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頑石囈語說教育
-
2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把民辦教育當成生意並不可怕,把民辦教育當成純粹的生意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這可能也是當下我們中國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
在多數國家教育都是由公辦和民辦兩大塊組成的,也就是由公立和私立兩大塊組成。特別是在發達的西方發達國家,私立教育一直是頂尖的高階教育的代名詞,也就是公立教育承擔了普及教育的責任,而私立教育則承擔了培養社會精英的責任。像哈佛,耶魯,伊頓公學等無一不是全球頂尖的私立學校。
一般來說公立教育因為是政府提供資金的,所以必然會受到國家制度的嚴格管束。而私立學校則是因為自負盈虧,跟商業掛鉤,所以相對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和決策權,也擁有更多獨立發展的空間,可以做更深入的探索。而即便是私立的學校,也是由公益和商業兩大塊組成的,比如像哈佛,耶魯等,就有大量的資金來源於社會捐贈。所以優質的教育永遠都不是純粹的商業,而是會把社會責任、情懷、公益、商業等融合在一起的。而中國在私立教育這一塊明顯的發展嚴重滯後,所以也制約了中國整體教育水平的大幅提升。國家和政府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在前幾年就開放了社會辦學,鼓勵社會力量介入教育領域。
我們一說到教育只強調理想情懷,而忽略了商業利益在其中起到的助推作用,這本身是一種狹隘片面的觀念。只有有機的把公益、商業、情懷、社會責任等融合在一起,才能夠調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和資源進入教育領域,推動教育的研究和發展。如果僅僅靠國家投入,必然會嚴重製約教育的快速發展,從而拉開與發達國家的距離。
-
3 # 劉宏音樂
不把民辦教育當生意是一種崇高的理想,專家只所以提出這個問題,足以證明我們的民辦教育已經出了問題。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些年來,投資民辦教育的有多少是從事過教育、懂教育、熱愛教育的人士?多數都是懂經營、懂管理在生意場上有出色表現的人。其實,無論誰來辦教育,都得需要場地、師資,這些錢從哪來?所以,民辦教育必須精打細算、節約成本,用生意的經營方式管理學校。
要想改變這種局面,除主管部門加強監督管理之外,政府加大扶持,從政策層面向民辦教育傾斜是必不可少的。
-
4 # 視界知音
所謂的“專家”就是專門忽悠大家。首先我們來看為什麼會出現民辦教育?因為公辦教育大都是一種應試教育、輸入式教育,這也直接導致很多學生的學習興趣差,個人能力得不到全面發展,甚至教育和社會的實際需求嚴重脫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就為民辦教育的興起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正所謂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市場,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生意。固然,很多民辦教育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畢竟民辦教育不是的慈善機構,也需要生存和必要的物質需求。也只有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才能更好地進行自我實現,幫助更多學生實現他們的願望和得到全面發展。“生意”本是一箇中性詞,也不是那位“專家”所認為的那麼壞,試想一下,如果天下都沒人做生意了,這個社會將會亂成什麼樣子?那位專家可能得自己親手去種田了!做生意講的是互利共贏,民辦教育只有用心讓學生得到真材實料,這門生意才能做得長遠……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
-
5 # 使用者1695489121371
民辦教育是高大上的變相撈錢,不要把民辦教育標榜成為國家教育事業,不以盈利為目的,是指學校而不是個人,其實老闆就是為錢。不是吹牛逼說,沒有一所民辦教育不腐敗的,不信一查全有問題,民辦教育不用查搞大肚子的作風亂象,只查腐敗,問題就非常嚴重,只要一查,老闆基本都得坐牢。專家的話其實就是放屁,自己都不信,還要叫別人信。
-
6 # 文滔
民辦教育當然是生意,但民辦教育首先得做好教書育人的職能,過分逐利的民辦教育無異於殺雞取卵的自我毀滅,不是民辦教育的本質。
一、民辦教育需要政策引導,題主所引述的專家想表達的可能是國家對部分民辦幼兒園過度逐行為的遏制之舉,一直以來學前公辦資源投入不足,給了民辦幼兒園極大的成長空間,部分民辦幼兒園盲目追求利益,給社會帶來不利影響,國家從政策層面對幼兒教育市場進行引導,但這並不是說民辦教育不可以是一種經濟行為。
二、滿足教育多樣化的需求,經過多年的發展,民辦教育已經成為公辦教育的有力補充,可以極大地彌補公辦學校資源不足的短板,同時還可以透過競爭,促進公辦學校向好發展。
私立學校與公辦學校一同行成了中國的教育分層,私立學校有資本力量驅動,能夠吸引優質的教師,引進先進的教學裝置,靈活調整辦學思路,及時跟進教育發展趨勢,提供多樣化的教育產品,滿足了人們對教育多樣化需求。
公辦學校需要解決大多數人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教育系統有一套完善的教研體系,能保證公辦教育達到國家基本育人目標方針。
