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智圓行方0906

    元朝以紙幣為主要通貨。所以政府對銅錢的鑄行大大減少。中國北方遊牧民族蒙古族1206年建國,1271年改國號“元”,1279年滅南宋,建立起橫跨歐亞大陸的元帝國。元紙幣為主要貨幣,銅錢種類多,數量少。

    元代通行紙鈔。早期錢幣除蒙文大元及至大通寶外,鑄額均少。有些年號僅有廟宇錢傳世,舊稱供養錢。元末的至正權鈔幣埴大,面背錯範沒有對準,造成文字和輪廊都傾於一邊的現象,但出於自然,無造作之氣。

    這種錢背文筆畫較繁,含糊不清者居多,偽造者常用真錢翻鑄,由於翻造不精,背文模糊。與真者大相經庭。

    同時,也有偽品雖刻意摹仿,背文特別清晰,同樣失去原錢渾自然的風貌。歷朝鑄錢除特殊情況外,鑄量以千萬貫計,必然是熟練工人才能勝任,他們按工序操作,不若作偽者肆意模仿。

  • 2 # 小歷說史

    元代貨幣。至正通寶是元朝順帝至正年間鑄行的錢幣,大小均有,並且部分錢幣背面鑄有八思巴文。在中國錢幣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在元代以紙鈔作為主要貨幣,鑄幣不多。並且除八思巴文貨幣外,其它漢文鑄幣量有限。有些年號僅有寺觀錢傳世,這種寺觀小錢當時不作貨幣流通,只作信徒對寺觀的香火錢,故亦稱“供養錢”。元錢銅色以深紅及淺紅者居多,供養錢也有偏黃色的。

    圖示至正通寶內外都有郭,外郭寬平,內郭略細,“至正通寶”四漢文為直讀,筆劃粗壯厚實。

    至正通寶種類較多,面文“至正”的錢幣,有部分背穿上分別鑄有寅、卯、辰、巳、午五種八思巴文地支紀年;有的背穿上、下分別為八思巴文和漢文紀值數字。錢幣的大小也不均一。

  • 3 # M彬彬

    元朝是有蒙古族建立的一個全國統一的王朝,延續了97年《1271年~1368年》,元朝貨幣首次在中國全面推行紙幣制度。對元朝及中國歷史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元朝貨幣承襲了宋金兩代的貨幣制度,實現了紙幣在全國範圍內的流通,使紙幣成為唯一的法幣。從元世祖中統元年到元朝滅亡,元代紙幣的發行與流通大體經歷了中統鈔法、至大銀鈔、至正鈔法等演進階段。

    在元世祖忽必烈之前,蒙古政權已經開始使用紙幣。太祖二十二年即1227年,忽必烈登基後,為適應統一形式需要決定進行幣制改革。中統元年(1226年)七月,詔令印造中統交鈔。以絲為本位,以兩位為單位,規定絲鈔二十兩為銀兩一兩。同年十月,又令印造,中統鈔,以銀為本位,以錢若干文為單位,面值分為十等。中統鈔是可以與金銀相易的可兌換信用貨幣,為商貿交易提供了便利。

  • 4 # 西海江南

    元朝的貨幣以紙幣為主,早在成吉思汗晚年,就在博州發行過紙幣。太宗八年(公元1236年),“詔印造交鈔行之”,憲宗三年(公元1253)年,“又立交鈔提舉司,印鈔以佐經用。”這些鈔都是紙幣,不過這時候的紙幣名稱混雜,互不流通。這是元代紙幣流通的初始階段。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發行了“絲鈔”和“中統元寶”,規定了絲鈔一兩等於中統元寶一貫,五十兩等於白銀一錠。這是元代紙幣流通的第二階段。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57年)發行“至元寶鈔”和“中統寶鈔”,至元鈔一貫當中統鈔五貫, 武宗至大二年( 公元1309年) 發行"至大銀鈔 "(大抵至元鈔五倍於中統 ,至大鈔又五倍於至元)。一年後廢止,仍通行中統鈔和至元鈔,且兩種紙鈔並行,這是紙幣流通的第三階段。元順帝至正十年(公元 1350 年)發行“ 至正交鈔 ”,一貫等同錢十文 , 同時可兌換“至元寶鈔”兩貫, 這是紙幣流通的第四階段。這四個階段中,中統鈔至關重要,在元朝不到百年的歷史中,其流通時間最長。

  • 5 # 飛哥講歷史

    元朝的貨幣以紙幣為主

    現如今,紙幣已經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但紙幣的出現卻經過了千百年的歷史演變,據史學家研究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就是中國北宋時期由成都萬佛寺內印製的“交子”當時主要流通於四川地區,到元朝時發展到鼎盛時代

    之所以說是“鼎盛時期”,是因為1285年起,規定全國禁止使用銀錢市貨,紙幣成為國內唯一合法的流通貨幣

    元朝髮型了三種紙幣,分別是:

    中統元寶交鈔(中國現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發行的紙幣實物,交子無實物)

    於忽必烈上位後(公元1260年10月)發行,至元朝滅亡一直通行,樹皮紙印造,鈔紙長16.4釐米,寬9.4釐米,正面上下方及背面上方均蓋有紅色官印,樹皮紙印造,鈔紙長16.4釐米,寬9.4釐米,正面上下方及背面上方均蓋有紅色官印

