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環》是一部很好的電影,一開始並沒有理解這個電影名,直到最後鏡頭拉長,在高山上,軍烈家屬離開墓園,軍長行起軍禮,那一排排花環下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和平盪漾在時空,烈士們雖已去,但仍然駐守高崗,守衛國家。這也許是這部電影突出的一個主題吧,令人心中充滿了無限敬意。在整個觀影過程中,自己也數次流淚,為劇情、人物刻畫而感動,同時,也生髮幾多感慨。
電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戰前九連的生活狀態和指導員的適應階段,第二個部分為戰爭環節,重點突出了幾位英雄人物和指導員人物的轉變;第三部分為戰後,國家對軍烈家屬的撫卹慰問和細節刻畫,突出了時代問題。
在第一部分,靳開來(排長)是一位心直口快,做實事、正直、有正義感的人物,但是喜歡gossip(嚼舌根),由此,不受領導待見。樑三喜(連長)是一個正直、關心連隊上下,但顧忌太多的人,這是他的優點也是缺點。還有這兩個人都是從農村來的,身上印著濃厚的質樸精神。指導員趙蒙生是一個高幹子弟,一開始在軍政部做攝影記者,整日為調動之事奔波,是一個自私、沒有責任感的人。在第一部分,三個主要人物中靳開來和指導員之間有衝突,源於靳看不慣指導員的工作和生活,因為指導員的心思根本不在連隊。也正是如此,放心不下的連長,凡事都細緻觀察並陪同著指導員熟悉連隊,幾番推遲自己回家的行程。待前線緊張之時,連長最後不得不以家書形式告知其妻玉秀無法回家了,這為戰後軍隊慰問、官兵欠款以及連長遺書等情節埋下了伏筆。
大家在玩兒牌,靳開來拿出和老婆孩子的照片給指導員看,照片在文末
在第二階段,戰時告急,指導員終於收到了調動令,但這時被連長知道了,因為連長恰好接到了一個上級打來通知指導員的調動事宜的電話。為此,連長十分憤懣,算是看透了指導員,但是又表現出了沉著冷靜和智慧的一面,他激情地向指導員表明了指導員面臨的選擇,要麼去往戰場要麼逃避戰事。儘管指導員早已有自己的選擇,但是經指導員一批評和指出,他明白了在戰爭面前當逃兵的後果。對於一個軍人來說,恥辱是不可接受的。而且還是已經被官兵們普遍知道的情況下,自己已無多少威信可言。因此,高幹子弟和農家子弟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我想在這裡,至少前者還可利用權力逃離戰爭,儘管為人所不齒。但是農家子弟是沒有選擇的。最終,指導員還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他決定留下來和大家一起面對戰爭。這是一個勇敢的決定,也是一次人格昇華的決定,這個決定讓他在之後的經歷中,除卻了懦弱、逃避的性格,變得越來越英勇、也越來越令人尊敬。
戰前連長接到指導員的調動電話
在大家準備到前線去時,喝酒的場景是一個亮點。大家都在互相敬酒,指導員拿出了洋酒,靳開來又將嘴炮對準了指導員。這時指導員一下擊碎了酒瓶,喝下了五糧液白酒。這個場面讓指導員終於丟下了自己的貴族身份,開始接地氣,也贏得了靳開來的尊敬,兩人握手言和。為什麼說贏得了靳開來的尊敬呢?因為有一段對話特別令人感動。那就是事後,靳開來在和連長商量尖刀排的時候,靳說不能讓指導員去,因為指導員是受過教育的,底層人民打心底裡還是尊敬文化人的。當然他也不讓連長去,因為他太瞭解連長了,他反倒像是連長的兄長,不僅幫連長買了回家的車票,還將自己42碼的皮鞋給連長穿,最後敢死隊的任務也非要從連長那兒掙過去,儘管他剛被臨危受命為副連長。但是,連長的執著還是壓過了靳開來的好心。我想在軍隊裡,戰場上最重要的情懷莫過於兄弟般的戰士情誼。
