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安史話

    在公元1644年,也就是崇禎十七年,大明已經歷十二世,十六朝,276年的國運。這對於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統治已算是比較長久的,從萬曆十五年(1587年)明神宗由於對大臣的極度不滿,開始怠慢朝政,沉迷美色,大興土木,國庫虧空,為了補充國庫,開始增加礦監稅,使得民間財產被官員搜刮,擾亂人民生活,這也是被史學家認為明朝由盛轉衰的分界點。

    明光宗在位僅有一個月,雖然重用東林黨,廢除礦監稅,都機會重新振興,但是由於過度縱慾,病倒不起,而後發生“紅丸案”而猝死。明熹宗繼位由於年齡太小,乳母客氏和閹黨魏忠賢狼狽為奸,保持朝政,對東林黨大肆破壞。國家內部饑荒頻傳,民變不斷,外患持續,明朝已經陷入風雨飄搖之境地。1627年明熹宗落水後,不舊駕崩。由其五弟信王朱由檢繼位,年號崇禎,也就是明思宗。

    明思宗登基初期,剷除魏忠賢閹黨勢力,但崇禎帝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不信任大臣,導致朝野矛盾嚴重,政黨鬥爭激烈,而崇禎又不是一個太有領導才能的皇帝,無法處理政黨見的鬥爭。在遼北地區後金(後清朝)一直都大明虎視眈眈,戰事方面也一直潰敗,一直退守到山海關。而在關內,不斷有農民起義發生,朝野腐敗,大臣昏暈無能,自然災害也頻發,老百姓民不聊生。在1627年,陝西澄縣饑民暴動,隨後李自成、張獻忠等帶領的農民起義軍,規模越來越大,陝西、河南等地被盤踞。面對著內外憂患,大明也走到了末期,被歷史洪濤所淹沒。

    一個王朝的磨滅,從很早之前就已種下苦果,常言道: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要想改變這個結果,需要幾代人的努力,要是萬曆皇帝,不怠慢朝政,明光宗在位時間長一些,明熹宗不沉迷於木工,讓閹黨把持朝政,也許會改變明朝的命數,崇禎帝是一位有能力的統治者,大明也許也會有變數。封建社會,政權的統治,到一定程度,都會出現各種矛盾,這也是統治階級無法改變的問題,只能被其他王朝替代更迭。

    這麼多的也許,並不能改變歷史,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卸下了序幕!

  • 2 # 孫少俠品金庸

    如題所言,大明王朝風雨飄搖,要想避免覆滅的命運,只能從以下幾個方面實行“自救”。

    第一,吏治清明,對外不要閉關鎖國。其實明朝時候資本主義萌芽已經興起,西學東漸,大明王朝若能順勢而為,就不會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拉開差距。

    其次,解決好“內憂”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張獻忠和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在於統治階級腐敗透頂,官逼民反,老百姓實在活不下去了,只能鋌而走險。正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給了大明王朝最後的致命一擊。

    第三,處理好“外患問題”,最重要的是努爾哈赤的滿清八旗軍隊。其實在李成梁時期,大明本不會有這個心腹大患的,可惜李總兵“養寇自重”的策略給大明埋下了後患。

    直到袁崇煥和毛文龍時期,大明還有機會遏制努爾哈赤。

    可惜督師袁崇煥殺皮島總兵毛文龍,崇禎皇帝再殺袁崇煥,明朝的邊防江河日下,已經氣息奄奄,再也無力迴天。

    崇禎皇帝不可謂不勤,但是這幾個核心問題不解決,大明就只能坐等滅亡了。

  • 3 # 長安史話

    在公元1644年,也就是崇禎十七年,大明已經歷十二世,十六朝,276年的國運。這對於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統治已算是比較長久的,從萬曆十五年(1587年)明神宗由於對大臣的極度不滿,開始怠慢朝政,沉迷美色,大興土木,國庫虧空,為了補充國庫,開始增加礦監稅,使得民間財產被官員搜刮,擾亂人民生活,這也是被史學家認為明朝由盛轉衰的分界點。

