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誠哥100
-
2 # 很傾城
人物簡介
陳慶之,南朝梁大將,字子云,義興國山人(今江蘇宜興西南)。幼時跟隨雍州刺史蕭衍起兵進入建康(今南京)任奉朝請。他的戰績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因平時愛穿白色的袍子,也沒人們譽為“白袍戰神”。
人物事蹟南北朝時期,洛陽街頭有這樣的一句童謠:“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說的就是陳慶之。他一生身經數百戰,沒有一場敗績,而且沒有一場不是在絕對的劣勢中大勝敵軍。
公元525年,蕭衍任命他為宣猛將軍,率領兩千軍隊豫章王蕭綜接管徐州,北魏派出兩萬大軍進行阻止,陳慶之知道後,率領兩千軍隊進攻,在人數一比十的情況下贏得勝利。
大通二年,北魏發生國變魏北海王元顥逃到了南梁,並請求梁朝出兵幫助他稱帝,梁武帝考慮後,派出陳慶之率領7000人出發護送元顥北歸。在這一次北上中,陳慶之以7000之眾,從南朝到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無敵。不久北魏名將爾朱氏集結了30萬大軍反擊,攻陷了洛陽,他只能帶領軍隊南返,不久遭遇了洪水,最終只有他潛返回建康。
回到南朝後,多次被梁武帝任職,並出色完成了任務。
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梁五帝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值得一說的是近幾年熱播的《琅琊榜》中的梅長蘇原型就是陳慶之。
-
3 # 滄州一粟1999
陳慶之(484-539年),字子云,江蘇宜興人。因出身寒門,長年不得重用,41歲始獨立領兵,戰鬥生涯只有15年,其指揮最重要戰役,又集中在以7000兵力北伐攻陷洛陽的一年內。下面,先將陳慶之北伐的戰績大致表出。
梁大通二年(528年)四月,魏北海王元顥來降,梁武欲利用其向北拓地,至不濟也能在魏梁間建立個防衛緩衝地帶,遂封元顥為魏王,以陳慶之護送北歸。
同年十月,陳慶之襲取魏銍城,旋破滎城。
梁大通三年(529年)四月,魏元天穆率大兵東討邢杲,陳慶之乘虛北上,圍攻梁國(治睢陽),破魏丘大可7萬人。元顥於此稱魏帝,改元孝基,以陳慶之為前軍大都督。
四月二十日,陳慶之進軍考城,破魏元暉業羽林軍2萬人。
五月一日,魏大梁守軍望白袍而降。陳慶之遂引師西進,鞭指魏都洛陽。
五月二十三日,在魏援軍趕到之前,破魏楊昱7萬人,攻陷滎陽。俄而率3000兵背城力戰,破敵援軍元天穆、爾東兆騎兵萬餘。隨後魏爾朱世隆棄虎牢,洛陽全裸於梁軍之前。
五月二十五日,元顥入洛陽,改元建武。 然梁軍陷洛陽後,魏元天穆等又反撲,先後攻克大梁、睢陽,並由費穆率2萬兵攻虎牢,洛陽告急。陳慶之遂回師進擊魏軍,元天穆畏之而率4萬眾北渡黃河,費穆則率2萬眾降於虎牢。隨後,陳慶之收復大梁、睢陽,洛陽之危盡解。 陳慶之此次北送元顥,自銍縣至洛陽,行程3000餘里,47戰克魏32城,一往無前,可謂神勇。
《梁書.陳慶之傳》結尾說,陳慶之“戰勝攻取,蓋頗、牧、衛、霍之亞歟”。從軍事能力看,陳慶之或許能與這四位名將比肩,但從實際貢獻看,則有所不及。廉頗屢敗虎狼之秦,又奪強齊之陽晉;李牧大破匈奴,令其十年不敢窺趙邊;衛青將匈奴直趕到烏蘭巴托,而霍去病則封狼居胥,千古立名。陳慶之卻只有曇花般的北伐奇蹟,事後並未結出果實。
陳慶之本也可能成為一代天驕,當扶助元顥入洛陽後,部將馬佛念曾勸他幹掉元顥,割據洛陽:“今將軍威震中原,聲動河塞,屠顥據洛,則千載一時也。”然而陳慶之拒絕了這個建議,終於也未能“聲動千載”。
梁武大同五年(539年),陳慶之在無人明瞭的心情中死去。他死去不久,曾為其擊敗過的侯景,以八千人渡江,大亂蕭梁。梁朝之元氣,至此行將斫喪。
