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言講史

    在古代封建王朝一般都有式微的時分,西晉在經過五胡亂華的時分直接跑了,南遷建立起了東晉。而唐朝開元之治的時分,當安祿山打過來的時分,唐玄宗也直接帶人跑去成都了。

    宋朝的時分,金兵南下,成果趙構也直接跑到南邊建立了南宋。而唯一明朝的時分,李自成大軍現已十萬火急了,成果崇禎仍是不跑,以至於吊死在煤山。為什麼崇禎不跑,咱們來看看其時的狀況。

    在明朝末年的時分,其時有很屢次搶救明朝的時機,然而都被一幫沽名釣譽之徒給毀了。首要就是吳三桂請命回北京守家,其時守山海關現已沒有意義了,家都被偷了,還要山海關幹啥。可是此刻的文官一個個義正言辭的說,假如丟了山海關,那麼後金入關,那就是賣國。

    就這樣明朝滅亡了,吳三桂還在守山海關。還有就是李自成和明朝的和談,其時的李自成也就派使者去和崇禎和談了,大約意思就是你封我一個西北王,我自己就退回陝西那一塊當我的西北王,然後我幫你打壓其他的起義軍和清軍。此刻對明朝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挑選,可是文臣們紛繁請命說不能縱容匪寇,咱們一定要堅持到底,確保皇權的登峰造極。

    就連其時提議把崇禎的兒子太子送到南京,然後崇禎皇帝在北京抵擋起義軍,這樣徹底沒問題,是其時朝廷最好的挑選了。可是其時的文臣仍是拒絕了,文臣還說不能仿效唐朝皇帝那樣,就像唐玄宗跑了,成果唐肅宗直接稱帝了,讓唐玄宗晚景淒涼。最終還要仿效明朝朱祁鈺相同,發起北京保衛戰,戰勝來敵。即便崇禎皇帝有心,可是朝中也沒有像于謙那樣能夠力挽狂瀾的名臣啊。

    最終在萬般無奈的狀況下,崇禎皇帝一切方法也都試過了,都被大臣以各種理由來勸阻,就是行不通。並且明朝的祖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皇帝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大明王朝的祖訓,而大明王朝傳了兩百多年,也奠定了大明的風骨,也註定了崇禎的命運,甘願站著死也不行跪著生。最終實際上崇禎是被逼死的,不是他不想逃,而是沒方法逃。

  • 2 # 荊波

    我認為崇禎不跑純粹是因為他本人性格原因導致的,在李自成圍住北京之前,崇禎有大把機會逃跑,但他自己決定不逃,導致最終明朝滅亡。唐朝大部分逃跑的皇帝都知道,首都陷落但江山還在,整個唐朝長安城被攻陷六次,但最終這六次均未導致唐朝最終亡國。北宋靖康之難發生時二位宋朝皇帝都沒跑掉,最終城破投降,客死他鄉。南宋末期皇帝已不具備統治能力,屬於被大臣扛起來跑的型別,再加上即使逃跑也沒逃脫被蒙古人追殺的命運。所以相比唐宋皇帝的結局,其實崇禎是比較有骨氣的。

  • 3 # 明月清風話古今

    這個問題問的好,唐、宋的皇帝都跑了,明朝的崇禎不走,是條好漢,是個英雄?我得說,讓你失望了,崇禎不是不想跑,而是沒跑了。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三,思宗在德政殿召見左中允李明睿,就遷都南京一事進行了幾乎長達一天一夜的談話。對話顯得極其緊張,不僅屏去左右近侍,還不時的向周圍張望。《明季北略》與《平寇志》對此有記載如下:

    思宗:請陳述“禦寇之策”李明睿:“此誠危急存亡之秋,只有南遷一策,可緩目前之急。思宗:此事重大,未可易言,未知天意如何?李明睿:“惟合不於常,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天命幾乎微,人定則勝天。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事勢至此,不可因循守舊,致有危亡之憂,望內斷聖心,外度時勢,不可一刻遲延,若築舍道旁,後雖欲為,有不及者矣。思宗:此事我已久欲行,因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但外邊不從,奈何?此事重大,而宜密之,切不可輕洩,洩則罪將坐汝。

    透過上面的記述,我們可以看到崇禎不是不想跑,而是在積極的找人想辦法,但他又非常擔心此事洩露,所以一再叮囑李明睿要保密。

    第二天,崇禎又在文昭閣賜宴,招待李明睿,又和他談起南遷之事。整整一天的密談,讓崇禎既興奮又害怕,興奮的是李明睿夜請求南遷,正中下懷;害怕的是自己沒有的率兵親征就有南逃之議,萬一洩露訊息或暴露真相,萬一皇后反對或大臣抗議,不僅不失體面而且威信掃地。

    在此之前,他曾同內閣首輔周延儒秘密商議南遷之事,但事情沒有結論,訊息便不知如何傳到懿安皇后(天啟張皇后)和周皇后(崇禎皇后)處,懿安皇后對思宗有撫養之恩,便拿出了皇太后的架子,大罵周延儒誤導皇上,責問:宗廟陵寢在此,遷都何去?周皇后將這話轉告崇禎,崇禎既生氣又害臊,卻不敢發作。現在好不容易有個大臣支援南遷,他是既高興又害怕。

