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矮挫de窮胖子
-
2 # 張細水
翁同龢對李鴻章於公於私都有怨恨!
於私:曾國藩彈劾翁同書,導致翁被下獄候斬,後經周旋改為流放伊犁。奏章就是李鴻章寫的。
於公:淮系越做越大,洋人眼中只有李中堂沒有清政府。李鴻章已然對滿清政府的統治構成了威脅。身為帝師的翁同龢對這個中飽私囊、權勢遮天、目無朝堂的李鴻章咬牙切齒。屢次上書彈劾,均無法傷及李鴻章皮毛。
-
3 # 小奔說史
因為翁同書、翁同龢是兄弟倆,曾國藩的彈劾,急死了這哥倆的老爸,翁心存,還導致了翁同書被流放新疆。
簡而言之一句話,殺父害兄,能不記仇嗎?
首先,理清一個人物關係。翁心存,常熟人,道光二年中進士,此後官運亨通,一路高升。咸豐元年提拔為工部尚書,四年為兵部尚書,最後當上了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還是同治皇帝的老師。
翁心存有三個兒子,即長子翁同書(1810—1865)、次子翁同爵(1814—1877)、幼子翁同龢(1830—1904)。
曾國藩、李鴻章,都是赫赫有名的中興名臣。
其中,李鴻章算起來還是翁心存的徒孫,因為翁心存的門生孫鏘鳴,是李鴻章中進士時候的同考官。
其次,瞭解一個來龍去脈。曾國藩、李鴻章和翁家的仇恨是因為太平天國戰爭。
翁家的長子翁同書,在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中了進士,踏入官場。
1853年,太平天國打到揚州的時候,他在欽差大臣琦善手下任職。此後,翁同書立了不少軍功,於是在1858年被提拔為安徽巡撫。
不過,此後翁同書的表現很讓當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捉急:他先是在1859年失守定遠,被革職留任,戴罪立功。
沒想到,1860年,翁同書在駐守壽州的時候,又犯了一個錯誤,讓曾國藩、李鴻章氣到吐血。
這一年,安徽幾個民團首領之間的矛盾激化,互相仇殺。
其中一個叫苗沛霖的,因為吃了虧,一怒之下就造反了,還帶人來攻打翁同書所在的壽春。
按正常人的思維,翁同書應該帶領與苗沛霖有仇的民團首領好好守城,打敗苗沛霖。
但是不按照常理出牌的翁同書做的事情,讓所有人都匪夷所思,他不僅殺了與苗沛霖有仇,且忠於朝廷的民團首領,還上書朝廷為苗沛霖的造反行為千方百計辯解和開脫。
結果,千里之外不明真相的朝廷下令苗沛霖“帶團立功”,造反的事情一筆勾銷。
沒想到,才過了幾個月,苗沛霖又勾結上太平軍,於是找個藉口造反,還把壽州城給攻破了,並俘獲翁同書本人。
這下,可把曾國藩、李鴻章給氣壞了:我們千辛萬苦打長毛,你在那裡頭腦不好,還一再失地。
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曾國藩決定彈劾翁同書。
三、翁同酥念念不忘的殺父害兄之仇曾國藩是兩江總督,面子上不便與帝師翁心存直接發生矛盾,於是奏摺由正在其幕府的李鴻章代寫。
全部內容就是一個主題:彈劾翁同書!
不僅如此,這個奏摺文筆非常之好,而且殺機四伏,以至於垂簾聽政的慈禧、慈安兩宮皇太后,下令組成專案組,專門審理翁同書。
這份名叫《參翁同書片》的摺子,在1861年冬天起草並撰寫,奏報朝廷。
其中,有這麼一段話,“軍興以來,督撫失守逃遁者皆獲重譴,翁同書於定遠、壽州兩次失守,又釀成苗逆之禍,豈宜逍遙法外?”
意思就是太平天國造反以來,所有失地,逃跑的官員都受到王法制裁,翁同書先丟定遠,再丟壽州,還激成苗沛霖的叛亂,為何卻能與眾不同,逍遙法外呢?
接著,奏摺中又殺氣騰騰的要求將翁同書下獄審問,“敕下王大臣九卿會同刑部議罪”。
考慮到翁同書的老爸,翁心存當時還是年幼的同治皇帝的老師,奏摺結尾處又故意寫道,“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
意思就是,彈劾翁同書是出於公心,並不會因為他有個厲害的爹就徇私枉法。
這麼一來,沒人再敢給翁同書辯解。
很快,翁同書被下獄,並被議處為死刑!
翁心存此時已經是70高齡,得知長子被判死刑後,急火攻心,一下子就死了。
朝廷一看,得,本來想殺兒子,結果急死了老子。
於是,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以眷念師傅的名義,改判翁同書流放新疆伊犁。
四年後,翁同書病死於甘肅,年僅55歲。
此時的翁同龢,才31歲,不過只是一個剛剛走上仕途的芝麻六品官。
但是,他眼看著老父親被急死,兄長被流放,能不記仇嗎?
