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器工坊

    唐代以前的鎧甲質量沒有特別的記載,所以所提供的甲冑質量資料都是今天覆原後重新測量的,真正有古代人自己記錄的甲冑質量,是在《唐通典》裡面首次有了記載。根據《唐通典》的記載,唐軍甲冑佔軍隊人數的六成,唐札甲整套質量下來在40斤左右,樣式為左右襟分開系,身甲由前襟開合,有完整的披膊,可以護到頸部甲裙分兩頁,皆過膝蓋,可以說是把士兵捂得嚴嚴實實了。

    宋代因為和遼、西夏、金國對戰的需要,士兵披甲率達到古代最高峰,也就是70%左右。在宋代的《武經總要》裡面,甲冑的質量被精確到了每一個甲片。關於步人甲書中的原文介紹是:

    “緣甲之式有四等,甲葉千八百二十五,表裡磨鋥。內披膊葉五百四,每葉重二錢六分;又甲身葉叄佰叄拾貳,每葉重四錢七分;又褪裙鶻尾葉六百七十九,每葉重四錢五分······乞以新式甲葉分兩輕重通融,全裝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

    摺合成現代的分量,這一套甲冑下來得有六七十斤,可以說真的是重的可怕了,同時期歐洲人的鎧甲和這個比,簡直就是個小外套。另外再配上頭盔和戰靴,分量差不多得有八十斤。這種甲冑的結實程度,用90磅弓在6米外用三稜箭直射,根本無法穿透,周身弱點只有腳背和腋下,因此剋制方法多為槍挑。

    同時期金人鐵浮屠的甲冑質量,也得在70斤左右,所以宋金對戰在甲冑上,基本是勢均力敵。

    元代札甲風格比較雜亂,也沒有統一的風格制式。繼承了宋元甲冑風格的大明也有詳細的武備記載,也就是《武備志》、《紀效新書》等等。其中明代札甲的質量雖不及宋金時期那麼可怕,也是有不低於40斤的分量。尤其是明代盛行復合甲,札甲和棉甲或者鎖子甲和棉甲合在一起使用。純棉甲的質量在15至20斤左右,再配上輕型的鐵甲,一套甲下來得有35-40斤左右,而且對於火槍和弓箭和一般刀槍的防禦力也是很線上。

    清代甲冑只繼承了明代的棉甲,而且棉鐵複合甲製作方法並無改動,因此清甲中最沉的就是札甲和棉甲的複合甲,質量最沉有四十一二斤。

    總之古代盔甲都不輕,所以說對士兵體力的要求還是很高的。

  • 2 # 不用扶得阿斗

    根據史書記載,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宋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到29KG,同時可透過增加甲葉數量提高防護力,但重量會進一步增加。

  • 3 # 蘇墨子柒

    其實古代的時候,士兵上戰場一般都要穿鎧甲,如果有騎兵的話,馬的身上也會穿鎧甲,為什麼穿鎧甲,很多人都知道是為了保護士兵的要害部位,減少死傷。在最早的時候,鎧甲只有當官的能穿,普通士兵都指示穿著布衣就得上戰場了。到了後期國家經濟發達的時候,普通士兵才有了屬於他們的鎧甲。在古代時候科技沒有現代發達,高分子合成材料製作而成的強度高且輕便的護甲護盾是不可能出現的,未來能夠抵禦外界傷害,鎧甲採取的是拼接結構,比如步兵的鎧甲用1800多枚甲葉拼接而成的,這樣也可以便於清洗,不過這麼多的甲葉拼接在一起,重量卻是達到了58斤,普通人怕是穿上都無法走路了。所以說要穿上這個鎧甲,且要上戰場戰鬥,可見這對士兵的體能要求需要多麼高啊。如果要算士兵戴的頭盔和手上的武器的話,那麼負重就更高了。

    一般來說騎兵配置的都是一把長槍,加上長槍之後,重量差不多在32–35千克,如果換成弓箭的話,那麼重量在30公斤左右。這只是步兵鎧甲加武器的重量。如果說是騎兵的話,那麼對於戰馬的要求更高了,戰馬不僅需要自己身披鎧甲, 還要身負穿著鎧甲佩戴武器計程車兵,還得跑動,可見對於戰馬來說是非常大的壓力,所以一般戰鬥下來,戰馬和士兵基本都會出現體力透支的情況。

  • 4 # 雍親王府

    盔甲,作為古代軍隊的將領與士兵最為重要的抵禦攻擊、減少傷亡的手段,受到了廣泛的重視。隨著武器的進化,盔甲也不斷的升級與發展,由最初的皮質衍化至金屬質,保護範圍也不斷擴大直至包圍全身,而盔甲的組成部分也由起初的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發展出了面甲,腕甲等特定位置的護甲。當然隨之而來的就是盔甲的重量也是越來越重,畢竟,穿了一身的盔甲就相當於穿了一身的鐵,重量是可想而知的。

    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盔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公斤,同時可透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宋朝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公斤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公斤;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公斤;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公斤。