    李明睿出了個主意,把”南遷”說成“親征”,說出來也好聽,國家危難,皇帝親征,這樣就名正言順了。崇禎聽後非常高興,馬上親自寫了一份詔書:“罪廢武職及草澤義勇,有能勵志殺賊,固守城池者,奏與上賞”。這份詔書的意思是:“不管你是犯罪被革職的武將,還是綠林好漢,只要能為國殺敵,守城抗敵,我都會重用並賞賜”。從詔書的表面上來看崇禎是要“國君死社稷”,堅決守城,決不退縮,但他真正的用意是為自己南遷作輿論上的準備。

    憑心而論,崇禎的南遷計劃是對的,南京有史可法、劉孔昭等人都是通曉軍務,能謀大事之人,而且在長江中游有左良玉幾十萬大軍,憑藉江南發達的經濟、長江的天險,退,可保半壁江山,進,整軍勵馬,收復北方,使明朝中興。

    但這事要想付諸實施,還有一個重要的難關,就是朝廷的公議,遺憾的是崇禎自己不能公開下令放棄北京,這事得有內閣大臣奏請,其它大臣一起唱和,他來個一再推辭仍難排眾議的程式,如此假戲真做一場,南遷就能由”逃命“美化為”親征“,而各部大臣輔佐太子留守北京也自然水到渠成。無奈眾臣之中,看透皇帝心理的沒有幾人,他們決不會幹那倡言南逃而遭人非議的蠢事,還難逃留守京師當替死鬼的厄運;大部分迂腐之臣只認那“堅守社稷”的死理。

    這事沒人說,李明睿一看,還得自己說,他上了個奏摺:

    “伏乞除錯諸將,從皇陵山外,繞鞏華城俱宿重兵,命東宮居守,入則監國,出則撫軍,此皇太子之職。皇上啟行,留魏藻德、方岳貢輔助東宮,料理兵事,皇上自為督率,御駕親征,百姓雷動,兵士氣鼓,真定以東,順天以西可無慮”。

    意思是,讓太子留在北京鎮守,崇禎御駕親征,這樣天下可定。

    這下,可把崇禎氣壞了,一口氣沒上來,差點兒沒憋死了。李明睿馬上上奏摺反駁:我勸皇帝徵,不是胡說八道,自古來聖明帝王都不忍百姓遭殃,生靈塗炭,御駕親征是不得已而為之,再說,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那一個不是從戰爭中走過來的?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也都是親歷戰場,衝鋒陷陣,皇上效仿祖宗為何不可?皇上南遷,這是救時的急著,唐室再遷,江山得以再復;宋室南渡,得以傳國一百五十年,唐、宋不南遷,豈不早以覆亡?

    崇禎看到這份奏摺,這口氣才算緩了過來,馬上大罵光時亨:“你攻擊李明睿是什麼用心?你阻止朕南遷,本應處斬,念時事緊迫,姑且饒你”。

    皇上的旨意憶已決,群臣應該順水推舟,支援南遷了吧,在這節骨眼上,偏偏又有人站出來了,都察院御史李邦華上奏摺,提出新的方案:讓太子去南京,讓崇禎留守北京。崇禎剛緩過來的這口氣,又讓李邦華給頂回去了,崇禎死的心都有了,你們這幫東東的存在就是為了要跟我作對,是嗎?

    崇禎想南遷,但一直擔心輿論的指責,所以他盼望著有內閣重臣能支援他,但事情並沒有按照他的設想發展,這讓崇禎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之中。

    圍繞著南遷的問題,大臣們分成了三派,一派以李明睿為代表,堅決主張崇禎親自南遷;一派以光時亨為代表,堅決反對南遷;最後是以李邦華為代表的一派,主張以太子代替崇禎南遷,大學士範景文明確支援李邦華的意見,一時間內閣中都贊同此議,但是以太子代替崇禎南遷,實際上變相地否定了崇禎自己南遷的願意,為了扭轉局面,崇禎玩起了兩面派的手法,表面上以“國君死社稷”的言論顯示自己決意固守北京,藉此否定太子替他南遷的主張。

    時間到了二月二十五日,駙馬都尉鞏永固上朝勸說崇禎早日南遷,並願意親片招募數萬義兵護駕南下,崇禎問他:從哪招來這麼多的兵?鞏永固說:別說幾萬,你要聽我的,幾十萬也能招來,但北京是難以守住了。這可以說是南遷的最後一次機會,但崇禎卻猶豫不決,沒有付諸行動。直到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軍隊圍攻北京城時,崇禎又想起了鞏永固的話,忙把他找來,

    崇禎問:你說南遷,能招募到數萬人馬,現在還行嗎?

    鞏永固答道:現在不行了。

    崇禎急了:你前幾天說能招到數十萬,怎麼這又沒了?

    鞏永固答道:我和你說的時候,情況還沒這麼緊急,是可以招募到人的,現在這種情況下,人心盡亂,是無法再招募到人了。

    崇禎又問道:那你率領家丁護送我南遷,可不可以?

    鞏永固答道:家丁能抵擋住闖賊的兵馬?再說,我一向謹慎,不敢私蓄家丁。

    鞏永固走後,北京城很快被李自成攻破,崇禎萬般無奈,只好登上煤山去見列祖列宗去了。

    崇禎一直到死還認為自己不是亡國之君,還罵“諸臣誤我”,崇禎這個人偏執倔強,剛愎自用,所以才有這樣的結局,大明二百七十多年的江山就這樣結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腎“錯鉤瘤”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