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風一笑醉江湖
-
2 # 楊老帥
認識這個【耒】字嗎?
華夏民族,總體來說是個【農耕民族】。發展到現在耕田以很沙用牛了,都以多數實現機械耕作。
但耕地的用具則是在人類【馴化】牛,馬之前則以發明了耕地的用具,最初的用具就叫【耒】,也就是經過人為修整過的樹叉,【耒】就是我們祖先發明的耕作用具。
後來漢字的出現,【耕】字以[耒]為作偏傍部首也就順理成章了。朋友,對嗎?
-
3 # ZHANGRUPlNG
1.“耕”字通常不用牛字做偏旁的理由如下:
1)“耕”字屬於形聲字。形旁是“耒”,表音的是“井”,同“進”字類似。古井邊走過,在前進。古井旁邊有塊地,也許取水也方便一些,怎麼去耕種地?得先知道此地,是用作旱地,還是水田。
2)用“耙”犁地。
如果用作水田,耕整前先得取水,澆灌好了之後,牛拉犁,深翻過來,牛的功勞很大,但這只是二萬五千里長徵中走的第一步,牛兒還根本歇不下來。為啥?還要整田,耕地的活兒還要繼續,把大塊大塊的土碾碎,打平,最後成為爛泥田一塊,才適合種植水稻等。當然,農田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施肥可以摻和在其中,碳銨磷肥複合肥及農家肥適量,也不能超量,否則禾苗火爆地生長,到頭來也只是收穫枯葉一把,癟殼一堆。
最適合碾碎的農具呢?重型機器是機耕船,還可配個鐵耙拉著,前後左右來回晃盪,兩袋煙的功夫一畝地搞定,之後“頭朝黃土背朝天”的畫面就可呈現在您眼前。非重型的農具,就只有靠多鐵齒的耙來完成了,一畝地耗時可不短,還加上邊角地沒耕著要用鍬挖一挖,翻過來,人吃力,牛賣力!
說到“耙”,八戒的九齒釘耙,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做收拾農家肥,抓一小塊一小塊的土的工具,想翻過一分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水田裡的耙子,呈長方形,長為兩塊桑樹板,有一邊嵌入十幾根又重又尖的鐵齒,每根齒都是銼子一把,寬亦為桑樹板,起固定兩頭的作用,短了約摸三分之二。再看“耙”字,也是形聲字,巴ba表意,耕牛十分懼怕的一條鐵尾巴。而“耒”,是不是極像那一排整齊的鐵齒,鑲在結實的桑樹板上呢?.
3)旱地用“耬”耕地。(當然用犁耙也行)
小時候,種棉花看到大人們把旱地只耕一行又一行,就用的耬了。它極像娃娃們坐的小推車,四隻腳是尖利的鐵器,又像一條四肢在行走的狗,“狗”的四蹄可深入地裡,把土撥動,翻過這一行並不太寬,適於點播棉苗就可以了。用了耬,又方便,又省力。一個“耬”字,用的也不是牛字旁,儘管古時候還可以用馬力\驢力以及人力(至少2人)來拉耬,但是牛膀闊腰圓,仍是首選牛來完成這項任務。“耬”字作為耕地的農具之一,也是一個偏旁“耒”,可以表述一下,鐵製農具上下分層,下頭尖利的齒至少四個,一般六到八個,用上牛字旁還是遜色不少,因為這不是牛賣不賣力的問題,而是設計多齒方便耕種。.
旱地種植大豆/花生/油菜/高粱/玉米等?用犁耙還是耬,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就用哪樣。
因此,“耕”地的“耕”字不用牛字旁,是力求用提高效率的農具來完成,而不是用牛的蠻力蹩了腳,吃了虧卻完不成任務!
2.用牛耕地起於何時?
要說具體時間,我也不知道,也許查閱歷史文獻可知。石器時代,鑽燧取火,人暖和了,還可以捕殺野獸烤著來吃,填飽肚子。奴隸社會,奴隸主支配奴隸的性命,耕種似乎還沒開始。漫長的封建社會,有了半自由的勞動者 ̄ ̄ ̄農民,地主就開始剝削農民,農民租種地方的私有土地,打長工還是打短工,無關緊要了,糊嘴養活自己和一家人成了根本問題。因此,至少在東周春秋時期,耕地就開始了。《封神榜》中,姜子牙能做封神的執行之人,對於牛肯定不陌生,把牛鼻子牽住,也許周朝初乃至商朝末,用牛耕地就開始了。再往上溯,華夏始祖之一的黃帝,《內經》一書記載頗豐,也許黃帝時代用牛耕地就有記載。還是交由考古專家們吧!.
.