    兩種單位:文、貫,面額分別為:一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一貫文、二貫文,每兩貫可兌換白銀一兩

    小編沒有找到元朝貨幣換算的具體內容,只找到明朝中期,一兩相當於現在660元,元朝沒有明朝穩定,更何況發行該寶鈔時,元朝還沒有建立(1271年建立,單指元朝,不是蒙古國),相對來說該寶鈔的購買力應該會低很多,而且中統元寶交鈔面額較小,由此可見元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按明朝中期算,一貫=1000文,一十文相當於6.6元,元初折半算,小編看了看手邊的白塔,太奢侈了)

    至元通行寶鈔

    公元1287年正式發行,至公元1350年為止,該寶鈔是“中統元寶交鈔”的升級版,一貫相當“中統元寶交鈔”五貫,所以有“金鈔子”的俗稱,用桑皮紙印刷,長28釐米,寬19釐米,鈔面鈔背左右上角各有一墨押印

    面額: 二貫、一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 文、二十文、十文、五文

    至正元寶交鈔

    公元1350年發行,又名“新鈔”,正面加蓋至正交鈔字樣,將“至元通行寶鈔”的二貫合為一貫,銅錢一千文

    此時已是元末(1368年滅亡),統治階級長期橫徵暴斂,各種社會矛盾爆發,至正元寶交鈔的發行,更多的是通貨膨脹後,元朝統治者自救的手段,發行極為倉促,不僅沒有前兩次的嚴謹,還同時發行銅錢,用以相輔,直接導致通貨膨脹更加嚴重,紙幣全面崩潰

  • 6 # 老羅194763

    元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國號始於至元八年(1271年),在此前稱蒙古汗國或大朝元代銅源不足,大量發行紙幣,又雜用銀兩,所以銅錢鑄量不多,只有二次較大規模鑄造銅錢的時期,第一次是在至大二年(1309年),鑄至大通寶平錢及八思巴文大元通寶當十錢。第二次是元順帝至正十年(1305年)鑄至正通寶及至正之寶。其時政治腐敗,財政拮据,為了彌補赤字遂發行新的至正交鈔,每貫抵二貫至元鈔,同時也鑄造至正銅錢。政府原想以少量銅錢與無限度印製的至正紙鈔作價來穩定幣值,實際上是自欺欺人,無法挽救紙鈔貶值的命運。元代崇尚佛教,各寺觀也鑄造一定的供養錢,這些錢幣文字草率,製作粗陋一般藏於佛像腹中或懸掛佛龕之上,以作供佛之用。它們不是通貨,但在特殊情況下仍可參加流通。元代統治者濫發紙幣,造成極度嚴重的通貨膨脹,人民生活極度困苦致之元末大規模農民起義,推翻了僅幾十年的元代統治,建立明朝。個人認識僅供參考。謝謝編輯!!

  • 7 # 線上wjs

    元代錢幣以紙幣為主,數量大、流通範圍廣。鑄造錢並不很多,但種類繁雜,有法定的官錢還有供養錢和紀念錢,元代禁止金銀在市場流通,但仍然有白銀私鑄,鑄錢流通錢幣依銅質為主,有大朝通寶、中通元寶、至元通寶、元貞通寶、元貞元寶、大德通寶、至大通寶、至大元寶、大元國寶、大元通寶、皇慶元寶、延祐通寶、延祐元寶、延祐貞寶、至治通寶、至治元寶、泰定通寶、泰定元寶、致和元寶、天曆元寶、至順元寶、至順壬申、元統元寶、元統通寶、至元通寶、至元元寶、至正通寶、至正之寶、支鈔半分和大元之寶。

  • 8 # 莫侃映像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全國範圍內使用紙幣的朝代,元朝的紙幣叫做“鈔”。

    元朝政府統一發行紙幣是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的。世祖中統元年(1260)十月,元政府發行“中統元寶交鈔”,以銀為本,比價為中統鈔兩貫(兩千文),合銀一兩,並規定該鈔不限年月、諸路流通。

    次年正月,元廷正式下詔,中統鈔在中國北方開始流通。至元十二年,元滅南宋,中統鈔又開始在江南地區通行,這樣,中統鈔就成了全國統一的貨幣。

    元朝制幣的最大特點是紙幣的地位高,由於元帝國橫跨歐亞,版圖遼闊,紙幣的大規模發行流通極大的便利了經濟的發展。雖然以行鈔為主,元朝也鑄金屬幣。其鑄幣錢文多樣,無論從數量、形制還是鑄工,元朝所鑄錢幣均不及兩宋。而且到了元朝末期,各路農民起義軍也鑄錢。

    元幣性質不一,錢幣的大小、幣值、錢文結構均不固定,隨意性較大。元朝更出現了中國貨幣史上的特例,以金屬貨幣“權”紙幣。

    元錢錢文有漢字、八思巴文等,元錢中更發現有四個民族的文字鑄在同一枚錢幣上上,如“至元通寶”。除至正之寶權鈔、至正通寶中的幾種背文記值以外,其餘錢背均無記值。

    元朝以紙幣為主要流通貨幣,鑄幣有銅、銀質地。而且由於元朝以行鈔為主,銅錢為輔,鑄幣的製作多數粗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檳酒是什麼?與白葡萄酒有什麼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