於是,此後的歲月裡,翁同龢每每想到死去的父親和哥哥,就反覆提醒自己“忠恕二字一刻不可離”。
所以一輩子仇恨李鴻章,處處排擠,時時刁難,到了1895年,甲午年間更是以主戰派自居,千方百計打擊主和的李鴻章,鼓動光緒皇帝對日宣戰。
最終,釀成巨禍,大清國運也由此急轉直下。
-
4 # 司馬遷有鬍子
李鴻章的父親是曾國藩的同年進士,李鴻章又拜入曾國藩門下,平時唯曾國藩馬首是瞻。而曾國藩能夠成功彈劾翁同書,李鴻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翁同龢有足夠的理由怨恨李鴻章。
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犯事,曾國藩怒而彈劾翁同書曾是兩江總督曾國藩的部下。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翁同書任安徽巡撫,駐紮定遠城。當時太平天國運動席捲皖江浙三省,安徽是太平軍主要活動區域。
當時清廷正規軍極度腐敗,戰鬥力低下。朝廷只能依靠地方團練鎮壓太平軍。這些地方團練中,既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樣忠於朝廷的軍隊,也有像江北綠林苗沛霖這樣的地方黑勢力。
翁同書赴任安徽巡撫時,苗沛霖勢力已經坐大。他誤判形勢,力排眾議主張招撫苗沛霖。更嚴重的是,翁同書對苗沛霖亂殺平民不管不問。後來苗沛霖乾脆暗中與太平軍陳玉成部聯絡,最終翁同書被太平軍包圍。
翁同書被迫退守定遠,“待援不至,待餉不來”。咸豐九年,定遠城破,文武官紳殉難者甚眾,而身為主帥的翁同書卻棄城逃跑。
這讓曾國藩怒不可遏。他決定彈劾翁同書未盡封疆大吏守土之責。
李鴻章的生花妙筆,判了翁同書的“死刑”曾國藩起初指示幕僚草擬彈劾奏稿。可初稿總是讓他覺得意猶未盡,難以奏效。後來曾國藩親自擬稿,也覺得並不妥當。
翁同書雖是安徽巡撫,但其父翁心存位居體仁閣大學士,還是皇帝的老師。當時翁氏一門弟子佈滿朝野。曾國藩擔心一旦彈劾失敗,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目的,甚至可能徹底得罪翁氏,自己也步入險境。
如何用軟綿的措辭,達到鋒利的效果,迫使皇帝下決心依法嚴辦,這是急需思慮的難題。曾國藩左思右想,也始終難以下筆。
此時,李鴻章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他擬就的奏稿,不僅極其周密,而且有一段名為謙遜實則佈滿殺機的“狠句”,“臣職分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
這是以退為進的妙招。此稿上奏後,不但皇帝無法徇情,連朝中大臣也無法袒護。最終翁同書“以失壽州、定遠,褫職逮問,尋論斬”。
李鴻章晚年像
翁同龢的私怨,極度傷害了國事長子翁同書被判死刑,讓70歲的翁心存大受打擊。不久,翁心存病故。父親的死為兒子換來了生機。朝廷念及老臣新故,特意開恩將翁同書革職,發配新疆。
翁心存不堪打擊而病故。
兄長被罷、父親病故,一連串的打擊讓年僅32歲的翁同龢銘記在心。他將這股怨氣記在了曾國藩和李鴻章的賬上。十年之後,曾國藩病故,弟子李鴻章自然成為翁同龢的嫉恨物件。
翁同龢將報復的希望,寄託在了年幼的光緒帝身上。他不遺餘力教導光緒帝,深得光緒帝的信賴。翁同龢對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務運動頗為排斥,對於該運動也有所批評。當他就任戶部尚書後,處處刁難北洋水師。他不顧眾人反對,堅持決定:南北兩洋購買洋槍、炮彈、機器事,暫停兩年,所以銀子解部充餉。
清人王伯恭在《蜷廬隨筆》中,記載了翁同龢的一句名言:“正好藉此機會讓他(李鴻章)到戰場上試試,看他到底怎麼樣,將來就會有整頓他的餘地了。”可見翁同龢所謂主戰,既有輕蔑日本的感覺,也有刁難李鴻章的味道。
學高而品低的翁同龢
而在甲午戰敗後,他也不遺餘力將戰敗責任悉數推給李鴻章,並一再拒絕接手外交事務,其心胸狹窄可見一斑。
回覆列表
那是 因為他們是親兄弟 因為彈劾的奏摺是李中堂寫的 所以二人水火不容 正是因為如此 甲午戰爭 威海衛吃緊 山東巡撫李炳衡 率兩萬人 在煙臺不支援坐看 威海失守 北洋艦隊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