-
4 # 穿越再現彼岸
耕地的“耕”字為什麼不用“牛”字做偏旁?和“耕”這個字的形成有很大關係,和牛的關係不大。古代的“耕”字是翻鬆土地,和農業耕作關係很大,古代耕地最早應該是人,後來才出現馴化的牛、馬等用來耕作。並且在古代耕牛的數量是比較少的,中國古代的好多王朝都保護耕牛,不能隨便殺牛的,影視劇中古代人大塊吃牛肉的現象是不大可能存在的。(現代人耕圖)
古代的“耕”字。按照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解釋:
耕,犁也,從耒,井聲。一曰古者井田,謂從井,會意。
“耕”字由兩部分組成,“耒”和“井”。“耒”(lei)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為手耕曲木,就是古代犁地的木質工具。而“井”則是代表井田,是一個會意字。(“耒”字的演變圖)
《說文解字》中還有另一個解釋:人耕曰耕,牛耕曰犁,古代的人是截然分開的。(古代牛耕石刻)
中古古代牛耕始於何時?現在歷史研究講究證據確鑿才能斷定中國何時開始使用耕牛的,現在一致的觀點是春秋時期中國開始使用耕牛。
一、古代遺址發現牛的骨骼。但是中國馴化牛的時間比較早,山東大汶口遺址,距今4000-5000年,1959年開始挖掘,發現了大量的黃牛和水牛的骨骼;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距今約5000-7000年,在遺址上發現了水牛的頭骨有16個。但當時這些牛主要用來祭祀和食用,不能定義成耕牛。
二、商朝用大量的牛進行祭祀。古代房屋奠基要用牛頭,祭祀也要用牛頭,占卜也要用牛的肩胛骨,現存的好多甲骨文有相當一部分是牛的肩胛骨,主要用來祭祀占卜。
根據甲骨文的記載,商朝的一次大型祭祀,用了400頭牛。1976年在河南安陽殷墟的“婦好墓”出土了四件玉牛,栩栩如生。婦好是商朝王武丁的妻子(武丁考證斷代為公元前1250-公元前1192年)。(婦好墓玉牛圖)
中國馴化牛和大規模飼養牛很早就已經開始了。
三、關於古代使用耕牛的說法。中國古代很早就已經馴化了牛,用牛耕地也有幾種說法:
1.神農氏開始使用耕牛。傳說中古代神農氏(炎帝)馴化動物,其中也包括耕牛了。傳說中的神農氏牛首牛角,是古代農業神。但是使用耕牛的證據比較匱乏,不能採信被pass掉了。(神農雕像)
2.商代開始使用耕牛。商代根據甲骨文的記載以及出土的墓葬瞭解到,已經有大量馴化牛出現,但是作為農業耕地的牛證據不夠充分,這個也被PASS掉了。如果出土有關耕牛的記載的文物或者石刻的話,應該能將中國使用耕牛的年代提前的。
3.春秋時期使用耕牛。現在普遍認為,春秋時期冶鐵技術的發展,製作犁地工具也有了長足的發展,耕牛已經在很多地方使用,文獻記載和使用推廣條件已經十分成熟,因此中國使用耕牛在春秋時期出現成為共識。
4.漢代使用耕牛。在西漢時期有記載耕牛的文獻,不過專家們一致認為,西漢時期是在某些區域推廣使用耕牛,而不是開始使用耕牛,畢竟耕牛的數量不是大量存在的。這個被考證為偽命題。
根據事實證據,現在通行認可的時間是春秋時期耕牛開始使用。
-
5 # 方哲健康生活
說起耕地,就想起“刀耕火種”,那是新石器時代的農業經營方式,屬於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後用鐵斧)砍伐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曬乾後用火焚燒,使土地變得鬆軟,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種後不再施肥,一般種一年後易地而種。因為古代最早的耕地還沒有利用牛,所以“耕”字並沒有用“牛”字作偏旁。
中國牛耕技術,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鐵器農具的出現促進了牛耕技術的發明。原來耕作的人用手把著耒耜的柄,用腳踏著刃部,把鋒刃刺入土中,向外挑撥,才能把一塊土掘起來。耕地就是把土一塊一塊地挨次掘起來,耕作的人需要掘一塊,退一步。這種後退間歇的耕地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於是牛便引入到耕作來。
通常的牛耕是一兩頭或者三頭牛來拉犁耕作,把綆繩拴好,牛套整理好,然後把牛套在一起,紮好肚帶,再扯一根韁繩系在牛耳上,農夫透過扯拽韁繩來"指揮"控制牛的行進方向。耕地就變為連續向前,用力少而效果好,這是耕作技術的一次重要改革。
牛耕技術從出現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在中國農村延續了2000多年,在中國農業歷史上是起過重要作用的,對中國農村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尤為深刻。
現在進入“農耕時代”,耕牛也已被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取代,耕牛和耕牛技術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貢獻亦列入歷史史冊,銘記於人們心中。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國古代耕地是用牛拉犁。那為什麼有了耕字以來作偏旁後,而不像”犁”用“牛”做部首呢?牛耕地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回覆列表
在古代,最先耕田的是人為的勞動,所以以“耒”為旁,那個時代,“人耕曰耕,牛耕曰犁。”——《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