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能量朝陽大媽
-
2 # 丸子爸爸z
答:貞觀之治含義是:唐太宗在貞觀年間知人善任,舉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賢才,並容納大臣直諫,批評朝政。在制度上明白劃分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的職權,相互配合,發揮制衡作用,杜絕集權弊端,並肅清吏治,減輕刑罰,重視人民疾苦。因此社會秩序安定,國勢昌盛,締造了中國歷史上光輝燦爛的太平盛世,後世史家稱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唐太宗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背景:“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唐初,由於隋煬帝造成的大亂,隋朝留下了破壞嚴重、民生凋敝的局面。北周“留給”隋朝690萬戶(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久等人的考證),而且沒有大的戰亂,而隋煬帝造成天下大亂,人口銳減,隋朝“留給”唐朝200餘萬戶(按《通典》記載杜正倫奏,經隋煬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亂,到了唐初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空前嚴重的爛攤子。李淵李世民統一中原與南方,為貞觀之治創造了條件。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農民戰爭瓦解隋朝的過程,認識到了農民階級對君主專制統治穩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吸取隋亡教訓,糾正前朝之弊端,調整統治政策,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唐太宗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
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徵前後諫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評價:(部分)北宋·歐陽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北宋·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北宋·蘇轍:“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張緒通:“整個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朝代,即漢代與唐代奉行道的哲學。這兩個帝國是當時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運、最先進的國度。監獄是空的,遺落在街道上的貴重東西沒有人撿,所有國民充滿自信。這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政府達到了禮制與正義政府的水準。歷史學家把這兩個朝代稱為中國的黃金時代。”柏楊《華人史綱》:“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不久就為中國開創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
3 # 青矜言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段歷史,貞觀之治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他的開放,包容鑄造了大唐帝國的萬邦來朝。那麼,回顧這個時代的歷史,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示呢?
首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唐朝初年由於剛剛結束戰爭,統一中國,土地大量荒蕪,人地矛盾較不突出,且對於商業持較為寬鬆的態度,中外經濟交流頻繁,使得這一時期的經濟迅速發展。
其次,在政治上,推行三省六部制,加上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大力推行科舉制度,加快階層流動,使得更多人才為政府所用;並且統治者唐太宗的開明態度,維持了這一時期的一種良性的政治環境。
另外,在科技文化上,由於中外的頻繁交流,穩定的統一環境,使得科技迅速發展,文化取得重大成果。
正是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造就了貞觀之治
-
4 # 熱愛歷史的牙醫
唐初內憂外患的大環境下;皇帝親民愛人,深諳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大臣前赴後繼,有房謀杜斷,有千古流芳的魏徵,總體都在奮發向前;面對強大的突厥騎兵,唐朝依靠全國上下團結一致,苦練精兵強將,最終擊潰突厥,掃除邊患。外部環境穩定了,才能進一步謀發展,帝國穩步向前,在舉國努力下,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堅實基礎。唐太宗更是成了歷史上備受推崇的明君,說明只要為民謀福,為民請命,心中裝有百姓,歷史是不會忘記的。
