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翰墨因緣
-
2 # 詩書彭城
王獻之的《中秋帖》相傳是北宋書法四大家中的米芾非常喜愛王獻之的書法,集合王獻之寫的書法選取自己認為滿意的字拼湊而成的。字型奔放灑脫,氣勢如虹,有明顯的王獻之一筆書和外拓的特點。《中秋帖》對研究東晉書法非常重要,歷來被奉為書法瑰寶。
-
3 # 詩畫同源
一幅字,好在哪裡,要看誰說,怎麼說。普通人看字,認識、看懂,感覺舒服,這就是“好字”。這是大實話,字,就是要讓人認得,而且明白意思,這是字的功用意義所在。極具聰明才智的古人為了使更多的人記住,並學會書寫,便於流傳,記錄和描述,一步步的,字有了規範的間架結構,從金文,小篆,隸書到楷書、行書、草書等等變化無不遵循此規律,且均可尋根。因此,我們的文化歷經千年而未至中斷,規範的文字承傳功不可沒。因古人的藝術性創造發揮,我們的文字在書寫工具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有了新的生命力——書法。書而有度,書而有法。從一筆一劃的工整走向行草的變化,使書寫速度漸漸快了起來,即節省時間,又便於抒發感情,它使書法成了一種,紀實又頗具觀賞性的藝術品。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極好的代表之作。如今,時近中秋,又問說:王獻之的《中秋帖》好在哪裡?
* 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
王獻之何許人也?王羲之的兒子,排行老七。又名,王大令,其身份集書法家、詩人、官員為一體。此《中秋帖》是其繼承和變化為一體的作品之一。此貼被歷代皇家和文人所珍視,因此,歷史上有傳聞,《中秋帖》乃宋朝畫家米芾之摹本,並非真跡。傳聞歸傳聞,字的美毋庸置疑,有“一筆書”的美稱。
《中秋帖》全文二十二字,一氣呵成,一筆到底,筆斷意不斷,字型飽滿,秀麗,轉折自然流暢,縱逸豪放。歷史上有人說它,非行,非草,應為創造性的新體,並言:極備法度。
觀其珍藏,歷代邊款,提拔都有詳盡描述,愛之若狂可窺見一斑。不管是不是行家,它給人的第一感覺都是,流暢,美觀。行家可以用專業術語描述其精美細節,推崇之人亦可大加讚美,盡其華麗辭藻。
愛之即美,不愛,美也一無是處。傳說歸傳說,歷史歸歷史。感覺得到的美,才是真的美。不以專家學者為參考,才是真的美,不以人云亦云為美。
-
4 # 千年蘭亭
作為三希堂的三希之一,《中秋帖》用筆勁利,墨採飛揚,逸趣橫飛,直抒胸臆。
王獻之草書雄放,其筆勢超過他老爸王羲之,但骨氣、韻致稍差。
他是那種著意求變的人,所以行筆常現人力過於天合,轉折、映帶、章法佈局不如他老爸那樣自然,豪氣有餘而蘊藉不夠。
但他放縱奔騰的書風,開後世豪放的一路,而且他極講究筆法變化,使書法的視覺效果變得更突兀,增強了草書藝術的外在表現力。
王獻之太過聰慧,可惜天妒英才,離世太早,讓後世少了很多佳作。
-
5 # 不二齋
王獻之的《中秋帖》是他的最著名的書法作品之一,也有很多人認為這本字帖是宋代米芾的臨本,並不是王獻之的真跡,我們現在看王獻之的這幅作品的確有一點米芾的感覺。
這幅作品的地位之所以高,就在於它開創了一種新的書寫的模式,那就是連綿的筆勢,從頭到尾一拓直下,筆勢連綿,這就是王獻之開創的破體書法,或者說是一筆書,對於後世大草書法有著很大的影響。
王獻之的《中秋帖》雖然只有寥寥數行,卻清晰的展現了王獻之的強烈的個性和藝術創造性,他對於草書的連綿書寫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筆畫連綿、勢不可止,這種書法風格發展到唐代就是張旭、懷素的狂草,成為書法風格中最為自由、奔放、浪漫的極致。
這本字帖以中鋒為主,兼用側鋒,雖然連綿,但是高階的地方在於他不做一味的圓轉,利用翻轉用筆的動作形成豐富的筆畫形狀,從而顯示出瀟灑中帶著個性的特徵。可以用縱逸留美來形容這幅作品。這也是王獻之書法的主要特徵。也是《中秋帖》的地位所在。
-
6 # 筆墨瞬間
王獻之的書法極具個性,不拘一格,其行筆尤以捺筆見長,結體疏朗,快意爽朗,駿利放逸,給人以嫵媚秀麗之感。《中秋帖》是他的代表作,整幅作品氣韻貫通,用筆輕盈俊俏,瘦勁見骨,靈動逸雅,學裡行間,氣韻生動,給人一種超塵脫俗,閒雅清朗之象。
其草書主要汲取了張芝的意趣,又融其父王佑軍之瀟散,學體偏長,線條流便,飛楊縱肆,氣韻貫通。他的筆鋒入紙靈巧,或尖或側,或藏或露,不拘方圓,既得圓潤之趣,又歸平正之韻,靈和而富於變化。
王獻之行草之書善用牽絲,連中有斷,斷中若連,曲中有直,圓轉遒婉,字間相互呼應,氣脈相連,柔中顯剛,剛中含柔。其用筆虛實相生,計白當黑,密不透風,疏可跑馬,作品整體瀟散疏朗,不沾風塵,讓人肅然起敬。
-
7 # 皋城之戀
