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畫說話

    不可能!

    這次重點只說一個方面,就可以看出兩國高下:

    國力對比相差巨大

    秦國之所以強大,國力是基礎。戰國後期,秦國佔天下三分之一的地,人口不足天下三分之一,但財富卻佔十分之六。後世的‘專家"對這點幾乎都刻意迴避,只突出秦國‘暴政"和商鞅變法的重農"抑"商。所以,當時一個強大而富裕、民眾幸福的秦國被歷史慢慢掩蓋了。

    趙國在這方面無法可比。就是六國之和,也無法面對大秦。這個數字是碾壓式的。趙雖有名將,軍隊戰力也強,但終究支撐不了太久。為何會形成如此巨大的差距,原因如下:

    國力強大,不單單是依靠幾代明君,更重要的是正確的治國理念和方針持續實行!魏國也曾變法強大,趙國也曾改革強大,但最終還是滅亡!秦國自商鞅變法,歷代君主都堅定不移的執行。期間沒有任何中斷,使得這一方針可以持續推進,越來越深入民心,成果也是有目共睹。商鞅變法的範圍包括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車同軌、郡縣制和重農“抑”商等措施,在秦國得到長久執行,而且收到奇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再次明確的統一推向全國。這等堅定,恐怕是任何國家都無法做到的。『重農“抑”商』的真正措施,咱們後考,事先說一句,重農是真,抑商確是另外一回事!

    國力強大,還在於君王的政治遠見、戰略眼光。秦國在秦獻公之前也是混亂疲弱,但到了秦獻公就不一樣了。率先開始改革土地所有制,又禁止活人殉葬的陋習。這兩個措施直接導致農業迅速發展,生產力得到解放,而人口也隨之逐步增長,人才也開始向秦國傾斜。在這個前提下,商鞅的變法實際是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社會基礎。再遇上個大大的明白人秦孝公,兩人組成了戰國時期治國第一黃金組合。

    國力強大,還在於管家管理體系的先進。秦國重用實幹的法家人物,但同時又尊重儒家和其他家的思想,並推進實用文化的發展。在這個方面,需要為秦國平反,秦並沒有迫害儒家,倒是真正的看清了儒家的內在:思想發達,實幹太差,重在名利,精緻利己。在這種清醒的認識下,秦國曆代君王一直將儒家作為參謀來使用,並給予很高的榮譽和待遇,稱為博士。但,就是不讓儒家當權!從而打造了一個健康的官僚體系,並促使社會風氣的正面發展。而秦始皇其實更像一個雜家,善於吸星大法,納百家之長,完善自己的思想。值得推敲。

  • 2 # 炎墨

    不能。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是我還是按照這個假設推理一下趙國不能與秦爭鋒的邏輯。

    1、趙國地理位置太惡劣。趙國是個四戰之國,它被燕、齊、魏、韓、秦圍住了東南西面,北面還有匈奴騷擾,很難安心發展經濟。而趙國無論去攻打誰,它身旁的虎狼之國都會趁機侵佔它的土地。它四面都是敵人,不像秦國,秦國主要敵人在東方六國,它無需顧及西面,只需往東打就行。

    2、趙國的人口太少,這不足以讓它保持與秦國同等的兵源。

    3、趙國只是做了軍事上的變法,沒有經濟上的變革,所以它很難維持長時間的對抗。

  • 3 # 旭明奮力

    不一定,秦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每一位君主基本上都是有為的,沒有很昏庸的君主,到了秦始皇,更是把統一六國作為自己的既定國策,所以即使趙國曆經三代明君,也不會是秦國的對手,因為趙國的國君從沒有把統一六國作為國策。

  • 4 # 江蘇慕容復

    不能!趙國乃畜牧業國家,人口較少,工業和農業皆不發達,趙武靈王只發展軍事,國力並沒有實則的改變!而秦國是農業大國,人口眾多,關中,蜀中沃野千里!秦國軍事也很強大,北拒匈奴犬戎,南攻楚,東打魏韓!趙國想憑騎兵滅秦是不現實的,但凡遊牧民族騎兵入侵中原,原因一定是中原民不聊生,政權不穩!而秦國並沒有衰弱跡象!秦國後期做了兩個超級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是戰國時期絕無僅有的,由此證明秦國當時國力非常強大

