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薌下小蓉
-
2 # 新農村生活365
魚種的投放數量與目標產量是相對應的。如果你是以花白鰱為主,計劃產量600斤每畝,並且準備當年就上市的話,需要投放一斤以上的魚種90尾,1.5斤左右的30到40尾就差不多了。
-
3 # 充國鄉村行
平均3-4斤每條的商品規格計算,每畝放魚共300條。 由於花鰱價格較高,建議白鰱和花鰱中以花鰱為主,兩者比例為2:8,這樣白鰱不會影響花鰱生長;另外考慮到草魚糞便可以肥水,有利於鰱鱅生長,草魚價格還可以,因此草魚可多放。最後建議是每畝白鰱40條,花鰱160條,草魚100條,使用半斤至一斤的魚種,加以喂草或飼料,飼養一年即可出售。
30畝魚塘共放白鰱1200條,花鰱4800條,草魚3000條。
精養魚塘中套養的花鰱你應該按600斤/畝以上的產量去規劃!一般來說,普通常規魚類精養中,套養鱅魚(花鰱)的養出量對畝均效益的影響佔據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主養品類行情不好或不穩定的年份,花鰱的產出效益即成為當年的純收益。
原因有三:
1、投入端:套養花鰱不直接投料,只是魚苗錢就可以了,其他的不大需要直接成本。
2、產出端:隨著南方大水面(如水庫、湖泊)投肥養魚模式的被禁,在花鰱強勁需求未減的情況下,價格一直堅挺甚至強勢上揚。
3、系統角度:套養的花鰱成為池塘生態系統的汙染物(糞汙和殘餌)轉化利用最終一環,轉化利用率的提高成為花鰱增產(效益增加)的直接表現,帶來的是池塘生態系統的更加健康、穩定,更加高效。
一、影響花鰱產量的主要因素
影響套養花鰱畝產的因素有很多,一般來說影響花鰱產量的主要因素是充足餌料——浮游動物,據研究表明:在水產養殖中增重一斤白鰱消耗60~80斤藻類;增重一斤浮游動物需3~5斤藻類(含細菌、有機碎屑);增重一斤鱅魚(花鰱)消耗3~5斤浮游動物,只要有充足的天然餌料,花鰱個體生長飛快,一個養殖季個體生長到8~10斤都是常見。
由此可知制約套養花鰱放養比例無法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生物性餌料的嚴重不足。
二、如何簡單高效地培養浮游動物
精養池塘是一個半人工生態,投入飼料——糞便及殘餌——菌藻——浮游動物——花鰱吃食,一環扣一環,如下圖所示:
花鰱攝食所需的浮游動物主要是指水體中的輪蟲、枝角類以及橈足類,這些浮游動物自身主要以水體中的大型藻類、懸浮有機質為主,其主要為水體中的大型藻類,比如綠藻中的盤藻,大部分矽藻以及裸藻等,想要維持池塘中浮游動物的丰度就需要保持藻相的複雜穩定,且以大型藻類為主,這就需要我們定期補菌來保證池塘中的肥效轉化,保證藻類可以得到持續的肥源。
另一方面,蟲卵的孵化需要在池底進行,為了保證蟲卵的孵化率,應適當減少化學底改的次數,以減少對蟲卵的殺滅;最後,除必須情況外,儘量減少殺蟲次數,減少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三、如何合理利用池塘生產能力增加花鰱產出?
1、苗種搭配
傳統養殖中,套養的白鰱和鱅魚比例因養水技術手段和認知產生差異,投放以白鰱多、花鰱少的比例搭配。
在高效模式中,培養浮游動物為目標,藻類和浮游動物種類豐富、產出均衡穩定,使花鰱產量得到大幅提升。
因此建議花鰱投苗150尾/畝5兩~1斤苗,白鰱少放至10~20尾/畝。
2、生態系統需做到“平穩、高效”
池塘生態系統“意在迴圈、重在運轉、平穩高效是關鍵”。
在實際生產中,生態系統運轉要做到平穩、高效需一定的保障手段,除了採用魚悅1號活化水體、提高水體的物質轉化能力之外,主要是供應給藻類的營養需要平穩、可持續,這提出了新的要求:
(1)以池塘營養持續、穩定、高效的轉化為目標,減少汙染物殘存,注重糞汙的高效再利用,改善環境使病菌和寄生蟲等致病因素減少。
合理水體營養管理是全方位地滿足藻類持續、穩定生產時對養分的需求,藻類光合作用過程中所必需營養元素有:
1)超大量元素:碳、氫、氧,透過大自然供給(光合作用和水)+人工補充碳源相結合;
2)大量元素:氮、磷、鉀,以向水體定期補充為主;
3)中微量元素:矽、鈣、鎂、硫、鐵、硼、錳、銅、鋅、鉬和氯等中微量元素,底泥和水體供給+人工補充相結合。