    明光宗在位僅有一個月,雖然重用東林黨,廢除礦監稅,都機會重新振興,但是由於過度縱慾,病倒不起,而後發生“紅丸案”而猝死。明熹宗繼位由於年齡太小,乳母客氏和閹黨魏忠賢狼狽為奸,保持朝政,對東林黨大肆破壞。國家內部饑荒頻傳,民變不斷,外患持續,明朝已經陷入風雨飄搖之境地。1627年明熹宗落水後,不舊駕崩。由其五弟信王朱由檢繼位,年號崇禎,也就是明思宗。

    明思宗登基初期,剷除魏忠賢閹黨勢力,但崇禎帝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不信任大臣,導致朝野矛盾嚴重,政黨鬥爭激烈,而崇禎又不是一個太有領導才能的皇帝,無法處理政黨見的鬥爭。在遼北地區後金(後清朝)一直都大明虎視眈眈,戰事方面也一直潰敗,一直退守到山海關。而在關內,不斷有農民起義發生,朝野腐敗,大臣昏暈無能,自然災害也頻發,老百姓民不聊生。在1627年,陝西澄縣饑民暴動,隨後李自成、張獻忠等帶領的農民起義軍,規模越來越大,陝西、河南等地被盤踞。面對著內外憂患,大明也走到了末期,被歷史洪濤所淹沒。

    一個王朝的磨滅,從很早之前就已種下苦果,常言道: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要想改變這個結果,需要幾代人的努力,要是萬曆皇帝,不怠慢朝政,明光宗在位時間長一些,明熹宗不沉迷於木工,讓閹黨把持朝政,也許會改變明朝的命數,崇禎帝是一位有能力的統治者,大明也許也會有變數。封建社會,政權的統治,到一定程度,都會出現各種矛盾,這也是統治階級無法改變的問題,只能被其他王朝替代更迭。

    這麼多的也許,並不能改變歷史,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卸下了序幕!

  • 4 # 毛驢兒談歷史

    既然是假設,那麼我就大膽設想一下。崇禎帝遷都南京,將長江已北讓出來。這樣以來即可以收縮兵力,又可以使滿清與李自成軍相互攻伐,大明朝或許還能再延續幾十年。

    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家鄉聚集十八寨農民組織了一支隊伍響應王嘉胤等暴動,自號“八大王”。

    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入川,攻陷夔州(今重慶奉節),進圍太平,重慶女總兵秦良玉提兵趕至,懾於秦良玉及其手下"白桿兵"威名,張獻忠蒼惶逃走,秦良玉率軍追擊,與正好回川的兒子馬祥麟前後夾擊,打敗張獻忠,使其退走湖廣。

    崇禎十三年(1640年)閏正月,張獻忠在枸坪關被左良玉擊敗,率部突入四川。入川途中,在太平縣的瑪瑙山又受到鄭崇儉和左良玉的夾擊,傷亡慘重。接著又受到湖廣軍、四川軍和陝西軍的追擊堵截,農民軍連受重創,退居興安歸州山中,又被左良玉等軍圍住,農民軍陷於困境。

    威名赫赫的張獻忠被一名女將秦良玉嚇得倉惶逃竄,後來又險些被左良玉消滅,可見一幫農民起義的烏合之眾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滿清)第一次入關,北京震動,大將袁崇煥被崇禎帝凌遲處死。

    崇禎六年(1633年),李自成率餘部東渡黃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稱“闖將”。同年,曹文詔率千餘關寧軍擊敗山西境內的農民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均逃到河南之後被曹文詔、左良玉等多路明軍包圍。

