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然法則是真理

    學黑格爾與康德必須有一定的哲學知識基礎,並且看過一些外國的翻譯哲學書。因為黑格爾與康德的原著翻譯多是直譯,哲學詞語,德華人難懂的長句太多,再加上翻譯者的水平,一般人不易看懂。如果要看他們的原著,你必須能有耐心反覆看,在看的同時,要用自己的哲學知識去從中吸取自己認為精彩的內容,因為他們不是神,在他們的哲學觀點中也有不少是錯誤的理念。學習,關鍵是學習的同時建立充實自己的觀念,而不是去死背別人的東西。透過學習,讓自己更清晰明白地看世界。

    學習康德與黑格爾,你能把康德的三個批判看完,把黑格爾的邏輯論與精神哲學看完就很好了。

  • 2 # 三匹山

    這個問題是個方法論的問題,那麼就以方法論來說吧: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就好。

    個人認為,哲學是一特別需要生活經驗的學問,是誰的思想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辯證思維,這兩個大師的書20多年前我就開始看了,那時候根本就看不進去,現在年紀大了,慢慢看著,好像都有那麼回事,又好像不是那麼回事,最終還是隻明白一點,我不是學問家,學哲學就只學會一個思想:凡事先思考,再判斷,最後做決策。

  • 3 # 淡淡一掬水

    學哲學,先把腦子騰空。先靜靜的聽明白他們究竟在講什麼?然後再用自己的想法分析他們說的有道理還是沒道理,有道理,道理在哪裡?沒道理,沒道理在哪裡?我接受他們什麼?我不接受他們的什麼?

    學哲學,如果把腦子沒有騰空,先帶著“我要批判”的狀態去,不要說你批判的對與不對,恐怕他們在說什麼,也搞不清楚,就是白浪費時間,趁早拉倒吧。

    哲學,是講思辨,講批判,講反思。但是你連他們在講什麼都沒搞懂,那麼你的批判就“標不中的”、飛偏了十萬八千里。

    有網友說,外華人著作,長句忒多,讀起來費勁不好理解。

    我覺得要克服“德華人難懂的長句太多,再加上翻譯者的水平”的困難,需要一定的外語語法基礎。這對於我們一些人根本不學第二種語言,一輩子只懂漢文漢字的來說是極其困難的。拿英語語法結構式來說,基本都是“主、謂、賓”結構,再長的句子也是在主語上、賓語上新增“時間狀語”、“環境狀語”而已;在謂語上新增“狀態副詞”、“關聯副詞”,以及時間完成式而已。把特別長的句子還原成“主、謂、賓”結構,就迎刃而解了。可是,當前有這麼多人反對學英語,怎麼可能理解外文長句?反對學英語的人不是單單反對英語,而是反對掌握第二種語言。這個世界上畢竟有四分之三的人不講漢語。這是不利於對外交流的短視行為。你反對外來文化侵害的同時,也失去了反對和對抗外來文化的能力。也不要說正確的交流了。目前在一般的城市裡,翻譯過來的黑格爾哲學的書和經典哲學書都找不到了。思想的關門和經濟貿易的開放,呈對立狀態。

    瞭解和理解外來文化不等於丟棄本國的文化精髓,不能劃等號。瞭解和理解外來文化,而能夠百毒不侵,才更加自信。學習自己的傳統文化和了解外來文化,兩件事並行不悖。我們走向世界,需要了解外部情況。而語言文字就是交流的工具。

  • 4 # 藍天白雲77597639

    普通人最好不要去學什麼哲學。哲學即是生活,既使你懂了這家那家哲學,當它們和你的生活相矛盾時,你也不會去遵循什麼哲學的教導,而只會遵從生活的呼聲。

    儒家道家幾千年來教導華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教導華人清靜無為,還有後面的聖人教導人們天人合一,善惡有報,這種觀念其實已經深入人的骨髓。但你去翻翻歷史書,人在自己的利益面前一樣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一樣是狠毒兇殘,那裡有什麼清靜無為呢?

    生活的本質就是生活本身,就是人的先驗的對愛、溫暖和尊嚴的激情。

    西方文化和中國不同,它還講究對自然的認識,講究理性和實證。中國文化是不講究理性和實證的,只講究秩序。

    西方哲學從古以來就是兩條線。一,似圖建立一套形而上學的穩定的體系,二,對這種形而上學的批判也一直貫串在歷史中。

    形而上學的體系試圖建立權威和社會標準,以便給社會帶來秩序和平,這點和中國是一樣的。中世紀上帝的經院哲學雖然有科技不發達的原因,但本質就是統治者為了維持秩序,而建立的形而上學,用以禁錮人的思想自由。我們看以前的西方文學,到處是上帝的寬恕和意志,是對權威的服從。