每種元素在植物體內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不能被其他元素所代替,具有同等重要性。任何一種元素缺乏都會阻礙植物的生長髮育,嚴重時甚至不能完成其生命週期。
因此,在生產實踐中,必須滿足浮游植物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要,對於浮游生物來說,每一種元素都是其需要的肥料,其也遵循“最小養分律”原理,即:水中浮游植物為了生長髮育需吸收各種養分,但是決定和限制其產量的卻是水中那個相對含量最小的營養元素,產量也在一定限度內隨著這個元素含量的增減而相應地變化。要點為:
1)決定浮游植物產量的是水體和底泥中所能供應的某種對浮游物來說相對含量最少而非絕對含量最少的養分。
2)最小養分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條件而變的。
3)繼續增加最小養分以外的其他養分,不但難以提高產量,而且還會降低施肥的經濟效益。
因此,水體營養均衡十分重要,營養不均衡藻類生長難健康、容易倒藻、轉藻也是常有的事。
精養池塘中影響藻類生長最主要的兩個關鍵養分為氮和磷,需合適的氮磷比為(8~10):1,精養池塘正常情況下的需肥規律有:
1)中微量元素一般來說由環境供給和飼料帶入,非特別品種養殖(如:蝦蟹)一般不需長期補充,每半月至一個月少量補充即可。
2)按養魚整季來說,前期魚存塘量小,飼料投餵量小,帶入養分少,氮和磷均滿足不了藻類的持續生長需求,既需補氮也需補磷,可以採用有機肥做基肥培菌,以化肥追肥,推薦磷酸一銨配尿素或過磷酸鈣+碳銨溶水澆施;磷酸一銨中磷≥44%、氮磷比1:(4~5),每10~20天施一次;蝦蟹前期肥水可採用成品肥水膏肥水,成本較高但是省事。
3)隨著魚存塘量的增加,隨飼料入塘而進入水體的氮逐漸增多,應逐步減少氮肥的施用量,直至不施,只追施磷酸一銨(參考值:正常情況下在魚存塘1000斤/畝以後可以不配施純氮肥)。
4)中後期投餵量也會逐步增加,飼料多以蛋白為主,氮元素含量充足,經養殖物及池塘中微生物代謝後可為藻類提供充足氮源,所以,以投餵為主的池塘多是不缺氮的,只需定期補充磷元素、偶爾補充微量元素即可,目的是調節水體氮磷比,保持水體營養均衡,促進藻類生長。
5)定期補充有益菌和碳源,保持菌的活力和合理水體分解能力,為藻類代謝持續提供肥源,合理搭配使用發酵料,效果更佳。
注意:
1)當池塘不缺氮的時候,還向塘內補氮是等於投毒——肥毒;
2)施肥應根據投飼料量、光照、溫度等因素階段性調節;
3)施用化肥應關注pH對肥效的影響。
(2)提升池塘物質轉化的手段,如活水水質、啟用改底營養:
水在池塘生態轉化過程既是載體,又是最大量的參與物質,水的活力提升後可顯著提高水體的滲透力、溶解力、代謝力,可使糞汙分解、菌繁殖、藻合成、浮游動物生長的效率均可得到明顯提升,這就大幅度提高了池塘天然餌料的產出能力,有效地提升花鰱食物的供給能力。
推薦使用過硫酸氫鉀複合鹽改善池塘底部環境,可促使底泥富集的氮、磷、中微量元素向水體釋放,有利於水質穩定。
(3)穩定水體、少用使用速效菌,以使用長效複合菌為主
對於大多數池塘來說,其自身調節過程中會形成一個由原生菌組成的基礎菌相,此菌相決定了整個池塘的分解走向;如果使用一些速效菌,如枯草芽孢桿菌,其可以在短時間內分解大分子的有機質,但是很容易在3天以後衰敗,且其發揮作用的這段時間會對池塘的原生菌產生很大的抑制作用,破壞原有菌相,在其衰敗後,池底出現菌相空白現象,為有害菌的滋生創造機會,同時伴隨5~7天的菌相不穩定以及藻相不穩定,帶來一些列的水質問題。所以,對於整個養殖過程來說,應當減少速效菌的使用,加大複合菌如EM菌的使用。
(4)非十分必要少進行逆生態操作,如消毒、殺蟲、殺藻,這些操作對水體生態系統都具有一定的破壞作用,如進行了這些破壞水體生態的行為,需及時進行生態修復,如補EM菌、引入合適藻種。
3、日常管理以調整修復為主
1)定期7~10天為池塘補充EM菌,持續保證池塘有益菌相。
2)養殖中後期補充磷肥以及微量元素,保持藻類的穩定多樣性。
3)可定期15天一次在池塘中潑灑酵母菌以培育輪蟲、枝角類等浮游動物。
四、產出效益
在提升並用足池塘生產力的情況下,透過合理的水體營養管理後,可實現池塘花鰱產出大的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