽出來了,霧也快散了,諸葛亮命船支迅速離開,順風順水,滿載箭支的船很快到達南岸。算下來,每條船上5---6000支箭,20條船十萬有餘。當十萬支箭交到都督面前時,周瑜暗自佩服---真乃神機妙算也。

  • 5 # 鷹嘯雲間飛

    決策千里運籌帷幄與資訊有什麼關係,這標題問得令人哭笑不得,這腦子裡面在想什麼?雖然打仗資訊傳遞很重要,古人靠的是斥候,探馬,俗稱情報員。這只是戰術裡面一個小成份而已,並不是你的馬跑得快這場戰爭就贏了,搞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攝影時有哪些方法可以讓主體更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