三、教學水平質量是私立學校的存在基礎,學生和家長根據自身實際教育需求自願選擇適合的學校,私立學校只有以更好的成績,優質的服務,良好的社會美譽度來吸引更多學生報讀。
四、私立學校投資人以極大的熱情和資本投資興辦教育,完成育人目標情況下,適當賺取回報是合理的。
回覆列表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石,是民族繁榮、國家強盛的支撐力量,這已是全世界各國的共識。因此,各國都不遺餘力地發展教育事業,培養人才,塑造優秀國民。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官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兩條源流。封建王朝時代,帝王們都認識到人才對於其政權的穩固的作用。他們用各種方式攏絡人才。西周時期,就有了最早的官辦學校。秦漢前後,官家以軍功、孝名等標準遴選人才。民間的教育主要以師徒關係傳承技藝為主。自隋唐始,科舉制度確立並延續千餘年,官辦學校大興,中央甚至有國子監、太學這樣的高等教育專門機構。科舉考試為國家選拔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上至宰相、下至州府縣等的行政長官大都是透過科舉考試而飛躍“龍門”的平民舉子。
但是,由於中國封建時代以農業為主,經濟發展水平低,政府無力興辦更多官學,讓所有適齡兒童接受基本的教育,於是允許民間辦學。那些科舉不仕的秀才們為了自己的生存,也受儒家思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在鄉村創辦了無數個私塾、學堂,招收四鄉之內有才學、有志向的少年。這些私塾、學堂沒有國家經費支援,自收學費,自支發展,這應該就是中國古代民辦教育的源頭和雛形。由此可見,中國早期民辦教育的生源是以平民子弟為主,不以贏利為目的,自覺地維護中央政府提倡的統治理念,自覺傳承儒家思想和文化,是平民教育的精英化培養模式。
西方國家早期教育也是民辦性質,後來出現了貴族學校,具有明顯的“私立”特徵,是貴族教育的精英化培養模式。這樣的貴族學校,下等人民和勞苦大眾的子女根本沒有資格也沒有經濟能力去就學。
轉機發生在16世紀的德國,當時的德國國君認識到,要想讓自己的國家強大,必須提高全民的素質,讓他們接受教育。於是,義務教育在德國誕生。國家撥款建設學校,要求適齡兒童的家長必須送孩子去學校接受一定年限的強制性義務教育。這些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就是典型的公辦學校。在歐美等國,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並存,民辦教育滿足精英教育的需求,公辦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世界著名大學中如美國的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日本的早稻田大學等都是私立學校。
中國在清朝末年,科舉取仕的制度停止,取而代之的是新式學堂、新式學校,開設數學、物理、化學等這些現代學校課程。直到民國末年,中國的教育仍然是官辦和民辦兩個模式。新中國誕生後,無論大學、中學、還是小學,全部是公辦學校,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學校辦學經費和教師工資都由政府財政支出。小學、初中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但是,由於中國教育基礎薄弱,教育規模小,多年來一直不能滿足人民群眾上學讀書的需求。很長一段時間,學生上學要交學費、雜費,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無力承擔,只好輟學。20世紀末、21世紀初,改革開放讓國家經濟有了長足進步,教育、科技、文化等事業也蓬勃發展。義務教育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高等教育也有了更多優質院校,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但是,中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教育資源仍很不均衡的國家,無法滿足人民對高質量教育的迫切需求。因此,作為國家教育體系的補充和重要組成部分,民辦教育近十幾年發展方興未艾。這些民辦學校的創辦者,個人投資或籌集經費,創辦了民辦學校,以向學生收取一定學費的方式,提供優質教育。學校的辦學經費、教師工資等都來自於學生收費,國家為了發展民辦教育,制定了《民辦教育促進法》,為民辦學校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援。但是,國家並沒有為民辦學校提供經費支援,學校的發展必須以教育質量贏得社會的認可,從而招收更多的優質生源,收取的學費除用於學校的正常的教育教學,用於教師工資支付,同時還要用於學校硬體軟體的更新,等等。民辦教育不是生意,但必須遵守市場化的規律,遵循投入與產出的規律。學校建設、運營、發展必須要有經費支撐,這些經費的來源,需要學校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教育質量,贏得家長認可並交納學費。而學校又要把這些收費中的絕大部分投入到學校的再發展中去。民辦教育不是生意,但不能不贏利。學校創辦者把贏利用於學校的發展上,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