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從小就喜歡歷史,看過國內外很多歷史書,分享有趣的歷史故事,你的問題我來解答。

    嫡庶之分最早出現於西周,是西周維護統治的宗法制的關鍵內容。嫡庶所造成的後果最嚴重的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庶子沒有繼承權。

    嫡庶之分的出現

    西周建立後,為了維護周王室統治,維護貴族間的關係,宗法制應運而生。宗法制是按照血統遠近以區別親疏的制度,嫡長子繼承製度是最突出的特點。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左傳》桓公二年),“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禮記.大傳》,形成了系統而完整的制度。

    宗法制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嫡,也就是正妻的意思,正妻所生的兒子就是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庶,即是旁支,妾所生的兒子叫做庶子、庶出。嫡為大宗,庶為小宗。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某諸侯有正妻一人,妾兩人。這個諸侯有六個兒子,按照年齡排列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其中乙和己是正妻所生,丙和丁是第一個妾所生,甲和戊是第二個妾所生。那麼乙就是嫡長子,己則是嫡次子,甲是庶長子,丙是庶次子,丁是庶三子,戊是庶四子。

    嫡庶之分所帶來的後果

    嫡庶之分所造成的第一個嚴重後果就是繼承權的分配不均,嫡子之中哪怕再昏庸不堪,也擁有對土地等財產的優先繼承權,而庶子則要挑剩下的。

    因為嫡子的天生優越性,因此家族內的一切資源都向嫡子傾斜,這也帶來了一種矛盾,嫡庶對立。嫡庶對立嚴重時可造成家族內部不穩,使得大家族面臨崩潰的危機。

  • 2 # 看不見的角落

    嫡庶之分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數千年前的西周時期。周天子分封諸侯確立宗法制,講求的便是嫡長子繼承。嫡長子可以完整繼承父親的地位,而其他的兒子只能依次遞減繼承相對較低的爵位和土地。

    這主要是因為要在血緣之中確定尊卑上下,因為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所以子嗣的數量也有很多。怎樣合理地進行繼承分配便成為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所以,便出現了嫡長子繼承製這種相對合理的繼承方式,畢竟平均分配會削弱國家的整體實力而且也不容易操作無法做到真正平均。嫡長子繼承製依據的是母親的身份,有一定的依據,也便於執行。這種制度後來推而廣之進入王公貴族和豪門富戶之中就成為了嫡庶之分。

    在不同的王朝,嫡庶之間的差別不一樣,國家有專門的法律規定來處理相關的繼承糾紛。比如漢代,嫡長子和其他兒子之間的差別就並不大,西漢皇帝之中只有漢惠帝、漢元帝、漢成帝是嫡長子的身份。在少數民族執政的時期,甚至有可能發生逆轉,反倒是幼子更容易繼承大宗的財產。比如草原民族中有收繼婚的習慣,妻後母、報寡嫂而且盛行搶親。這樣一來,長子很有可能不是丈夫的親生兒子,很多草原民族的首領就更喜歡幼子來繼承自己的草原牛羊。

    在一般的普通富戶家中,嫡長子的地位是相對崇高而穩定的。無論是民間嫁娶還是財產繼承,嫡長子往往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繼承權。庶子往往無法擁有自己的房產和田地,僅僅能夠獲得一定數量的浮財,便要自行出門打拼。這一點在西方也是存在的,二戰時期著名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就是英國古老家族馬爾巴羅公爵家族他的父親倫道夫·丘吉爾就是馬爾巴羅公爵七世的第三個兒子,無法繼承爵位就只能混跡政壇做了一名政治家。可見,庶子的待遇無論中外都是相類似的。

    但對於一些頂級家族而言,庶子的出身也不一定一生無望。比如衛青最得寵的時候,漢武帝甚至分封給他還在襁褓中的庶子以爵位。唐高宗時期,為了拉攏長孫無忌,也封了長孫無忌的幾個庶子為五品朝散大夫。所以歸根結底,嫡庶尊卑雖然分明,家族地位才是王道。

    文:經典守望者

  • 3 # 四川達州人

    嫡庶是因為婚姻制度造成的。同一個男人的女人既然有妻妾婢伎之分,自然要以規則來區分尊卑貴賤。

    妻的地位

    嫡者,妻也。妻者,齊也。

    所以,妻是與丈夫地位平齊的管理人。

    又所謂,家有百口,主事一人。

    所以,正妻只能有一位。

    因同時可能存在妾、婢、姬、伎,這些女人絕大多數是奴隸身份,自歸正妻管理。

    依據禮制,原配地位最高,繼妻次之。扶正妻最後。也因此,原配年齡最大的兒子,就是嫡長子,是家族宗祧繼承人。

    因為繼妻也是三媒六證的正妻,擁有完全的管家權,所以繼妻的兒子也是嫡子。顯然,繼妻兒子不可能比原配兒子年齡大,所以,繼妻兒子的繼承權居後。

    同樣,在正妻兒子存在的情況下,禮法禁止扶妾為妻,男子要麼繼娶,要麼鰥夫。因為妾的兒子可能比妻的兒子年齡大,會對妻的兒子生存與法定地位產生威脅。所以,扶正妻的兒子繼承權為最後。