戰前最後一頓酒,指導員的味美思和靳開來的五糧液
另外,戰爭中還有幾處情節令人感動。一個從北京來的小戰士,充滿了激情、擁有成為軍中元帥的夢想的“小北京”(戰時的名字,後發現是軍長的兒子雷凱華)。“小北京”有兩個鏡頭令人關注,一是他在行軍中拿著克勞塞維茨《戰爭論》在閱讀,二是主動去炸碉堡。但是意外的是,裝好堂,試了兩次炮彈也沒有發出去,不幸殞命。後來連長過來,才發現炮彈過期了。而且行軍中的很多炮彈都過期了。這令他來不及憤怒,換好炮彈後繼續打仗。這是我們在越戰中的一個現實問題,WG期間荒廢了軍需,後來聽說我們打越戰較久,一是軍隊長期沒打戰,所有部隊輪流上,可練兵;二是,炮彈都生鏽了,也都拿去打掉。這不免令人想到李鴻章時期的江南織造廠,儘管情況不一樣,但還是令人心虛、心寒。
“小北京”的《戰爭論》
“小北京”主動去炸碉堡
但炮彈居然是過期的,不幸殞命
第三個鏡頭是靳開來帶領戰士去砍甘蔗為戰士解渴,後踩中地雷犧牲。四是,連隊攻上敵人高地後,連長一腳踹開以為平安無事的指導員,後中彈犧牲。這兩個情景都是兩位連隊軍官為戰士安危著想,不顧個人生命危險犧牲的,令人動容,肅然起敬。
靳開來踩地雷犧牲
第三部分,是戰後軍隊對軍烈家屬的慰問和總結。這一部分緩緩敘述,揭開了所有人的祕密,也把國家的苦難和所有人的傷痛聯絡了起來。但是,在這個環節中國家與個人,集體與個人仍然是充滿了矛盾。
一是通過對靳開來家庭以及家屬的描述,刻畫了一個普通人的生活狀態以及美好期待:那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天倫之樂。
靳開來的天倫之樂,妻子由斯琴高娃扮演
儘管靳開來砍甘蔗為戰士們犧牲了,但是最後卻沒有一個獎章給與這樣一個英雄以肯定。沒有的原因有兩點,一是他是去砍甘蔗犧牲的,不符合紀律;二是他平時心直口快,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特別是不受領導喜歡,壞在了嘴上。但是,從理智上來講,這都不能抹去他是一個英雄的事實,如果沒有他衝鋒陷陣,沒有他為官兵砍甘蔗,也許所有連隊戰士都犧牲了。在我看來,他是一個真實的,有人情味,沒有被體制化的人,當然也是英雄。可是他卻像《芳華》裡的劉峰一樣,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是我們的價值觀出了問題嗎?不啊!我們的價值觀正是要求我們去做這樣一個正直的人,去為身邊人考慮,去幫助身邊人。為何,這樣的好人卻沒有好下場?因為,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有太多說一套做一套的人了。後來雷軍長談到靳開來的事情時,也無不動容地談到:中國要是多一些想靳開來這樣講真話,做實事的人,國家就興旺了。指導員經歷戰爭後,也受到了洗禮,態度、為人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轉變,開始為靳開來抱不平,將一級勳章給予了靳開來的家屬,我想他是學習到了靳開來和連長以及“小北京”的精神,或者說是真正理解了軍人的神聖職責和使命。
軍長說出了真話:有些領導幹部就喜歡聽阿諛奉承
愛提意見的人,到死都不放過
不給靳開來立功,天理難容!