回覆列表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間段之一,而貞觀無疑是這個朝代最為恢弘燦爛的一道盛世之光。提到大唐,提到貞觀,我們總是會想起玉輦縱橫、金鞭絡繹的長安城,想起火樹銀花、星橋明月的上元夜,想起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色沒金堤的氣象萬千,想起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的繁華渲染,想起俠客芙蓉劍、麗人梅花妝,想起一日看遍長安花的才子和忠良睿智如明鏡的諍臣,想起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招賢納諫的千古明君李世民,想起那些已然逝去的情節和永不逝去的歷史。2008年5月13日晚7時在清華大學西階梯教室,人大歷史系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孟憲實做客時代論壇,為在場聽眾再現了一場華麗的盛唐貞觀夢。
“一個民族不可能沒有歷史”——
當晚,孟憲實老師在講座開篇中說:“如果一個民族失去自己的歷史,就相當於失去了記憶,而這個失憶的民族同時也就失去了本我的存在。”任何現在的狀況都是歷史的積累,在已經發生的歷史中,沒有任何一個階段可以被抹去,也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可以成為時間鏈條上的缺環。事實上,經過一千三百年的時間,我們依然不能說我們的時代在一切方面都超越了唐朝,也不能說我們不再需要唐朝的那段歷史,沒有唐朝,就沒有我們從古到今代代承續而成的今天,沒有我們在政治經濟文化根基上發展出的社會遠景和國家前途。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所維繫的不僅是過去,也是未來。
“貞觀的法制是理性與人性並行”——
貞觀是中國歷史上統治良好的典範時期,其法制政策有效的維護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孟憲實用貞觀時期三返五返制的確立、四百死囚歸獄獲赦、受冤死刑犯得到翻案、執法官員依法秉公斷案等一系列歷史故事告訴大家,在國家的法制建設程序中,出於對人民生命的尊重和對人民利益的維護,領導者發現體制漏洞後,不僅要就事論事做出彌補,也應該對制度進行完善,確保錯誤不再重犯。這是貞觀政治理性和人文關懷的共同體現,是造就盛世的重要動因,也是現代社會建設中所欠缺的一種積極嚴謹的態度。“有時候,時間的流逝並不一定帶來制度的自然進步,我們現代人仍然需要不懈的考慮我們如何建設一個法制完備的和諧社會。”在孟憲實看來,這是歷史的重要現實意義所在。
“以民之心為心”——
依法治國的實現是建立在以德治國基礎上的。貞觀時期的君臣是歷史上著名的有德之君和有德之臣,為君者愛民納諫、從善如流,為臣者據理直言、廉潔奉公,流傳著很多佳話。孟憲實強調,貞觀君臣如此“以德治國”的根本出發點在於以民為本——“以民為本是貞觀路線的表現,是貞觀治理天下的基本原則,也是貞觀留給我們的重要政治智慧。”貞觀時期的統治者非常重視民眾,不僅在思想上重視,還在法律、政治等方面,努力實踐這一思想。貞觀年間輕徭薄賦、任用廉吏、審慎量刑,一個普通士兵的生命都可能被皇帝關注,一個大臣敢為幾個平民百姓讓皇帝下不了臺,朝廷大將可以賣掉戰馬協助災區人民賑災……孟憲實總結說,社會體制的完善、政治文明的發展最終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民眾的利益。正是因此,貞觀才被後世的人們長久地感懷並引以為前朝施政的典範。
“充滿Sunny的執政風氣”——
孟憲實評論貞觀時期整個朝廷的氣氛很“Sunny”,少有暗箱操縱和勾心鬥角,“大家有意見不同就光明正大的在朝廷上吵”,但出發點永遠都是為了大唐百姓。在這個充滿Sunny的朝廷上,君臣的關係相當融洽,情感聯絡密切。孟憲實為在場觀眾講述了很多李世民善待朝臣的故事,真誠的考慮他們的需要,嘉獎他們為國為民的忠誠奉獻,是歷代皇帝很少能做到的;而歷史上也流傳著很多魏徵、王坤、長孫無忌等名臣進諫李世民的故事,無論是政治法制措施,民族問題處理,還是個人生活作風,這些諍臣都會直言不諱的對唐太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君臣上下坦誠相見,共同為國家盡心盡力,堪稱帝制時代的治國楷模。這種健康的執政風氣在當今依然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貞觀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充滿浪漫、充滿激情、大氣磅礴、魅力獨特的時期。閱讀貞觀,是一個讓人豪氣干雲、暢快淋漓的過程。孟憲實的講座透過生動的歷史故事和精闢的分析見解,引起了我們對遙遠歲月的想象與眺望,點燃了我們對盛世繁華的追念與嚮往。如今,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了,能夠繼續的是歷史意義的傳承,是傳統文化的弘揚,是和平繁榮的夢想,是中華文明的寶貴精神。在講座的最後,孟老師用一句振奮人心的話作結:“既然一千三百年前能做的這麼好,今天,我們理應做的更好。”在全球化浪潮洶湧澎湃的當今,歷史帶給中國的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民族內涵和文化理念,在對盛世歷史的回望中,我們得到的是實現中華崛起的信念和追求,也是創造民族復興的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