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0年的歐洲,沉浸在一片國破家亡的痛苦中。馬奇諾防線沒能阻擋住德軍的進攻,號稱“歐洲第一軍事大國”的法國一個月就投降,僅剩英吉利海峽對面的英國在進行不屈的抗爭。但大多數人都沒有看好這個島國還能堅持多久。

    丘吉爾臨危受命,成為戰事首相挽救危機中的英國。讓他倍感棘手的是,自從法國的沿海港口成為德國海軍基地後,德華人一面準備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一面派出潛艇不斷地襲擾其海上交通線。儘管商船有護航隊保護,但依然損失慘重。

    鄧尼茨的U艇部隊為什麼不怕英國護航隊?

    首先,隨著英、法聯軍在歐洲節節敗退,幾十萬的部隊撤退到敦刻爾克。眼看著就要被趕下海,但好大喜功的戈林說服“小鬍子”讓陸軍停止推進,由空軍完成最後的戰役。這對英華人來說,是個千載難逢的喘息機會,可以將圍困中陸軍撤回。

    這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儘管有30多萬的英、法部隊撤往英國,成為日後反攻歐洲的攻堅力量,但其海軍在撤退過程中,遭受空中和海上的攻擊,損失了大量的戰艦,最終造成商船護航能力的減弱。

    其次,英國對付潛艇的方法單一,效果不佳。當時,英國海軍對付潛艇主要是依賴於驅逐艦等小型艦艇投放深水炸彈,透過水壓引信引爆將深水中的潛艇擊沉。因此,大多對潛艇的攻擊都是由艦艇指揮官估計出的大致位置進行攻擊,誤差很大。

    儘管英國軍艦上安裝了潛艇探測器,也就是聲納,能判斷出對手潛艇的位置,但其只能在400-600米的範圍內發現水面狀態的潛艇。換句話說,就是對於夜晚出動或水下的潛艇毫無辦法。這樣的護航能力顯然對鄧尼茨的U艇構不成威脅。

    於是,鄧尼茨要求他的部下采取夜間以水面狀態(不在深水中)攻擊英國護航運輸隊。一是,在夜晚,英軍驅逐艦受聲納所限,在500米以外很難發現潛艇的行蹤;二是,如果英艦透過探照燈去搜索目標,反而暴露自己的位置。

    同時,商船、油輪高大的“身軀”在夜光的反襯下,顯得格外矚目,成為U艇的活靶子。鄧尼茨的20艘潛艇各自為戰,利用夜色在英國海上交通線上頻繁出擊,僅一個月就擊沉110艘商船,總噸位達50萬噸。

    儘管戰績輝煌,但單艇攻擊的弱點也暴露無遺。

    過去英國商船在大西洋上來來往往的自由航行,形成了一條有跡可循的交通線,極易受到攻擊。自從德國潛艇開始不斷襲擾,丘吉爾就決定採取護航體制,將商船集中起來,並在戰艦的護航下進行運輸。這樣做,大大降低了被發現的可能性。

    要知道,在浩瀚的海洋中,沒有準確的位置,是很難發現一個目標的。再加上潛艇低矮的艦身,發現英國商船隊的機率更加低下,往往在海上游弋很多天才能發現目標,有點像“撞大運”的感覺。

    但發現目標,也很難與數量佔優勢的護航軍艦相抗衡。儘管英軍的深水炸彈誤差大,但往往是3-4艘戰艦圍攻一艘德國潛艇,擊沉對手的機率也大大增加。常常是一艘潛艇發現船隊後,只能擊沉一艘商船,就不得不脫離接觸。

    以U-99號潛艇為例,在預定巡邏區等待了很多天後,發現有3艘驅逐艦護航的運輸隊出現在地平線上。全體官兵興奮不已,立刻佔據有利位置發射魚雷,擊中一艘貨船,但也暴露了目標,兩艘驅逐艦向其衝過來。

    “緊急下潛”,潛艇下潛到45米時,四周就響起一片深水炸彈的爆炸聲,潛艇被震得東搖西晃。英國軍艦發出的聲吶聲波在安靜的潛艇內發出刺耳的聲音,這時的艇員都屏住呼吸,期盼著對手投光深水炸彈,而後離去。

    U-99號已下潛了110米的深度,頭上的英國驅逐艦似乎有投不完的深水炸彈,直到攻擊6小時後,才悻悻地離去。然而,不投炸彈不代表英艦離去,U-99號又紋絲不動地等待了12小時,此時艇內空氣汙濁,臭氣熏天。

    下潛18個小時後,它終於破水而出,艇員們爭先恐後爬出潛艇,躺在甲板上,大口地呼吸新鮮空氣,就像剛剛從死亡邊緣回來一樣,充分享受著自由的快樂。同樣的經歷讓鄧尼茨下定決心改變被動局面,對現有的戰術進行調整。

    “狼群戰術”。

    當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鄧尼茨作為一名潛艇指揮官成功地將一艘幾千噸的商船擊沉後,潛入水底;當其再漂浮上來時,英國護航艦隊的所有炮口對準了他,就這樣,他和他的艇員成為英華人的俘虜。

