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紫禁城下望故宮
-
2 # 品讀歷史的真相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是因為歐洲列強爭奪利益,就算沒有塞爾維亞事件,也會導致一戰的爆發,因為是列強的爭霸,所以主戰場一定在歐洲,亞洲的列強只有日本,北美洲只有美國,但都因為他們遠離主戰場,所以一戰過後,經濟快速增長
-
3 # 軍武最前哨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歐洲的精神文明基本都被神學教條所控制,直到文藝復興的開始才逐漸扭轉了這種局面:知識被尊重,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言“知識就是力量”;神權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文藝復興作為世界上、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思想的解放運動,不僅為歐洲的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文化思想(宗教改革),同時也完成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大航海時代),極大的促進了後來的現代化程序。
在歐洲大航海時代放眼看世界的同時,也為殖民主義的壯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歐洲國家海盜式的掠奪雖然充實了自己的荷包,但也因利益瓜分引發了一系列的矛盾。
到了十八世紀中葉,歐洲掀起以蒸汽機為核心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浪潮,不僅極大的提升了生產效率,而且也從根本上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也最終確立了以歐洲為核心的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
緊接著在十九世紀中葉,第二次工業革命接踵而至!在進一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同時也促進了殖民體系的形成;但懸殊的發展程度也逐漸顯現,這也極大的刺激了帝國主義對市場經濟和世界霸權的爭奪。
就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後沒多久,圍繞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而歐洲則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一戰的主戰場。如果從歷史的程序來看,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產生的原因有很大的必然性!
包括文藝復興、兩次工業革命等在內的歷史事件讓歐洲成為世界的中心,到十九世紀末期,處於繁榮自由競爭階段的資本主義開始趨向壟斷髮展,部分國家甚至形成了壟斷同盟,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帝國主義。
很顯然,帝國主義的矛盾主要圍繞“利益”產生、激化,這其中包括殖民瓜分、資本輸出等;而歐洲作為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的大本營、矛盾主體的聚集地,自然就成為了這場非正義戰爭的主戰場。
-
4 # 廣有話說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索就發生在歐洲,加上第一次工業革命所推動的經濟和軍事的大幅發展,和國家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所以主戰場在歐洲。
-
5 # 使用者52255450901
歐洲國家大部分屬於發達國,由於經濟超前所耗的能源較大,如石油稀土天燃氣等依賴進口,美國海外駐軍目的維持原有狀態,並且牽制俄羅斯和中國以及亞洲地區,問題是容易激發起動盪,例如干涉伊拉克和利比亞,敘利亞內政,主要扶持親美政府而採取莫須有行動,作為俄羅斯戰鬥民族介入平息,加上美俄核彈大國軍力競賽,一旦核彈戰爭歐洲成為主戰場,所以北約部分成員國自然考慮如其得罪其它國,倒不如逐步退出,即使聯盟也是敷衍了事,正所謂擒賊先擒王美軍是罪魁禍首,存在的矛盾隨時一觸爆發,正所謂久合必分分久又可能合那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
6 # 黑熊精講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歐洲生靈塗炭,受一站波及最厲害的法國甚至死了整整一代的男人,那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什麼主戰場會在歐洲呢?
一.歐洲人的尚武精神
如果把第一次世紀大戰極少的海外戰爭拋棄掉,可以發現這就是一場歐洲大戰,而歐洲大戰早已司空見慣,例如三十年戰爭,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可以說在二十世紀之前,整個歐洲在不停的打仗,這一早就了歐洲人的尚武精神,任何事情都用暴力來解決,造成了戰爭的發生。比起歐洲其他洲的國家沒有那麼尚武。
二.強國排列