二是,連長家屬的到來。玉秀是一個真正的好媳婦,心地善良、持家、守孝道,具備了中國很多的傳統美德。能娶到這樣的媳婦,絕對是一個男人的幸福和幸運。她是深深愛著連長的,深夜在連長墳前的哭泣,讓她終於如釋重負。作為一個農家女人在家操勞的辛酸,思念丈夫急切的期盼,以及對丈夫逝去的現實,讓這樣一個傳統女性在白天、在眾人面前不能表現出來。只有到了丈夫墳前,她才終於真正地面對自己,真正地哭訴自己的心裡話,令人再次感懷。後來指導員他們找到了玉秀,才明白玉秀不見蹤影的原委。但這時,在墓地不止玉秀一個人,還有一位老父親。那就是雷震-軍區的司令員,他的兒子“小北京”(雷凱華)也在九連作戰中犧牲了。此時,他不是以一個軍長身份來祭奠英烈,而是一個真實的父親。這與指導員母親的表現全然不同,儘管指導員母親是老革命,但已成為權貴,為兒子的調動費勁心思,生怕意外。特別是在戰爭打響時,居然將電話打到了作戰指揮部,向司令要人。
在墓園哭訴的連長母親和妻子
雷軍長也在墓園
我想,在國家有難的時候,國家的存亡離不開群眾的犧牲和支援,但是要是精英拋棄了群眾,背離了群眾,那麼這個國家的苦難只會更加深重。農民的孩子在戰場上沒得選擇,只能殺敵成功方能倖存,而精英的孩子可以選擇不去戰場,調離戰場,像《芳華》裡的那些高幹子弟一樣,不用像知青一樣下鄉,可以去文工團避難,他們有調離是非的機會。但是,在國家命運之前,不顧大義,而選擇一味逃避,毫無疑問,這是為後人,為同時代的人所唾棄和鄙視的。但真正想一下,人不就是這樣的嗎?每個人有不同的境遇、家境、背景,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悲哀。
在最後的送別席上,雷軍長帶頭將第一杯白酒灑向地上,敬那些保家衛國的英烈,以告他們在天之靈,第二杯敬自己和在世的人,要懂得珍惜和感恩。連長老母感慨雷軍長為代表的高階將領將自己孩子送上戰場,不特殊對待,令她感動。她表達出只有這樣,中國的繁榮與發展才有望。最後一個場景,關於連長的欠賬問題,我哭了。連長犧牲時,指導員從他的口袋看到了他620元的欠款,指導員為報連長救命之恩將自己珍貴的相機變賣,為連長家屬買奶粉以及籌措欠款。並且告知官兵們,不要讓連長家屬知道他的欠款,打算讓連隊負責解決。沒想到在最後一刻,連長老母扯出腰帶,將包好的620塊拿了出來,因為在連長寫給玉秀的遺書中提到了這些欠款,他說如果他犧牲了國家會給他550塊的撫卹金,再把家裡的豬賣了,就能還上欠款了。這段描述,讓我淚流不止,感懷不已。同時也反映出部隊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連長老母和妻子用連長撫卹金和賣豬的錢還賬
指導員想替連長還,後來大媽說要遵循三喜的遺願。具體內容大家可以看電影和小說,後面會給下載連結。
靳開來一家
連長和玉秀
最後提一下《芳華》吧。個人認為《芳華》怎麼說都還是一部好電影。但是《高山下的花環》已經超越“好”了,是中國一部偉大的電影。
《高山下的花環》是一部很好的電影,一開始並沒有理解這個電影名,直到最後鏡頭拉長,在高山上,軍烈家屬離開墓園,軍長行起軍禮,那一排排花環下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和平盪漾在時空,烈士們雖已去,但仍然駐守高崗,守衛國家。這也許是這部電影突出的一個主題吧,令人心中充滿了無限敬意。在整個觀影過程中,自己也數次流淚,為劇情、人物刻畫而感動,同時,也生髮幾多感慨。
電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戰前九連的生活狀態和指導員的適應階段,第二個部分為戰爭環節,重點突出了幾位英雄人物和指導員人物的轉變;第三部分為戰後,國家對軍烈家屬的撫卹慰問和細節刻畫,突出了時代問題。
在第一部分,靳開來(排長)是一位心直口快,做實事、正直、有正義感的人物,但是喜歡gossip(嚼舌根),由此,不受領導待見。樑三喜(連長)是一個正直、關心連隊上下,但顧忌太多的人,這是他的優點也是缺點。還有這兩個人都是從農村來的,身上印著濃厚的質樸精神。指導員趙蒙生是一個高幹子弟,一開始在軍政部做攝影記者,整日為調動之事奔波,是一個自私、沒有責任感的人。在第一部分,三個主要人物中靳開來和指導員之間有衝突,源於靳看不慣指導員的工作和生活,因為指導員的心思根本不在連隊。也正是如此,放心不下的連長,凡事都細緻觀察並陪同著指導員熟悉連隊,幾番推遲自己回家的行程。待前線緊張之時,連長最後不得不以家書形式告知其妻玉秀無法回家了,這為戰後軍隊慰問、官兵欠款以及連長遺書等情節埋下了伏筆。
大家在玩兒牌,靳開來拿出和老婆孩子的照片給指導員看,照片在文末