-
4 # 夢似彩虹畫
陳慶之在那個時代,是個非常擅長把握機會的人。然而機會的把握,並不是僅僅依靠運氣好。陳慶之雖然不是宇宙神將,但是其把握機會的能力,足以讓他位列南朝名將之列。陳慶之4個月之間,歷47戰未必,但拔32城是真。身居高位的陳慶之能在元顥跑路後不回朝享福,而是趁機橫掃中原,為不思進取的南梁贏得了生存空間。
陳慶之橫掃中原只用了四個月,而他為了這四個月,卻足足準備了大半生。可能他的準備永遠都沒機會用,但是他準備了,用四個月告訴大家:我陳慶之不僅僅會下棋!這才是陳慶之最可貴的品質。
-
5 # 橡塑產品生產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出身寒門,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頗受信任。梁普通年間,任武威將軍、宣猛將軍等職,帶兵有方,善撫軍士。
梁大通元年(527年),陳慶之與其他幾位將軍攻打魏軍重鎮渦陽,這位不善騎馬的將軍竟然僅率麾下200騎奔襲,大破魏軍前鋒,令敵人膽寒,梁軍得以進逼渦陽。在渦陽附近魏軍築13壘,防守嚴密。陳慶之出其不意,發動奇襲,打破4壘,使得渦陽守將投降。在此利好訊息之下,梁軍士氣高漲,一鼓作氣擊破其餘堡壘,大破敵軍,斬首無數。大通二年(528年)十月,陳慶之奉命護送降梁的魏北海王元顥北還。陳慶之一路上率領八千子弟兵橫掃擁兵七萬的魏國大將丘大千,擁兵兩萬的魏將元暉業。五月,引兵西進,連拔滎陽、虎牢二城,護送元顥入洛陽(今洛陽東北)。當陳慶之攻入魏國都城洛陽時,城中流傳的童謠“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可見陳慶之戰功之盛。在這一路的北伐過程中,陳慶之以數千之眾,奇謀妙計迭出,取32城,敗百萬雄師,威震中原。後因北魏重兵進攻,元灝一意孤行,導致慶之孤軍戰敗,隻身潛返江南,儘管北伐最終失敗,但是他在沒有“豬隊友”元灝的干擾下取得的戰績絕不輸於中國古代任何一位名將。
回覆列表
主席熟讀史書,對歷史上帝王將相和榮辱興衰都有非常獨到的見解,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主席非常喜愛的將領。這個人生逢亂世,雖然身體孱弱到無法拉開弓弩,不擅長騎馬射箭,但這些卻沒妨礙他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事奇才,這個人便是南北朝時代的戰神陳慶之。 他以孱弱的身體,帶領大軍北伐,並且多次以少勝多,以7000多人橫掃北境,面對幾十萬敵軍,如入無人之境。 陳慶之,字子云,漢族,義興國山(江蘇宜興)人。在士族門閥佔據主導地位的六朝時代,像陳慶之這樣出身於庶族地主的讀書人顯得非常醒目。年輕時代的陳慶之飽讀詩書,成為南齊大司馬蕭衍的侍者隨從。跟隨蕭衍東征西討,在蕭衍受禪登基稱帝的時候,十八歲的陳慶之被封為主書。 梅長蘇的原型,被認為是陳慶之 。陳慶之這個人,屬於大器晚成的人才。雖然早早便跟隨梁武帝蕭衍,但一直都負責文書工作,很難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華。直到525年,那時候陳慶之已過不惑之年,41歲的他才有機會被梁武帝派出去領兵打仗。 當時北魏雖然衰落,但仍然是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蟲。北魏叛臣元法僧在彭城投降,陳慶之以武威將軍的身份,帶領2000人前去接應。期間發生變故,陳慶之的友軍不是潰逃,就是被北魏軍隊殲滅,只有陳慶之的屬下2000人得以保全。從未帶過兵的陳慶之,因為此戰開始嶄露頭角,為人所知。 梁武帝 527年,陳慶之被梁武帝派遣到前線,跟領軍將軍曹仲宗合兵一處,準備攻打北魏的渦陽(安徽蒙城)。