    到了啟蒙時期,經過懷疑論,不可知論,邏輯論,它們其實都是企圖對以前經院哲學進行革命,用馬克思的話說是為資產階級革命做思想文化準備。康德反對形而上,試圖用理性去懷疑一切,黑格爾試圖拋開原來的形而上學,重新建立一套形而上學,以規範社會的秩序。

    其實這種爭論,完全可以和具體生活中的爭論相映照。比如法律的權威,但現在網上這麼多事都是對法律權威的懷疑。具體的說,黑格爾是想建立一套合理的能擔起權威責任的法律體系,康德就在懷疑這種體系的合法性和永續性。

    西方從那時開始,就一直是兩條線發展到現在。現在是康德這條線占主導地位,對權威和知識持有理性及懷疑的態度也符合現在的現實,不但在自然科學方面在社會科學方面也符合。

    我還是想勸題主不要去想什麼康德黑格爾哲學,因為根本是沒意義的。你脫離現實,去學這些東西,就是在學天書。從這個方面說,我也很討厭那些專家教授用觀念概念去解讀天書,天天細緻地分析那些觀念概念間的異同。分析這些異同只不過給附庸風雅找到一個可以驕傲的安慰。

    我想題主問這個問題也有這種想法吧!在親友面前談談哲學,可以有面子吧!

    哲學的真正內含在優秀的文學中。

  • 5 # 治心為本

    沒底子,沒閱歷,沒悟性最好別往哲學堆兒裡鑽,弄不好會精神分裂的。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這是二千多年前《論語》中孔子的一句話,兩千多年後,西學中出現了康德,對人類的先天能力進行了徹底的研究,寫出了近現代哲學歷史最重要的三大批判,成為近現代哲學最重要的源頭,從此,哲學的研究沒人能繞開康德,而《論語》本章,也就是孔子的三大批判,其意義和康德是一樣的,必須與之對照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不知其“不患”,又焉知其“患”?不知其“患”,焉能不患?

    康德,把人類的認識能力分為低階的認識能力“感性”與高階的認識能力“理性”,感性是認識的開始,是認識不可超越的範圍,是高階認識的物件和質料。高階認識能力分為知性、判斷力和理性,經驗並不是感性的直接結果,而是知性綜合感性材料後的結果。例如科學研究的所謂自然界,甚至每一個個體的人,這些經驗、認識物件,並不是感性所把握的,而是知性作用的結果。判斷力,更準確的是規定性的判斷力,是應用知性的先天法律形成經驗、認識物件的能力。而理性,就是把知性的先天法律儘可能擴充套件的能力,一般這種能力的極限就是產生絕對的主觀理念,例如上帝、世界、靈魂等。但這種能力一旦把理性自我擴充套件到把製造的理念幻想當成有實有,就會產生各種謬誤,例如靈魂不滅、上帝存在等。因此必須限制理性的應用範圍,但這種限制,反而是人擺脫自然必然性的實踐前提。人的理性實踐,其前提就是意志(人的高階慾望能力)的自由,而這才使得道德成為可能。但理性的實踐前提,在康德那裡是不能應用在實有之上,它只涉及“應有”而不是“實有”。

    知性與理性之間,如果單純是規定性的判斷力所連線,那人就成了一個必然性的機器,意志的自由就成為不可能,理性的實踐也不可能。康德就此顯發了“反思判斷力”,使得意志自由與知性的必然有了協調的可能,人首先在藝術上創造出一種自然與道德、必然與自由的統一,而康德又把這延伸到世界從必然到自由的可能。其後,列寧主義所延伸的運動,將這付諸實踐,成為人類社會在康德思維正規化中對必然向自由的可能進行的一次行為藝術。當然,這和馬克思毫無關係。

    有了康德的比較,孔子的三大批判就有了明晰的可能。“視”,人與認識物件之間的看,相當於感性以及康德規定性判斷力所連線的知性與理性所構成的高階人類認識能力,也就是人類所有的認識能力;“觀”,看法,相當於“反思判斷力”所連線的自由意志;“察”,當下的直“觀”,是自由意志的當下實踐。“視,其所以”,認識能力是人所憑藉的;“觀,其所由”,自由意志是人所遵從的;“察,其所安”,自由意志的當下實踐是人所安置的最終歸依。孔子比康德高明的是,他和馬克思一樣,不會去假設一條從必然到自由的藝術之路,你本自由,何必自由?列寧主義是康德藝術之路的必然延伸,而和馬克思無關,和孔子的“聖人之道”更無關。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白話直譯

    孔子說:認識能力,人的憑藉;自由意志,人的遵從;當下直“觀”,即自由意志的當下實踐,人的歸依。人,哪裡有隈曲啊?人,哪裡有隈曲啊?

  • 6 # 0NE_PIECE

    康德,黑格爾的學說或他們的著作本身就不是通俗易懂的東西,就是文化水平很高讀他們的東西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但是目前中國研究康德,黑格爾的大家對這兩人的研究已有定論或已有成論!國外研究康德,黑格爾的學術活動並未停步,仍有新論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檢測鋰電池是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