    崇禎七年(1634年),後金軍第二次入塞,曹文詔被調到大同抗金,被圍農民軍從王樸處突圍。

    崇禎八年(1635年),洪承疇任五省總督後圍剿民軍,農民軍退到河南洛陽一帶。

    崇禎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新任五省總督盧象升擊敗,包圍在鄖[yún]陽山區(隸屬於湖北省十堰市)。高迎祥在黑水峪(今陝西省周至縣黑河口)兵敗,被新任陝西巡撫孫傳庭所殺。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從青口山(今河北遷安市東北)、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兩路毀牆入關,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楊嗣昌為貫徹其“安內方可攘外”的戰略,力主與清議和,但遭到宣大總督、勤王兵總指揮盧象升等人的激烈反對。崇禎和戰不定,盧象升在河北鉅鹿戰死。由此可見,如果從明軍的戰鬥力看,無論面對農民起義軍還是清軍,它都是必勝的。由此我認為明軍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戰線拉的太長了,天災人禍時期,本就糧草不足還要多方作戰,只能加快國力的消耗。

    如果崇禎帝能夠放下“面子”遷都南京,將長江以北地區暫時讓出來,一方面可使清軍與各路起義軍互相爭鬥兩敗俱傷,另一方面自己可以縮短戰線積蓄力量,這樣以來或許大明朝還能再延續幾十年。

  • 5 # 孫少俠品金庸

    如題所言,大明王朝風雨飄搖,要想避免覆滅的命運,只能從以下幾個方面實行“自救”。

    第一,吏治清明,對外不要閉關鎖國。其實明朝時候資本主義萌芽已經興起,西學東漸,大明王朝若能順勢而為,就不會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拉開差距。

    其次,解決好“內憂”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張獻忠和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在於統治階級腐敗透頂,官逼民反,老百姓實在活不下去了,只能鋌而走險。正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給了大明王朝最後的致命一擊。

    第三,處理好“外患問題”,最重要的是努爾哈赤的滿清八旗軍隊。其實在李成梁時期,大明本不會有這個心腹大患的,可惜李總兵“養寇自重”的策略給大明埋下了後患。

    直到袁崇煥和毛文龍時期,大明還有機會遏制努爾哈赤。

    可惜督師袁崇煥殺皮島總兵毛文龍,崇禎皇帝再殺袁崇煥,明朝的邊防江河日下,已經氣息奄奄,再也無力迴天。

    崇禎皇帝不可謂不勤,但是這幾個核心問題不解決,大明就只能坐等滅亡了。

  • 6 # 溫史

    明朝本有很多機會改變其滅亡的結局的,如果當初明王朝在風雨飄搖之際能狠下心來做到以下幾點,不說收復河山,至少能保明王朝不滅。

    一.在李自成和滿清還未臨近河北時,果斷南遷,遷都南京劃江而治。

    明王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被闖王李自成攻破紫禁城,而當初崇禎本有數次機會可以南遷,但都因為被東林黨人阻擾和自己的猶豫寡斷給終止了。當李自成的大順軍沿路佔據了通往南京的路時,崇禎沒有了最後南遷的機會,直至李自成攻破北京。

    如果當時情況沒有這般糟糕時,崇禎可以果斷一些遷都南京,以南方數十萬明軍為基礎,在南方與李自成和滿清對峙,短時間內並不會滅亡。甚至如南宋那般劃江而治存在上百年也並非不可能,可惜其最後的一絲機會都被自己的猶豫寡斷和東林黨人給葬送了。

    二.對東林黨人進行抄家清算,抄家銀兩送往邊疆將士做餉銀。

    雖然這樣做有點武斷,畢竟東林黨人實力龐大,一旦大規模清算將會使的朝局動盪和官員體系出現大規模斷層,因為當時的官員絕大部分都是東林黨人。東林黨人在後期的禍害比閹黨還大,其貪贓枉法搜刮民財使得本已經民怨滔天的明朝百姓對朝廷更加失望,只有清算了東林黨,才有那麼一些機會可以獲取百姓的諒解也才能得到他們的信任。尤其是邊疆將士的信任,至少得讓邊疆將士覺得明王朝還不至於腐敗和滅亡,是還可以效忠的朝廷。

    明王朝很大一部分原因之所以滅亡是因為邊疆將士長時間沒有糧餉,飯都吃不飽何談作戰?據瞭解,李自成後期搜刮東林黨人的財產時,隨便一家都有上百萬兩,搜刮完京城的官員府邸時,搜到了七千多萬兩白銀。而在之前崇禎連十萬兩白銀都拿不出給將士,可想而知東林黨人之貪。只有把東林黨人清算,把其財富用在將士身上,才能能為明王朝滅亡延遲一段時間。