在第二階段,戰時告急,指導員終於收到了調動令,但這時被連長知道了,因為連長恰好接到了一個上級打來通知指導員的調動事宜的電話。為此,連長十分憤懣,算是看透了指導員,但是又表現出了沉著冷靜和智慧的一面,他激情地向指導員表明了指導員面臨的選擇,要麼去往戰場要麼逃避戰事。儘管指導員早已有自己的選擇,但是經指導員一批評和指出,他明白了在戰爭面前當逃兵的後果。對於一個軍人來說,恥辱是不可接受的。而且還是已經被官兵們普遍知道的情況下,自己已無多少威信可言。因此,高幹子弟和農家子弟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我想在這裡,至少前者還可利用權力逃離戰爭,儘管為人所不齒。但是農家子弟是沒有選擇的。最終,指導員還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他決定留下來和大家一起面對戰爭。這是一個勇敢的決定,也是一次人格昇華的決定,這個決定讓他在之後的經歷中,除卻了懦弱、逃避的性格,變得越來越英勇、也越來越令人尊敬。
戰前連長接到指導員的調動電話
在大家準備到前線去時,喝酒的場景是一個亮點。大家都在互相敬酒,指導員拿出了洋酒,靳開來又將嘴炮對準了指導員。這時指導員一下擊碎了酒瓶,喝下了五糧液白酒。這個場面讓指導員終於丟下了自己的貴族身份,開始接地氣,也贏得了靳開來的尊敬,兩人握手言和。為什麼說贏得了靳開來的尊敬呢?因為有一段對話特別令人感動。那就是事後,靳開來在和連長商量尖刀排的時候,靳說不能讓指導員去,因為指導員是受過教育的,底層人民打心底裡還是尊敬文化人的。當然他也不讓連長去,因為他太瞭解連長了,他反倒像是連長的兄長,不僅幫連長買了回家的車票,還將自己42碼的皮鞋給連長穿,最後敢死隊的任務也非要從連長那兒掙過去,儘管他剛被臨危受命為副連長。但是,連長的執著還是壓過了靳開來的好心。我想在軍隊裡,戰場上最重要的情懷莫過於兄弟般的戰士情誼。
戰前最後一頓酒,指導員的味美思和靳開來的五糧液
另外,戰爭中還有幾處情節令人感動。一個從北京來的小戰士,充滿了激情、擁有成為軍中元帥的夢想的“小北京”(戰時的名字,後發現是軍長的兒子雷凱華)。“小北京”有兩個鏡頭令人關注,一是他在行軍中拿著克勞塞維茨《戰爭論》在閱讀,二是主動去炸碉堡。但是意外的是,裝好堂,試了兩次炮彈也沒有發出去,不幸殞命。後來連長過來,才發現炮彈過期了。而且行軍中的很多炮彈都過期了。這令他來不及憤怒,換好炮彈後繼續打仗。這是我們在越戰中的一個現實問題,WG期間荒廢了軍需,後來聽說我們打越戰較久,一是軍隊長期沒打戰,所有部隊輪流上,可練兵;二是,炮彈都生鏽了,也都拿去打掉。這不免令人想到李鴻章時期的江南織造廠,儘管情況不一樣,但還是令人心虛、心寒。
“小北京”的《戰爭論》
“小北京”主動去炸碉堡
但炮彈居然是過期的,不幸殞命
第三個鏡頭是靳開來帶領戰士去砍甘蔗為戰士解渴,後踩中地雷犧牲。四是,連隊攻上敵人高地後,連長一腳踹開以為平安無事的指導員,後中彈犧牲。這兩個情景都是兩位連隊軍官為戰士安危著想,不顧個人生命危險犧牲的,令人動容,肅然起敬。
靳開來踩地雷犧牲
第三部分,是戰後軍隊對軍烈家屬的慰問和總結。這一部分緩緩敘述,揭開了所有人的祕密,也把國家的苦難和所有人的傷痛聯絡了起來。但是,在這個環節中國家與個人,集體與個人仍然是充滿了矛盾。
一是通過對靳開來家庭以及家屬的描述,刻畫了一個普通人的生活狀態以及美好期待:那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天倫之樂。
靳開來的天倫之樂,妻子由斯琴高娃扮演
儘管靳開來砍甘蔗為戰士們犧牲了,但是最後卻沒有一個獎章給與這樣一個英雄以肯定。沒有的原因有兩點,一是他是去砍甘蔗犧牲的,不符合紀律;二是他平時心直口快,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特別是不受領導喜歡,壞在了嘴上。但是,從理智上來講,這都不能抹去他是一個英雄的事實,如果沒有他衝鋒陷陣,沒有他為官兵砍甘蔗,也許所有連隊戰士都犧牲了。在我看來,他是一個真實的,有人情味,沒有被體制化的人,當然也是英雄。可是他卻像《芳華》裡的劉峰一樣,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是我們的價值觀出了問題嗎?不啊!我們的價值觀正是要求我們去做這樣一個正直的人,去為身邊人考慮,去幫助身邊人。為何,這樣的好人卻沒有好下場?因為,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有太多說一套做一套的人了。後來雷軍長談到靳開來的事情時,也無不動容地談到:中國要是多一些想靳開來這樣講真話,做實事的人,國家就興旺了。指導員經歷戰爭後,也受到了洗禮,態度、為人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轉變,開始為靳開來抱不平,將一級勳章給予了靳開來的家屬,我想他是學習到了靳開來和連長以及“小北京”的精神,或者說是真正理解了軍人的神聖職責和使命。
軍長說出了真話:有些領導幹部就喜歡聽阿諛奉承
愛提意見的人,到死都不放過
不給靳開來立功,天理難容!