    妾的地位

    庶,則是所有非妻女子所出。

    特殊情況下的奸生子(私生子),大多數時候沒有繼承權。除非本家絕戶,得到驗證身份之後被允許繼承。

    所有非妻的女子,一般都是奴隸身份。所以正常情況下很難享受到權益。

    1、妾

    正式的妾,需在官媒婆處登記戶籍,所以法律意義上的妾是家庭成員,有微博的待遇,獨立的房間與丫鬟。

    因為國家政權歷來控制女子成為妾,所以歷代都有法律規定,比如:明代親王額妾十人,年老無子才能再奏選一次。

    卿大夫一妻二妾。官員可以有兩妾。

    士一妻一妾。具備士的身份,可有一妾。比如秀才可納妾一人。

    匹夫匹婦。庶民不能納妾。元代,國家政權才允許庶民在年滿四十無子條件下納妾一人。

    對非法納妾,不符合條件納妾,超納妾,法律規定大體都一樣。笞納妾者及妾的法定監護人各四十,遣妾歸宗,沒收彩禮,罰款若干。

    2、類妾

    正因為富豪不願意被法律約束,所以玩文字遊戲搞出婢姬伎來規避條文。而歷代法律基本給予預設,因為這些女子年齡大了會被遣出嫁給家生奴隸,只是延遲而非退出婚姻市場。

    婢,就是通房丫頭。

    姬,就是外購侍妾。

    伎,就是家庭女樂。

    這些女子,實際從事妾的工作,但完全沒有任何保障,甚至妾的微博待遇都沒有。

    嫡庶的差異

    1、男子:

    秦漢之前,庶子猶如奴隸,甚至被驅逐出去獨自努力,也因此當時餘子多成為遊俠。更不要說什麼分得家產了。

    漢代之後逐步建立諸子平權觀念。也就是說不分嫡庶,兒子享有理論上的財產同權。明清時期明確私生子享有半權。

    但這也是有法律後門的,父親的財產要剔除族產、與官爵和職務(世襲職務,比如唐代百騎司,明代錦衣衛,清代八旗職務)相關聯的府邸、爵田、御賜物等之後的公共財產才是諸子平分,而嫡母嫁妝也是嫡子女獨享的。

    同樣,嫡母在管家過程中轉移、隱匿或直接購買祭田都能將應分配公共財產分薄,從而達到少給庶子分配財產的目的。

    此外,嫡母還可以用提前分家以奉養生母的理由逼迫庶子放棄財產繼承權。

    同時,庶子在生活待遇、受教育條件、過後家族資源支援、母族條件,等諸多方面都遠不能比得上嫡子,非特殊情況,大多數庶子只能成為家族旁支,就此沉落。

    女子:

    東晉之前,庶女是悲催的。

    不僅不能接受到教育,連單獨出嫁的機會都沒有,只能成為嫡姐妹、嫡堂姐妹、嫡姑母、嫡堂姑母的陪媵,就是作為嫡女拉攏和控制丈夫血脈的工具。比如,齊侯娶於魯,正妻顏懿姬無子,侄融升姬生太子光。

    東晉之後,世家基礎動搖,因此改以庶女用於平行與下行聯姻,以求控制下層世家。庶女才得到與嫡女的教育同權和一份嫁妝。

    但與庶子一樣,庶女的嫁妝豐薄,婚姻物件,婚後能否得到孃家資源支援,都遠不能與嫡女相比。雖然庶女最終壓倒嫡女也很多,但均是丈夫兒子出頭的原因。

  • 4 # 一葉知秋28456

    西周時期,周公旦輔佐年幼的周成王,當時剛剛克商,面對商朝舊貴族和百姓,周公制訂了一系列治國之策,才奠定了西周穩固的政治政權,其中一項,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度,在西周以後的中國三千年的歷史進城中起到了極大的影響力!

    可以說,嫡庶之別在那個時候就形成共識!

    而且在古代,乃至上古時期,男性可以一妻多妾,繁衍後代,在農耕社會,人多代表一定的社會力量和經濟!特別是王權貴族士大夫公卿等有身份有地位有經濟的階層!那麼妻妾一多,後代自然就多了,那必須有個共識的倫理認知,才能保障大家族的生活秩序,妻妾有高低貴賤之分,那麼妻出和妾出的後代自然也有分別,才能保障家族秩序,乃至整個社會的秩序!

    貴族的爵位世襲,乃至王權的繼承,都需要一定的規章來遵守,否則就會很容易出現流血爭鬥的悲劇!嫡庶之分,嫡長子首選的共識,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

    哪怕到了今天,普通百姓家庭也是有這樣的共識,這是幾千年傳統文化嵌入骨髓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吳京的《戰狼2》和《流浪地球》之所以會取得成功,你覺得最大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