    三.像漢武帝晚年那樣頒佈詔書承認自己以往的錯誤,尤其是錯殺袁崇煥和縱容東林黨人之錯,爭取獲得邊疆將士和百姓的諒解重獲信任。

    邊疆將士之所以後期紛紛潰敗,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看見之前戰功赫赫的袁崇煥被千刀萬剮而死,這使得明朝將士徹底寒心,只有獲得明王朝將士的諒解和信任,才有可能抵擋滿清的腳步。

    還有百姓,因為之前宦官和東林黨的貪贓枉法,使得本已經因為天災而受苦的百姓更加苦不堪言,漸而對明王朝失去信心,從而導致了闖王李自成的起義。只有向天下承認自己的錯誤,獲取百姓的諒解,才有機會拯救明王朝。雖然在當時這樣的機會已經微乎其微,但如果要說怎樣才能挽救明王朝的話,只有這三種辦法有這麼一絲機會不至於讓明王朝滅亡。

  • 7 # 毛驢兒談歷史

    既然是假設,那麼我就大膽設想一下。崇禎帝遷都南京,將長江已北讓出來。這樣以來即可以收縮兵力,又可以使滿清與李自成軍相互攻伐,大明朝或許還能再延續幾十年。

    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家鄉聚集十八寨農民組織了一支隊伍響應王嘉胤等暴動,自號“八大王”。

    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入川,攻陷夔州(今重慶奉節),進圍太平,重慶女總兵秦良玉提兵趕至,懾於秦良玉及其手下"白桿兵"威名,張獻忠蒼惶逃走,秦良玉率軍追擊,與正好回川的兒子馬祥麟前後夾擊,打敗張獻忠,使其退走湖廣。

    崇禎十三年(1640年)閏正月,張獻忠在枸坪關被左良玉擊敗,率部突入四川。入川途中,在太平縣的瑪瑙山又受到鄭崇儉和左良玉的夾擊,傷亡慘重。接著又受到湖廣軍、四川軍和陝西軍的追擊堵截,農民軍連受重創,退居興安歸州山中,又被左良玉等軍圍住,農民軍陷於困境。

    威名赫赫的張獻忠被一名女將秦良玉嚇得倉惶逃竄,後來又險些被左良玉消滅,可見一幫農民起義的烏合之眾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滿清)第一次入關,北京震動,大將袁崇煥被崇禎帝凌遲處死。

    崇禎六年(1633年),李自成率餘部東渡黃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稱“闖將”。同年,曹文詔率千餘關寧軍擊敗山西境內的農民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均逃到河南之後被曹文詔、左良玉等多路明軍包圍。

    崇禎七年(1634年),後金軍第二次入塞,曹文詔被調到大同抗金,被圍農民軍從王樸處突圍。

    崇禎八年(1635年),洪承疇任五省總督後圍剿民軍,農民軍退到河南洛陽一帶。

    崇禎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新任五省總督盧象升擊敗,包圍在鄖[yún]陽山區(隸屬於湖北省十堰市)。高迎祥在黑水峪(今陝西省周至縣黑河口)兵敗,被新任陝西巡撫孫傳庭所殺。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從青口山(今河北遷安市東北)、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兩路毀牆入關,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楊嗣昌為貫徹其“安內方可攘外”的戰略,力主與清議和,但遭到宣大總督、勤王兵總指揮盧象升等人的激烈反對。崇禎和戰不定,盧象升在河北鉅鹿戰死。由此可見,如果從明軍的戰鬥力看,無論面對農民起義軍還是清軍,它都是必勝的。由此我認為明軍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戰線拉的太長了,天災人禍時期,本就糧草不足還要多方作戰,只能加快國力的消耗。

    如果崇禎帝能夠放下“面子”遷都南京,將長江以北地區暫時讓出來,一方面可使清軍與各路起義軍互相爭鬥兩敗俱傷,另一方面自己可以縮短戰線積蓄力量,這樣以來或許大明朝還能再延續幾十年。