  • 5 # 鴻哥iouyh福小鋪

    戰國時期的趙國的尚武是被迫的,因為它處於征戰之地,幾乎所有的戰國的戰爭都會被捲入,甚至還得重兵對付匈奴。

    因此趙國即便歷經三代明君也是僅限於自保,無法和秦國爭鋒。

    戰國的特點就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凡是過於強盛勢必引來對手結成聯盟對付。

    征戰之地更是如此,強敵環侍,無一刻不想咬一口。

    唉,神仙打架也遭遇的倒黴運更使得趙國所有的資源無法進一步企劃,唯有能生存多久就生存多久,直至出現敗家子才結束這種宿命。

  • 6 # 歷史U意思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秦國是怎麼崛起的吧。

    早在春秋時期,秦穆公就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以實現秦晉之好。他本欲東進,到中原完成霸業。但是東進的路被晉牢牢地扼住。始終跨不出晉國這個門檻。

    於是秦國掉頭向西發展。秦穆公根據由余的計劃,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20個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但是,自秦穆公以後的兩百餘年間,秦國經歷了秦康公、秦桓公、秦哀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厲共公、秦懷公、秦獻公,這些君主也不算不夠努力,但是治國不得其法,始終找不到讓秦國強大的法門。而秦獻公時期,秦國還被魏國打的滿地找牙,丟掉了河西這塊戰略要地。

    秦孝公下令求賢者,商鞅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透過秦孝公寵臣景監,三見孝公,暢談霸道的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施展他改革變法理想的舞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為:建立新型的軍功爵制,激勵士兵奮勇殺敵;獎勵耕織,保證了秦國後方糧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職,安分守己。秦國自商鞅變法後,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為後世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而法家唯一的好處是: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治國治軍的法律體系。可不要小看這一個簡簡單單的描述。因為法律體系一旦建立起來,那麼如果國家是明君,國家能迅速強大起來。如果國家是昏君,國家在法律體系的保護下,也能正常運轉。這就是法律體系的強大之處。我們今天講究的“依法治國”,也是根據這樣的原理衍生出來的。

    當然,秦國自從秦孝公之後,歷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歷代君主,竟沒有昏君出現,也算是古代國君的典範。

    其中,秦惠文王曾說過:“商君之法,實乃護國強民之法,秦必遵之。”使得秦國最終能一統六國。

    知道了秦國強大的原因,我們再來看看趙國具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趙國前期一直是默默無聞的國家。直到趙武靈王的出現。趙武靈王由於受到與中山之戰失敗的恥辱,信宮(今邢臺)大朝五日,釋出胡服騎射的國策,在全國開始了影響深遠的“胡服騎射”,全國士兵改變傳統的寬大戰服改為緊小為特徵的胡服,改變傳統的步兵為主體的軍隊結構改為騎兵和弓弩兵為主體的軍隊構成。

    “胡服騎射”政策,放棄中原人的寬衣博帶和戰車戰術,換以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胡服和單人騎兵戰術,國力大強。

    強大之後的趙國在東北攻滅了中山國,西北打敗了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闢的地區設定了雲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雁門(今山西忻州市代縣)、代(今河北蔚縣)三郡,並修築了相對長度的“趙國長城”。

    但是,趙國的強大,僅僅是軍事實力上的強大。趙國的國力並沒有像秦國商鞅變法後的那種厚積薄發的增長。趙國的強大,還是人治時期的強大,不是“法治”時期的強大。這個差距就很大了。

    舉個例子,趙武靈王曾經親自喬裝使者入秦,考察秦國地形,意圖從九原出擊繞開函谷關攻滅秦國。這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但是,當趙武靈王退位之後,趙國雖然還是如此強大,曾經數度擊敗強大的秦軍,可是這樣的勝利卻不能持久,而且是守護國土時的勝仗,對於開疆拓土而言,還是秦軍更為專業。

    我們從長平之戰的經過就能看出來。秦國傾盡全力進攻趙國,而趙國更是舉國與秦軍對戰。戰爭中的趙國由於前期的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秦國方面雖然戰線更長,但國力遠強於趙,趙王怕再拖下去對趙更加不利,遂棄用偏於防守的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注意看,當時的趙國已經和秦國消耗不起了,所以才有了後來趙括的主動進攻策略的實施。並且趙括也不是傳統意義“紙上談兵”的庸才,能把40萬趙軍指揮得當,也絕非等閒之輩。

    國家之間的戰爭,拼的是綜合國力。就好比二戰時的日本和美國:看似強大的日軍,最終還是會被美國這樣的大胖子給拖死。

    秦趙之間也一樣,秦國的綜合國力遠優於趙國。趙國如果從趙武靈王開始出現三代明君,強大的依然是軍事實力,其風格和後來的軍國主義有點類似。

    而秦國,則是由內到外的強大,趙國的明君再多,不去大力發展綜合國力,最終還是難逃被秦國擊敗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坐月子吃公雞好還是母雞好?差別不是一般的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