一、何為《中秋帖》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傳為王獻之行草墨跡。原為五行32字。後割去兩行,現僅存三行22字。
乾隆皇帝對此帖甚為寶愛,重新裝裱題字,將此貼與王羲之行書《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一併收藏於故宮養心殿溫室中,稱為“三希堂”, 在卷前引首處御筆行書題“至寶”兩個大字。前隔水乾隆御題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題簽“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卷後親題“神韻獨超,天資特秀”八字跋語。其後有明董其昌等人題跋。
王獻之的行書、草書均被張懷瓘《書斷》列為“神品”。下圖是《中秋貼》行草全文。
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要知道《中秋帖》到底好在哪裡,還得從王獻之身世說起。
二、王獻之其人其事王獻之,字子敬。出生在今天的浙江省紹興市,祖籍今山東臨沂,累遷健武將軍,吳興太守,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王獻之是東晉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王羲之很是看中這個最小的兒子。王獻之自幼聰穎敏慧,睿智於書。相傳他七八歲時,從父學書,王羲之悄悄從身後掣其筆而未脫,乃嘆曰:“此兒當有大名。”他青年時就膽識超人,銳意創新。
王獻之諸體皆精,尤以行、草擅名。其行草在繼承東漢張芝和其父王羲之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而成功的突破。筆法上,變王羲之剛建中正的寫法為起伏連卷的“外拓法”,更易於情馳神縱之際涉筆成趣。結體上棄古拙,趨秀逸,善於變化,有“破體”之稱。其筆試更加飛動奔放,線條圓滑流暢,剛以柔顯,華因實增,鋒豪往來之間,其雄武神縱的氣勢超過王羲之。張懷瓘因此而稱他“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
他一生很有才氣,運氣也很好,不僅如願娶了自己青梅竹馬的表姐,還得到皇帝的垂青,娶了晉簡文帝司馬昱的公主新安公主,當了皇帝的乘龍快婿。
三、《中秋帖》的藝術特色《中秋帖》字形大小正斜組合,行草相雜,書法古厚,墨彩鮮潤,字距佈置緊密,執行流利,連斷往復。整幅字守中線,行間透氣,齊頭平腳,氣韻貫通,雄渾奔放,氣吞萬里。
《中秋帖》的點畫柔婉,富於變化。王獻之是以楷法寫草書的典範,在筆畫圓轉處應用楷書“起伏頓挫”之法、“節節換筆”之法,運用得恰到好處,自然流暢。
在用筆上,《中秋帖》用墨濃重,轉筆圓轉外拓,起筆或藏鋒或側鋒,提按自然,整幅字的筆畫偏於豐肥,但又有個別瘦勁的連筆和字做補充,顯得疏密得當、粗細變化。其用筆婉轉流動,一氣呵成,有“一筆書”之妙。而且《中秋帖》在草書中穿插了行楷,如第一行的“相”、第二行的“勝”等字。寫的時候有快有慢,運筆有疾有緩,富有節奏感。
《中秋帖》整幅作品氣勢磅礴、雄邁飛動,與傳世的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那種含蓄、古雅、流美的草書風格相比,顯得神氣外露。特別是寫到最後一個“軍”字,豎畫向下延伸舒展,顯得氣勢奔放,但沒有一連到底。正是“大鵬摶風,長鯨噴浪,懸崖墜石,驚電遺光”。但這種放縱豪情中,又蘊藏著清雅潔淨的氣息,再現晉人書法那種天然去雕飾、秀媚灑脫的時代風貌。
四、名家點評《中秋帖》
宋代米芾:“大令《十二月帖》,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清吳升《大觀錄》雲:“此跡書法古厚,黑採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
乾隆帝評跋:“神韻獨超、天姿特秀。”
今人董文《東晉·王獻之·中秋帖》評曰:“此帖走筆如風,酣暢淋漓,活潑飛舞。一筆連寫數字而不斷,體勢連綿牽繞近於狂草。字雖不多,卻個個奔放狂縱,氣勢奪人,有很強的抒情意味。”
回覆列表
首先王獻之的書法藝術是與他父親王羲之齊名的,世稱“二王”。他的書法藝術成就是不容置疑的,在歷史上的地位是無法撼動的。更何況從晉代到清代真跡能保留下來實屬鳳毛麟角,雖然只是片紙只言也絕對是價值連城。所以他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並稱三希。本身的藝術價值,再加上物以稀為貴。所以成就了中秋帖的巔峰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