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養齋

    選擇性讀書是會讀書、讀有所獲的關鍵,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書去認真讀,深入研究,才能讀有所得。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書浩如煙海,而人生苦短,時間有限,我們無法悅讀太多的書,只能選擇。只有選擇性悅讀才能深度悅讀。

    “開卷有益”固然不錯,起碼可以增加我們悅讀的廣度,但這是隻是泛泛讀書,針對的是不讀書或不願讀書人而言。

  • 2 # 蛩嗚齋主

    這要看一個人嚮往的職業方向或者已從事的職業,緊緊圍繞著自已的學習和工作選擇相關書籍充實想事做事能力會使飯碗端得更穩。當然搞文學例外,因為想當作家就必須廣泛讀書廣泛接觸人,粗懂各學科知識,細通本專業知識,這樣才能描寫什麼像什麼。可如果是搞科研搞技術就用不著讀那麼多跟本專業無關的書了,除了浪費時間精力,於所幹的正事無補。但不論是從事受眾面廣泛的文學文化類職業還是專業性強的科研類工作,音樂繪畫戲劇等作品還是旁通一點好,它是普遍有益於啟發心智和修養心性的東西,是書籍不可替代的潛能量。

  • 3 # 寅虎蹄筋

    閱讀的最高意義是成為精神上的貴族,開卷有益當然是對的,但關鍵看你開卷以後怎麼做。

    書籍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如果不讀書就無法繼承前人的知識跟思想,就要走很多前人走過的彎路,世界太大了,知識的海洋無窮無盡,要走完所有的角落估計生命早已結束。透過讀書來學習前人的思想及知識是一個捷徑,而如果被別人的思想埋葬,那又是一個極大的不幸。要知道有捷徑可走,也知道避開捷徑裡的不幸,就可以在有限的生命裡,成為更好的自己。閱讀可以在無形之中讓你更優秀。經常有人抱怨說自己讀了那麼多的書,看了那麼多的知識,可到頭來一點用都沒有,還不如賣個烤地瓜賺錢多,因為他只是在讀,把書跟知識當成一種食品,認為只要繼續吃就能有所得,其實讀書最重要的不是讀而是心領神會,是領悟。讀書真正改變的是一個人的氣質、神韻,是改變一個人的心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有讀書前後的變化,就像換了一個人的意思。多讀一些對自己有增益的書,領悟了,通達了,其作用相當於脫胎換骨。讀再多的書,最終目的是把這些增益當成自己成長的養分,有充分的自我認知,你欽佩什麼樣的人,讀他們的著作會讓你在無形之中構建出那樣的人格及自我認知,讀聖賢書會讓你生浩然之氣,養如玉君子。讀“口水書”會讓人變的庸俗不堪,斤斤計較。成為什麼樣的人,關鍵看你自我認同哪種文化結構,透過閱讀讓你吸收甄別你需要的養分,最終以成就自己。讀書可以開智。人在兒童階段只能看的懂圖,看不懂字,因為理解力跟不上,如果一個人不讀書等他長大後他的智力發育就不會完全,因為讀書可以鍛鍊人的理解力,為什麼別人一看就懂的現象自己怎麼想都想不通,就因為理解力不夠。有人說學得越多困擾越多,那只是因為不通達,渾渾噩噩的過一輩子那只是動物本能,只有讀書讀通達了,對世界瞭然於胸,才能達到真正的不虛此生。讀書可以通過了解別人是怎麼理解及認知這個世界,來構建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找到自己的路。讀書的目的不在於記憶,而在於理解,每一次閱讀就相當於跟作者的一次對話,他是老子,是孔子,是李世民,是范仲淹,是朱元璋,是毛澤東。你讀誰的書就相當於獲得了誰的傳授,把自己帶入那個時代聆聽他們的教導,這就是書籍帶來的穿越時空的授業解惑!你可以看到他們的思想,可以聽到他們的感慨,可以感受到他們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蓋世氣概!讀書是為了獲得文化。文化並不單純指讀過多少書,有過多少閱歷,獲得了多高的學歷。很多高學歷罪犯之所以成為罪犯,正因為其沒有文化。文化是教養。教養的本質是一個人的氣是否平和,氣和而有悅色,有悅色則有婉容,氣和,則神氣舍心,篤定內斂。這樣的人是不會去欺凌別人的。一個沒有教養的人,心不平氣不和,盛氣凌人,讓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是厭惡。文化是氣度。氣度是建立在良好教養之上的一種境界。是一個有文化的人散發出來的氣質,比較形象的成語有卓爾不群、玉樹臨風、器宇軒昂等等,不是穿個唐裝漢服,整個大背頭,留一把絡腮鬍,身後站幾十個保鏢所能表現出來的,那些超跑跟大金鍊子就更別提了。只有內外的貧瘠才需要外界的裝飾。其奢欲深者,其天機淺。這是我對於讀書的一點淺見,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多讀書,讀好書。

