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呦呦路銘
-
2 # 左手詩詞右手煙火
怎麼說呢,也看父母的水平吧,如果父母層次比較高,他們見多識廣,會用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經驗給你很好的建議,在人生路上少走彎路,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如果父母沒有什麼見識,對社會發展比較脫節,固步自封,那樣給出的建議也不一定是正確的選擇,關鍵時候也要把把關
-
3 # 飄逸的樹葉
首先 現在獲取知識資訊的視窗很多 高中生 十七八歲的年紀了 自己對未來 對周邊的事物應該保持積極且好奇的心態 適當的接觸社會 接觸外面的對未來有發展的資訊 好好學習這是本分 但不能只一味的讀書 也應該對自己的未來 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考量和想法 在這個前提下 多問問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長輩 多聽聽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什麼建議 多溝通 結合實際情況 自己要心中有數
-
4 # 親子思維訓練營
高三是人生最關鍵的時刻,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超常發揮,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如果是有目標的孩子他會按照自己目標去奮鬥。沒有目標的孩子,在父母的指引下,能努力學習,考上不錯的大學也是佔大多數。少部分家長不建議孩子考大學,和家庭經濟情況和其他因素有關。
高中三年的學習是環環相扣的,學習難度和知識體量都非常大。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無非就是好好讀書,如果你認為讀書是很辛苦的不願意繼續向前走,不願意吃讀書的苦,那你以後走上社會就要吃社會的苦。
父母對孩子的嚴格都是為了孩子好,沒有誰願意花時間精力對一個人嚴格,如果能在高中階段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在高中三年辛苦一點,你的成人之後會感謝當年奮鬥的自己和逼你努力學習的父母。
-
5 # 十月星子
高中時按父母的意願往前走,更多的是不快樂。
我的一同學印象中他是個很幸福的人,因為事事有他父母給他鋪好路,他無需費神費心費力的去做選擇。讀研畢業後做了幾份工作都沒進入狀態,主要是習慣了之前的不操心事事有人打理,可是步入社會後很多事就由不得父母來設計了。一次聊天中他無意中說到:“如果可以選擇,我不要成為我媽的兒子,受夠了從小到大她為我設計好的那些,和誰交朋友,讀哪個學校,高考填志願選專業,甚至第一份工作都是她給我選的,可是我並不快樂,甚至得了抑鬱症。”
隔著螢幕都感覺到了他對此前人生的無奈。
最近看了小歡喜,裡面都是父母給予孩子沉甸甸的愛。作為父母的初衷都是惟願孩子能夠優秀出色,以後過上更好的生活,就難免把自己認為好的選擇強加給孩子。在父母眼裡孩子還是那個乳臭未乾的小娃娃,沒有是非辨別和選擇能力,所以習慣了按自己的意願給孩子做選擇。殊不知,已是高中生的孩子們早已是個小大人了,有自己的想法主張了。劇裡英子被控制慾很強的媽媽壓的喘不過氣來,看到媽媽為自己付出那麼多,設定了方向,選擇了報考學校,可是又不是自己想要的,所有的糾結,壓抑又找不到出口,就想到了逃離。
我覺得父母對孩子的愛就像放風箏,適當的放手會讓風箏飛得更高更遠。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和期盼。高中也是人生一個重大轉折點,此階段的孩子有了想法要和父母及時溝通,父母也要根據孩子的意願給予正確有效的參考。雙方交流協商共同做的決定才不至於讓孩子以後的人生有遺憾。
-
6 # 羅8787
謝謝邀約!我覺得不是一定要聽誰的!而是建立在父母足夠了解孩子的各種情況(比如學習、生活、愛好、理想)的情況下認真溝通,這樣才會更有效的幫助到孩子!父母不能想當然,孩子不能太自我。記得我家孩子上高一的時候學習一落千丈(初中時還是好學生),就是那種各種不及格!!!作為家長肯定著急,孩子的自信心也越來越差,那麼這時候就需要透過溝通發現問題,鼓勵孩子再努力一點,不和誰比,就和昨天的自己比有沒進步一點點。最後在高考的時候透過自己的努力考了個一本學校,而且還是自己喜歡的專業。
-
7 # 使用者花落若相依
小歡喜裡有一段話特別感慨,孩子該走的彎路一個都不會少走,該撞的南牆一個也不會少撞。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處處圓滿,遺憾和缺失才組成一段完整的人生。人要學會往前看,開心,不開心都會過去,這樣到老了之後才會有回憶可追憶!!!