但是沒想到的是,北魏15萬援軍在元昭的帶領下,長途跋涉,前來救援。很多將領認為敵眾我寡,應該暫避鋒芒。只有陳慶之認為,敵人遠道而來,非常疲憊。他們的營寨距離我軍很遠,我軍人數不多,他們是不會想到我們敢趁機夜襲的。但是友軍們認為陳慶之在以卵擊石,不願派兵。陳慶之帶領麾下200輕騎,趁著夜色朦朧,夜襲北魏大營。 北魏軍前軍大營遇襲,在驚慌失措之下,自相踐踏,傷亡不小。陳慶之的戰友們趁機進攻,終於才爭取到在數量上明顯不足的梁軍和人數眾多的北魏軍對壘的機會。陳慶之用心理戰,宣傳渦陽已經被梁軍攻克的假訊息。北魏軍人心惶惶,一夜之間,陳慶之攻破了敵人十三座城寨,斬獲頗豐,還迫降了三萬敵軍,梁武帝因此在渦陽設立西徐州,還在詔書上寫下“本非將種,又非豪家”這樣誇獎陳慶之的話語。 一年之後,北魏發生嚴重的內亂。契胡人軍閥爾朱榮大肆屠殺北魏皇族宗室,此時的北魏陷入了無政府的混亂狀態。北魏北海王元顥投降梁武帝,並希望梁武帝幫他登上帝位。梁武帝也有心扶植北海王元顥為傀儡,藉機一統北方,於是派遣陳慶之統軍北伐,擔任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 白袍軍 陳慶之僅僅憑藉七千精兵,開始了北伐之戰,一路之上,所向披靡。即便敵人十倍於陳慶之,百倍於陳慶之,都無濟於事。陳慶之總能以少勝多,敵人不是悉數被殲,就是俯首就擒。《梁書》中稱,北魏的丘大千帶領了7萬軍兵,濟陰王元暉業率領的2萬羽林軍,在陳慶之的攻擊下都全滅。陳慶之在包圍滎陽的時候,被30萬北魏聯軍反包圍。陳慶之先是召開誓師大會,鼓舞士氣,讓將士們攻破滎陽,再率領三千精銳,擊敗前來包圍他的敵人。 陳慶之帶領部下七千軍兵,從虎牢攻到洛陽,一路之上,所向無前。敵人紛紛敗北,陳慶之最終攻下無人防守的洛陽,梁武帝扶植的傀儡元顥在洛陽登基後,封陳慶之為萬戶侯,並且加封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等官職。 陳慶之和部下平素喜歡披著白袍,所以當時洛陽一代的童謠傳頌著這麼一句話:“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經常射箭脫靶的陳慶之,帶領七千白袍軍,在北伐時作戰47次,破城32座,橫行中原,未曾遇到對手。晚年時代的主席在武昌考察,手不釋卷,重溫陳慶之的事蹟後,在書上留下“再讀此卷,為之神往”的評價。 陳慶之北伐之戰的好景不長,元顥在稱帝三個月後,便被捲土重來的爾朱家族消滅。陳慶之帶領部下在跟爾朱家族死拼後,雖然對敵人予以重大殺傷。但是己方損失也很多,白袍軍南撤途中,在蒿高渡河時,遭遇山洪。陳慶之僅以身免,他化裝成一個僧人,竟然躲過敵軍的搜查。在豫州百姓的幫助下,陳慶之奇蹟般的回到了南梁,梁武帝封其為右衛將軍,永興侯。 爾朱榮 當然現在看來,陳慶之的經歷也太過於傳奇,甚至很難用常理去理解。無師自通的軍事奇才,帶領七千人,便橫行北魏縱深,面對幾十萬敵軍,如入無人之境,還攻下敵人的都城洛陽。怎麼看都是匪夷所思的,但是當時的北魏已經處於癱瘓狀態,皇室大多死於爾朱榮之手,而陳慶之人數雖少,但是軍中有一個王牌,便是北魏的元顥。身為北魏皇族的元顥,此時要繼承大統。 在北魏官民軍隊心中,元顥便是未來的皇帝,還是有很強的號召力的。也因有了元顥這面旗幟,陳慶之面對的敵人們,雖然人數眾多,但是不敢使出全力跟陳慶之對抗。所以陳慶之擊敗敵人,大多是將敵軍擊潰或是降服,而非全部殺死。 再加上南史中,記載陳慶之的事蹟時,經常會誇大北魏軍隊的人數。所以南史和北史在比對陳慶之北伐之役資料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相差懸殊對不上的時候。539年,陳慶之壯年早逝,時年56歲,因為其一生驍勇,所以諡號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