  • 8 # 中國歷史脈絡

    東林黨爭太厲害了,分一步步來:

    1.安排太子去南京,就說帶皇帝向孝陵祭拜祈福。

    2.重新起用司禮監、東廠職能,恢復礦監。

    3.招安鄭芝龍,儘快打通海上貿易。

    4.向安南、暹羅等東南亞地區購買稻米。

    5.引進番薯,玉米等耐旱種植。

  • 9 # 溫史

    明朝本有很多機會改變其滅亡的結局的,如果當初明王朝在風雨飄搖之際能狠下心來做到以下幾點,不說收復河山,至少能保明王朝不滅。

    一.在李自成和滿清還未臨近河北時,果斷南遷,遷都南京劃江而治。

    明王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被闖王李自成攻破紫禁城,而當初崇禎本有數次機會可以南遷,但都因為被東林黨人阻擾和自己的猶豫寡斷給終止了。當李自成的大順軍沿路佔據了通往南京的路時,崇禎沒有了最後南遷的機會,直至李自成攻破北京。

    如果當時情況沒有這般糟糕時,崇禎可以果斷一些遷都南京,以南方數十萬明軍為基礎,在南方與李自成和滿清對峙,短時間內並不會滅亡。甚至如南宋那般劃江而治存在上百年也並非不可能,可惜其最後的一絲機會都被自己的猶豫寡斷和東林黨人給葬送了。

    二.對東林黨人進行抄家清算,抄家銀兩送往邊疆將士做餉銀。

    雖然這樣做有點武斷,畢竟東林黨人實力龐大,一旦大規模清算將會使的朝局動盪和官員體系出現大規模斷層,因為當時的官員絕大部分都是東林黨人。東林黨人在後期的禍害比閹黨還大,其貪贓枉法搜刮民財使得本已經民怨滔天的明朝百姓對朝廷更加失望,只有清算了東林黨,才有那麼一些機會可以獲取百姓的諒解也才能得到他們的信任。尤其是邊疆將士的信任,至少得讓邊疆將士覺得明王朝還不至於腐敗和滅亡,是還可以效忠的朝廷。

    明王朝很大一部分原因之所以滅亡是因為邊疆將士長時間沒有糧餉,飯都吃不飽何談作戰?據瞭解,李自成後期搜刮東林黨人的財產時,隨便一家都有上百萬兩,搜刮完京城的官員府邸時,搜到了七千多萬兩白銀。而在之前崇禎連十萬兩白銀都拿不出給將士,可想而知東林黨人之貪。只有把東林黨人清算,把其財富用在將士身上,才能能為明王朝滅亡延遲一段時間。

    三.像漢武帝晚年那樣頒佈詔書承認自己以往的錯誤,尤其是錯殺袁崇煥和縱容東林黨人之錯,爭取獲得邊疆將士和百姓的諒解重獲信任。

    邊疆將士之所以後期紛紛潰敗,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看見之前戰功赫赫的袁崇煥被千刀萬剮而死,這使得明朝將士徹底寒心,只有獲得明王朝將士的諒解和信任,才有可能抵擋滿清的腳步。

    還有百姓,因為之前宦官和東林黨的貪贓枉法,使得本已經因為天災而受苦的百姓更加苦不堪言,漸而對明王朝失去信心,從而導致了闖王李自成的起義。只有向天下承認自己的錯誤,獲取百姓的諒解,才有機會拯救明王朝。雖然在當時這樣的機會已經微乎其微,但如果要說怎樣才能挽救明王朝的話,只有這三種辦法有這麼一絲機會不至於讓明王朝滅亡。

  • 10 # 中國歷史脈絡

    東林黨爭太厲害了,分一步步來:

    1.安排太子去南京,就說帶皇帝向孝陵祭拜祈福。

    2.重新起用司禮監、東廠職能,恢復礦監。

    3.招安鄭芝龍,儘快打通海上貿易。

    4.向安南、暹羅等東南亞地區購買稻米。

    5.引進番薯,玉米等耐旱種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用好佛道文化,以達到對生活的提升以及自我修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