  • 4 # 飛貓飛貓飛貓

    我認為:開卷是有益的。但還要設定一個條件:益卷。

    “有益”之一:開啟的書本是要有益處的。

    我們首先要學會辨別一本書的質量,如果滿篇口水文或者是通篇胡說八道,那這種書,讀著只是浪費時間。我們在進行書籍選擇時要辨別良莠。

    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要取其精華。 “益卷”,並不一定觀念是正面的就是有益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反面教材一樣是“益卷”。我們從反面的事例中,獲得警告,以使自己受到教育。

    書讀得越多,辨別能力就會逐步加強,消極或不良的思想,會被我們辨別與防範,所以還是要大量的讀書。書讀得多了,視野也拓寬了,作為閱讀者才能真正悟出“開卷有益”的本意,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

    “有益”之二:開卷就是開啟書本,養成習慣。

    這一個動作就暗示了你開始讀書了。每一個人習慣的養成,都從最小的一個動作開始,讀書也是這樣。不讀書的人,是卷都不願意開的。所以說,只要堅持,開卷能讓你慢慢養成讀書的習慣,這一個習慣,是終身有用的。

    “有益”之三:帶動身邊人也勤學好問。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文儒》記載:宋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臣子們編著了一本規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一共有一千多卷。宋太宗在每天要處理很多國家大事的同時,他還每天閱讀三卷。由於他每天閱讀這百科全書,日積月累,使他的學問十分淵博,處理國家大事也得心應手。在他的影響下,大臣們也紛紛效仿,使當時讀書的風氣很盛,連平常不讀書的宰相趙普,也孜孜不倦的閱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謂。

    所以,在家裡,在單位,你的讀書行為,會影響著周圍的人好學起來。

    “有益”之四:讀書小可以養性,大可以治國修天下。

    我們讀一本書,先不要太功利性,一定要覺得對自己有用,才能看。書這個東西,不是講究時效性的。很多時候都是潛移默化的,也許你今天看的書,不過就是一本娛樂性的書籍,但看完這本書,你突然會覺得十分快樂,這種快樂源自於書裡的情節,讓你覺得很放鬆,很開心。這是養性。

    一部《論語》治天下,從古至今,帝王將相們都用一本論語的思想治理國家。再有,《孫子兵法》影響了多少代的軍事家、謀略家?所以說,大可以治國修天下。

    多讀書,可以使自身的眼光更為寬闊而深邃。俗話說:讀萬本書,行萬里路。作為處理於現代的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與金錢夠我們去行萬里路,但可以讀萬本書。在書中我們可以借鑑前輩們走過的路,也可以被他們思想的閃光照亮,也可以透過他們的眼,看到一個和自己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

    所以,請多讀書,讀好書。

  • 5 # 作家楊文華

    “開卷有益”是句老話了,今天我就來談談自己對這個詞語的理解。

    讀書一定是分階段的:大部分人都是不讀書的,所以開卷有益這句話對他們就是合適的。當你不讀書做無聊的事情的時候,能改變行為,拿起一本書開始讀,一定是對你有益處的。隨便你讀什麼書,總比做無聊的事情好。

    可是對於那些讀了一定量的書,知道自己的發展方向,對讀書有明確目的的人來說,開卷有益這句話就要重新商量了。比如我現在對寫作、個人成長、自律賺錢這些話題比較感興趣,自己以後的發展也是走寫作這個道路,所以我看書就應該多看與此主題有關的。而如果你讓我看一本書法藝術的書,儘管這是本好書,讀了也可能會有一點點作用,可是對於我現在有限的時間來說,卻是得不償失的,讀了這些離自己比較遠的東西,用不上很快就會忘記,所以不一定就會有益處。

    還有就是那些與人生探討、生活智慧有關的書籍,一定要謹慎選擇。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就說明追求真理的過程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同時追求真理、尋求解脫一定是非常有價值的。可是很多人都不明白這一點。

    書不可不讀,但盡信書不如無書無書,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不然都被那些糊塗蛋傻瓜帶到溝裡去了。莊子也說: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之生去追求無涯的知識,殆矣!我們要在有限的生命裡,做出有價值的事情,就不得不對很多事情做出篩選和揀擇。

  • 6 # 謝高信

    正確的讀書應當是愛讀書,讀好書,會讀書。其中讀好書就是指嚴格選擇好書。不是見書就讀。會讀書就是要獨立思考,批判地讀書。吸收書中有益的內容。批判有害的部分。所謂”開卷有益”一說不符合這個原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好的企業宣傳片的拍攝需要哪些籌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