二是,連長家屬的到來。玉秀是一個真正的好媳婦,心地善良、持家、守孝道,具備了中國很多的傳統美德。能娶到這樣的媳婦,絕對是一個男人的幸福和幸運。她是深深愛著連長的,深夜在連長墳前的哭泣,讓她終於如釋重負。作為一個農家女人在家操勞的辛酸,思念丈夫急切的期盼,以及對丈夫逝去的現實,讓這樣一個傳統女性在白天、在眾人面前不能表現出來。只有到了丈夫墳前,她才終於真正地面對自己,真正地哭訴自己的心裡話,令人再次感懷。後來指導員他們找到了玉秀,才明白玉秀不見蹤影的原委。但這時,在墓地不止玉秀一個人,還有一位老父親。那就是雷震-軍區的司令員,他的兒子“小北京”(雷凱華)也在九連作戰中犧牲了。此時,他不是以一個軍長身份來祭奠英烈,而是一個真實的父親。這與指導員母親的表現全然不同,儘管指導員母親是老革命,但已成為權貴,為兒子的調動費勁心思,生怕意外。特別是在戰爭打響時,居然將電話打到了作戰指揮部,向司令要人。
在墓園哭訴的連長母親和妻子
雷軍長也在墓園
我想,在國家有難的時候,國家的存亡離不開群眾的犧牲和支援,但是要是精英拋棄了群眾,背離了群眾,那麼這個國家的苦難只會更加深重。農民的孩子在戰場上沒得選擇,只能殺敵成功方能倖存,而精英的孩子可以選擇不去戰場,調離戰場,像《芳華》裡的那些高幹子弟一樣,不用像知青一樣下鄉,可以去文工團避難,他們有調離是非的機會。但是,在國家命運之前,不顧大義,而選擇一味逃避,毫無疑問,這是為後人,為同時代的人所唾棄和鄙視的。但真正想一下,人不就是這樣的嗎?每個人有不同的境遇、家境、背景,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悲哀。
在最後的送別席上,雷軍長帶頭將第一杯白酒灑向地上,敬那些保家衛國的英烈,以告他們在天之靈,第二杯敬自己和在世的人,要懂得珍惜和感恩。連長老母感慨雷軍長為代表的高階將領將自己孩子送上戰場,不特殊對待,令她感動。她表達出只有這樣,中國的繁榮與發展才有望。最後一個場景,關於連長的欠賬問題,我哭了。連長犧牲時,指導員從他的口袋看到了他620元的欠款,指導員為報連長救命之恩將自己珍貴的相機變賣,為連長家屬買奶粉以及籌措欠款。並且告知官兵們,不要讓連長家屬知道他的欠款,打算讓連隊負責解決。沒想到在最後一刻,連長老母扯出腰帶,將包好的620塊拿了出來,因為在連長寫給玉秀的遺書中提到了這些欠款,他說如果他犧牲了國家會給他550塊的撫卹金,再把家裡的豬賣了,就能還上欠款了。這段描述,讓我淚流不止,感懷不已。同時也反映出部隊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連長老母和妻子用連長撫卹金和賣豬的錢還賬
指導員想替連長還,後來大媽說要遵循三喜的遺願。具體內容大家可以看電影和小說,後面會給下載連結。
靳開來一家
連長和玉秀
最後提一下《芳華》吧。個人認為《芳華》怎麼說都還是一部好電影。但是《高山下的花環》已經超越“好”了,是中國一部偉大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