-
8 # 雪花的M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要看父母的學識和眼界,如果父母的能力強,見識廣,閱歷豐富,給你的建議可以參考,加上你自己的意願是不是很強烈,跟父母的意願衝突大不大。如果父母不是很成功,還和你的理想差別大,那你還是重點考慮自己的想法。
-
9 # 清梅徐徐
感謝邀約!這是我這兩天才在追的劇,還沒有看完。碰巧的是我在2018陪著女兒一起經歷了高考年。這部劇真實地反映了目前中國父母和青春期孩子的生活教育狀態。作為父母的我也是從孩子這個角色過來的,所以“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誰都聽過。我也會給女兒說這句話,可是作為孩子她可能心裡就特別不喜歡,明明是他們自己不喜歡不想做的事情,為什麼要逼他們去做。他們不理解是因為他們年齡小,他們經歷少。我們也是為人父母后才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覺得父母嘮嘮叨叨的話還真是有用的,經歷了一些事才覺得父母原來真的是為了我好。青春期的孩子並不能夠理解體諒自己的父母,他們會嘗試,會犯錯,也會受挫折。作為父母的我們最終是希望孩子將來過的幸福,我還算開明的吧,嘮叨是嘮叨,但還是會考慮孩子的感受想法,所以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我們達成了共識。孩子的高考很順利,也去讀了自己心儀的大學。一年的大學生活孩子成長飛快,暑假去了印尼小島志願支教,回來後又去銀行實習了半個月,開學前早早返校,做迎新志願者。嘿嘿,想想就很滿足。
-
10 # 老默
不是要按照父母的意願走,是可以多參考父母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父母說的不一定都對,但很多觀念是經歷了幾十年風雨總結出來的。
其實作為孩子要學會多吸取各方面意見,然後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不過我不反對孩子可以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任性,父母也不要糾結於一些小事上和孩子擰著來,父母也要學習,學會給孩子一些個人的空間。
回覆列表
我曾經按著父母的意願走也曾經按著自己的想法z,願往前走,成年之後你就
1.父母的誤區:那些經驗並不適合你
很多父母都會抱著一種想法就是“我吃得鹽比你吃得飯還多”。我看過無數的風景,和形形色色的人打過交道,上過班,也失過業,我積累的社會經驗和看事情的眼光自然要比我們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要豐富和獨到。
這些是好事,但這些經驗往往你會發現不適合你。來職業選擇來說,《小歡喜》中丁一想要學習地質,但是他的父母偏偏讓他學習金融一般。金融專業的確是大人眼中的好專業,但卻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
又拿興趣來說,方一凡從來沒有舞蹈基礎,只是有興趣有天賦,她的媽媽透過資料跟他分析藝考也不是一條簡單的路,勸他放棄。這是關心孩子的未來,但卻沒有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相反方圓就從自己的人生中(想搞藝術但父母偏偏讓他報了法律)得到啟發,希望方一凡能真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2.我們的責怪:父母成為你失敗的藉口
我的父母也曾給過我一些人生建議,我照做了之後。我發現自己存在一種特別不好的心理。當父母的建議讓我遭遇挫折之後,我會責怪父母為什麼讓我選擇這條路。
按照父母的意願往前走很可能父母就會成為你失敗的藉口。因為當遇到挫折的時候,心理的防禦機制都迫使你選擇了迴避問題,將問題怪罪給父母。
而此時的父母又能說些什麼呢?他們只能承認自己當時的想法錯了,毀了你的一生。即使你不說父母心中依然會覺得虧欠你。
相反,當你是選擇方,更多的你會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和教訓,更多地你渴望獲得成功,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你會更加積極主動。
仔細看《小歡喜》,幾個孩子都是有主見的孩子:方一凡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舞蹈;喬英子去了夢想中的南京大學;季楊楊選擇去國外上大學;雖然林磊兒考清華是為了完成媽媽的心願,但學物理卻是他的夢想。
宋倩一開始也希望喬英子能選擇清華北大,結果把孩子都逼抑鬱了。一意孤行、控制慾強的父母只能讓孩子成為考試機器,而不是祖國的花朵。
相反,那些給孩子更多自由,但卻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給出建議和指導但卻不干預孩子選擇的父母,更能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