在一戰之前,世界的各大強國,例如德國、英國、法國、俄國等全在歐洲,海外也全都是它們的殖民地,只有美國在美洲,日本在亞洲,可當時美國、日本的軍隊實力遠遠不如歐洲國家的軍隊實力,只能當配角,這也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戰,主戰場在歐洲,而海外戰場大多是爭搶殖民地的戰爭。
三.德國的崛起與法國的衰弱
在之前的歐洲大戰中,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德國是一片散沙,分為幾十甚至幾百個諸侯國,而法國也正是利用這一點,使得國家能夠維持強大,而到了1871年這一局勢得到反轉,德意志由普魯士統一,而普魯士則是軍國主義國家,這也使得新興德意志第二帝國十分的好武,喜歡戰爭,而且德國國力和人口迅速發展趕超了法國,而法國則陷入了衰落卻不情願被德國趕超且想報普法戰爭的一箭之仇,而德國仍不斷的擴張,其沒有多少海外殖民地,所以只能在歐洲擴張,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是主戰場的原因之一。
三.日俄戰爭對俄國的影響和俄奧在巴爾幹的矛盾
日俄戰爭俄國敗給了日本,使得俄國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歐洲的巴爾幹進行擴張,而同時奧匈帝國因為普奧戰爭的失敗也把目光投向巴爾幹,這使得俄奧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使得歐洲多了一條戰線使得歐洲成為了主戰場,而南面的土耳其也不甘心自己的巴爾幹故土被歐洲奪回,也想北上,而透過英國的一系列攪屎棍政策,也使得巴爾幹成為歐洲的火藥桶。
四.德國與英國的矛盾
德國的強勢崛起使得英國十分的不安,並十分的警惕,所以俾斯麥使用大陸政策表明德國是想和平崛起,而到了威廉二世時期,國策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德國不停向外擴張殖民地並且大規模建設海軍,這也是公海艦隊的由來,而這些使得英國感覺自己受到了極大的威脅並開始爭對德國,兩國開始軍備競賽,埋下了戰爭的種子。
從上述的各國矛盾可以看出,都在歐洲發生,使得歐洲的戰爭最多進而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
-
7 # 汪淳浩瀚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界已經被列強基本瓜分完畢,老牌列強享受著廣闊殖民地提供的廉價原材料和銷售市場,新興的列強由於缺少殖民地被迫忍受經濟危機的摧殘,雙方的經濟矛盾逐漸演化成為政治軍事矛盾,最終在戰場上一決雌雄。
當時的歐洲集中了美日以外的主要強國,而經濟危機的到來考驗了這些國家的承受能力。美國廣闊的土地和人口數量足夠支撐起美國工業生產的消費;日本靠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大發戰爭紅利,本國經濟轉型尚未完成,未受經濟危機大的影響;沙俄廣闊領土開發度低,也可以把產能向基礎設施轉移;英法可以把危機向殖民地轉移;義大利本國開發程度不夠,只要阻止外來商品衝擊就可以平安度過。只有德國和奧匈帝國立國時間不長,缺少海外殖民地提供原材料產地和銷售市場,無法轉移和消化經濟危機的後果,迫切希望其他列強開放本國和殖民地市場以供自己平安度過經濟危機。
各國在面對經濟危機時都採取了提高關稅阻止他國商品進入和工業原材料流失的策略,在透過本國的消費能力和殖民地市場逐步消耗過剩產能,從而達到平安度過經濟危機的目的。但這種策略直接導致了德國和奧匈帝國經濟的脆弱性全面爆發,兩個國家都希望其他列強能夠開放市場幫助自己度過經濟危機,而其他國家態度強硬拒絕幫助兩國度過危機,迫使兩國將工業產能轉向軍備生產走向了擴軍備戰的道路。
德皇威廉二世大造軍艦直接威脅了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兩國隨即開始了海上軍備大賽,兩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全面對抗。奧匈帝國國內矛盾深重,卻貪心不足意圖一統半爾幹半島,引得俄法兩國在巴爾幹半島與奧匈鬥法。義大利出於利益考慮,與德奧兩國簽訂盟約。西亞病夫土耳其因購買的軍艦被英國徵用,德國向其贈送軍艦並承諾戰勝後助其擺脫列強控制而倒向德國陣營。英法俄三國為了對抗德奧意土四國的聯盟定立協約共同應對,至此歐洲分裂成為兩大軍事陣營。
由於德奧兩國沒有多少海外殖民地,因此雙方的主要軍事準備都在歐洲,也有雙方思想準備不到位有一定關係,雙方都認為只要在戰場上取得優勢就可以簽訂協議獲取利益,因此並沒有大打的思想準備。
最終雙方在歐洲大陸打一一場誰也想不到的、沒有預料到這麼大規模的、造成數個國家王權崩裂的大戰,徹底的改變了歐洲的格局。
-
8 # Yewsea
很簡單啊,當時的列強除美國和日本 都集中在歐洲,所以大戰發生在歐洲水到渠成。同理,二戰的主戰場在歐洲和太平洋。
三戰,不發生則已,發生則必然是中美俄歐之間的大戰
回覆列表
歐洲成為一戰主戰場的原因是二戰前後的歐洲是世界的中心,影響力十分巨大,殖民地遍佈全球。在當時的世界屬於領頭羊地位。並且二戰發起者德國就身處歐洲。德國自然先攻打的也是歐洲。歐洲雖然領土不是十分的大,但是國家十分的多,並且還都十分發達。
1939年德軍閃擊波蘭。同年,英法奧新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拉開序幕。雖然在1937年亞洲戰場上日本就已經向中國發起侵略戰爭,但這只是兩個國家的交戰。只是區域性戰爭,構不成世界大戰。而歐洲是多個國家發生的戰爭,所以說是二戰的總戰場。世界大戰一定是要多個國家參戰,光是這一點歐洲便毋庸置疑的成為二戰中心。並且世界的重工業都在歐洲。歐洲在二戰是也是世界上最有話語權的,日本照歐洲還是有一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