    這樣的失敗經歷,以及U-99號死裡逃生,充分證明了單艇攻擊的戰術已經過時,必須將潛艇組成戰鬥群,形成更大的攻擊力,才能在這場“絞殺戰”中充分發揮潛艇的最大優勢,斬斷英華人“生命交通線”。這就是“狼群戰術”。

    首先,法國投降後,德國潛艇的航程縮短了450海里(800多公里),大大提高了潛艇的作戰效率。同時,英國商船不得不遠離比斯開灣,改走愛爾蘭以北海域,只需將潛艇配屬在英倫三島附近,就能達成封鎖目的。

    將多艘潛艇組成的戰鬥群展開在英國交通線上,先發現目標的潛艇先不攻擊,而是將商船的方位、航速等資料上報指揮中心,指揮中心再向所有的潛艇發出集結的命令。也就是說,一艘發現目標就等同於全體發現了目標,提高了發現機率。

    其次,增加攻擊力,提高威懾力。一艘U艇的魚雷數量不過15枚左右,而6-8艘潛艇對船隊形成包圍後,100枚左右的魚雷同時進攻,不僅實力大增,而且相互策應,甚至多艘潛艇攻擊一艘大型船舶,命中率大大提高。

    更讓人感到高興的是,一改過去打完就跑的戰術,繼續擴大戰果。由3-4艘驅逐艦、護衛艦執行反潛任務,面對多艘潛艇攻擊時,往往顧此失彼,疲於應付,這邊逼退了對手的進攻,那邊又遭到了攻擊。無形之中,這個戰術還提高了安全性。

    1940年9月-12月,鄧尼茨與他的潛艇官兵們迎來了最歡快的時光。“狼群”在大西洋上大開殺戒、頻頻攻擊。例如:9月20日-22日,5艘U艇擊沉了24艘組成編隊的11艘商船;10月19日,6艘U艇擊沉了34艘商船中的17艘等等。

    1940年的下半年,對於英國來說,不僅有來自空中的威脅,皇家空軍幾乎沒有還手之力;更有來自海上鄧尼茨的“狼群”攻擊,幾乎將英華人“海上生命線”掐斷,此時的英國可以說是度日如年、岌岌可危。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狼騰大西洋》

  • 2 # 我的文史哲哪兒去了

    一、德國強大的海軍對英國戰略物資的威脅

    二戰期間的大不列顛空戰是希特勒完成對歐洲(不包括蘇聯)統一的最後一戰,希特勒集結了空前強大的空軍對大不列顛展開了高密度的空襲。英國的許多工業基地和港口都遭受了嚴重的損失。

    戰爭需要資源,英國本土的資源有限,日不落帝國的主要資源來自於其廣闊的殖民地,德國艦隊對英國的海上封鎖,廣大的殖民地物資進入不了英國,意味著英國要依靠英倫三島的狹小地理位置和資源來對抗已經佔領整個西歐的德國。很顯然,德國的海上封鎖給英國本土的抗戰帶來了根本的威脅。

    (二戰德國潛艇)

    二、英國本土的戰略意義

    大不列顛島是英國的大本營,英國的歷史、文化、經濟、軍事、統治階層都位於這裡,一旦大不列顛島淪陷,整個日不落帝國的統治核心就會坍塌。

    大不列顛島是與歐洲大陸在陸地上隔離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超大型的空軍運輸機還沒有普及,大不列顛島和世界的聯絡主要依靠海運,可以說,德華人對大不列顛島的封鎖斷絕了大不列顛島的新生血液和對未來的希望,從心理上構成了對英華人戰爭意志的打擊。

    一旦成為被封鎖的死島,大不列顛島作為日不落帝國體系的主心骨,很大程度上可能會陷落,這將會造成諾米多骨牌那樣的效應,導致英國的海外殖民地望風而降,到時候整個二戰很可能都會改變程序。

    (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地)

    三、德國潛艇令人畏懼的表現

    二戰德國的潛艇被稱為大西洋的狼群,由此可想德國的潛艇對於英華人的海軍及海上運輸來說是一個多麼大的威脅。

    1942年是德國潛艇戰績最為輝煌的一年,它們一度將英國逼近戰敗邊緣,總共擊沉了1664艘船,船貨總計726萬噸。

    也就是說當世界各國都在發展大噸位、大炮口的水面艦隊的時候,德華人搶先一步把不容易暴露的水下潛艇給大規模普及了。在當時雷達技術並不發達的二戰,這些潛艇動不動就會發動突襲,它們給英國海軍和海運造成的心理恐懼和海上封鎖以及大規模空襲是不相上下的。

    (二戰時期德國先進的U潛艇)

    可以說,當時依靠演講上臺的德國元首,在玩心理戰這一套上也是個中的頂尖高手。

    綜上,海上威脅將會導致英國本土的資源枯竭、本土可能的淪陷、英華人民心理的崩潰,不出這些問題都是一場大戰最強有力的支撐,所以說大不列顛空戰期間,對英華人來說,海上威脅大於空中威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拉一坨屎把下水道都堵塞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