    古代起兵身上的盔甲,通常也在10—20公斤範圍之間。10公斤以上的便已經可以稱為重騎兵了,重騎兵的人與馬總共要披甲25公斤以上。相比較而言,輕騎兵就舒服很多了,穿皮甲的騎兵所需要穿的大概也就5公斤,皮甲上覆硬化皮革,多以鐵柳丁加強防禦。而穿鎖甲起兵的輕則10公斤,重的則可達到20公斤,而至於鱗甲就更難說了。由此可見,古代的戰馬承受的重量是非常大的。

    從十五世紀起,火器技術迅速發展並在戰場上開始普遍應用,盔甲在面對火器武器時,已經失去了防禦作用,相反,成為了影響行軍與戰鬥的累贅,因而也逐步被歷史所淘汰。

  • 5 # 歷史兵說

    這裡以西漢時期的主流裝備鐵鎧甲為例,那時的鐵鎧甲一般是黑色的,所以漢軍也被稱作玄甲軍。一般部隊裝備札甲,但精銳部隊裝備的幾乎都是魚鱗鎧。根據出土文物顯示,這種魚鱗鎧甲都是由鍛造的鋼甲片編聯而成的,甲片的厚度一般是1—3毫米。一套魚鱗甲有甲片1000—2000片,鎧甲的長度一般都在80釐米左右。據統計,最重的漢代魚鱗鎧甲接近17公斤。

  • 6 # 歷史愛好者畫影

    古代盔甲是根據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質量和材質的。一開始是比較輕後面才開始有分量。

    一開始最初的盔甲只是比較簡單的野獸的皮毛做的,相對來說比較輕。

    當時的貴族還會在上面加一些比較貴重的物件,來顯示自己的身份。

    但是當時最初的盔甲不是非常牢靠,用一把鋒利的刀子就可以刺穿。

    後面隨著歷史的進步,技術有了全面的發展。已經不僅僅就是用所謂的動物的皮毛來製作了呢!

    開始選擇用一些銅和比較堅硬的材料來製作,這樣的優點就是比較能夠堅硬。但是同時重量也會高很多。

    越是到後期的盔甲越是比較重,特別是在戰場上面盔甲是用來保命的。

    所以後期的用到的材料也是越來越好了,很多打仗的軍需品必定有盔甲。

    有一種說法就是沒有盔甲的人去戰場,就是等於沒穿衣服。

    因為人家不容易受傷,而你卻經不起打擊。這樣不就是等於沒有穿衣服一樣?

    有一種比較簡單的分辨方法,就是看一個盔甲的重量,越重就代表年代比較靠後一點。

    越輕的盔甲反而可能年代相對來說比較久遠一點,不過後期的盔甲製作也相對來說精美一點。

  • 7 # 本草百曉生

    公元1134年2月,位於川陝咽喉處的仙人關,成為宋金必爭之地,宋朝名將吳玠和三萬名士兵透過嘹望口,望著遠方大軍殺氣咄咄向關隘逼近。

    仙人關是陝西進入四川的最後一道屏障,一旦被攻破,富饒的巴蜀將被金軍的鐵騎所蹂躪。金王朝不敢輕敵,讓大將完顏兀朮領軍,跟在他後面的隊伍浩浩蕩蕩,足有十萬。在這支大軍中,有一支特別的騎兵隊。當時人們稱他們為:鐵浮屠

    浮屠一詞源於梵文:有佛塔的含義。鐵浮屠的意思就是:裝備似鐵塔的金甲騎兵。據記載:這支重甲部隊,連人帶馬,都覆蓋著厚重的鎧甲,鎧甲頭部向前延伸將人的頸肩部一併遮蓋,外形與鐵塔相似。

    眾所周知,製作鐵器都需加熱加工鍛造才行,到了宋代,出現了新的加工方式稱作“冷鍛”,鐵浮屠由甲片組成,每塊甲片都經“冷鍛”處理,因此相比唐朝的明光鎧更有韌性、更堅固。

    鐵浮屠全身上下由1825塊甲片組成,重量著實不輕,據學者推算,這套鎧甲有29公斤重。不免讓人生疑:一個士兵穿這麼重的東西,還有戰鬥力嗎!

    有句古話叫:勝舉一甲,說的是:若普通人能把一甲的重量成功舉過頭頂,就能順利當選士兵,這是古人徵兵的標準。一甲換成現在的重量大概為50斤半。古人知道負重對士兵作戰能力有直接影響,所以訂下規矩:最重不得超過29公斤。後來的朝代,製造鎧甲時,大都遵循著這個標準。

    其實鐵浮屠並不是金兵的主力部隊,它的存在就相當於現代軍隊中的特種大隊。一般鐵浮屠由五十人組成一隊,前二十人穿重甲鐵浮屠,後二十人是拿弓箭的輕騎兵。等前二十人都在戰場上犧牲,後三十人才穿著他們的甲繼續作戰,他們是部隊中的敢死隊!

  • 8 # 活到120歲的方法

    古代鎧甲重量在六十斤左右,這在很多文獻誰都有記載。其實鎧甲穿習慣了並不覺得重。我奶奶都可以挑一百斤走20裡的山路還非常輕鬆。人的潛能是非常巨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脛腓骨骨折首先應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