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黃扯點歷史
-
2 # 長島男爵
後退意味著地盤縮小,兵源錢糧減少,還可能面臨追擊,不是那麼容易決定的,所以項以劉邦家屬為籌碼,簽訂了停戰的鴻溝協議,換得一個退兵的機會。
項籍自然不會傻白甜到認為戰爭結束,問題是停戰能維持幾天而已,而劉邦這邊被脅迫簽訂的協議,自然也不願意遵守,於是開始了你追我趕。
項籍留下了斷後部隊東撤,劉邦追擊在陽夏擊敗楚軍,西楚令尹(常靈投降),爾後又在夏陽再次擊敗楚軍,大將鍾離昧兵敗逃亡了。
劉邦在攻打固陵的同時,派出劉賈進攻淮南,堵截項籍往壽春逃亡的路線,之後壽春守將大司馬周欣投降,匯同英布在南邊圍堵項籍,加上在彭城的灌嬰,項籍只剩下往東南方向逃亡的路線了。
此前消極怠戰的韓信、彭越,看到項籍只剩下最後一口氣,這才出來露個臉,把項籍圍堵在垓下,經過激戰,項籍率領一萬餘人突圍,被灌嬰追擊到東城,旗下5箇中級將領斬殺項籍,至此楚漢之爭結束。
-
3 # 劉一千五
一,項羽聽聞龍且兵敗後,非常恐慌。項王聞龍且兵敗,則恐。使盱臺人武涉往說淮陰侯,淮陰侯弗聽。
要知道,自從項羽起兵以來,他沒有"恐"過。都是別人"恐"的時候更多。三年反秦,四年楚漢。他與劉邦均不是"怕事"的人。劉邦很少"恐懼",一旦事情惡化,劉邦轉身則跑;項羽從不恐懼,因為他掌控了主動,處於強勢。但是,聽說龍且死後,他就"恐"了,害怕又慌張了。他趕緊派楚漢第三號說客武涉去勸齊王韓信中立,最好搞成三足鼎立之勢。這樣,齊王可以做長做大,漢王奈何不了。楚國遵守盟約不同齊國叫板,這辦法讓韓信拒絕了。楚、齊聯盟失敗。
二,這是為什麼會"恐懼"呢?我們知道,當時劉邦與項羽在正面對峙,雙方的主力都被正面戰場拖住而僵持,沒法解局。劉邦用韓信張耳開闢北方戰場。從北折東之後,南下齊國,迂到項羽彭城九郡之後,南方又派劉賈會同鯨布從南折北迂迴項羽。而項羽的統治中心,還有彭越的游擊隊活動。
楚漢後期,項羽敗徵的出現就在於韓信已經掃平齊國曆下軍三十餘萬,田廣不支,請宗主國——楚國幫忙。項羽為打破劉邦韓信的迂迴,又有解困齊國之急。項羽派龍且引兵二十萬去打韓信。
連年的消耗,楚國日見衰弱,項羽的兵,越打越少。這次龍且帶走的二十萬,已經佔了楚軍主力的三分之一。這三分之一的軍隊,出去二十餘萬,回來一個不見。剩下的兵力,根本抵擋不住劉邦為主的幾十萬虎視鯨吞的諸侯軍。項羽的腹心地帶還有彭越在打游擊,斷糧道。項羽的處境十分危險。
三,項羽這時已經沒有多人馬了。自此之後,曹咎,司馬欣,董翳把留守的楚國財寶,軍隊完全丟失。項羽被迫割鴻溝撤退,他這時只有十萬人馬。在垓下被殺八萬餘,剩下的逃亡,項羽到烏江邊,剩下他一個人和一匹馬了。
項羽在龍且兵敗後,恐懼的是二十餘萬被殲後,再無軍兵同劉邦對峙,龍且一死,齊王齊相逃往海中,齊國成了漢王的同盟,項羽當然害怕齊國與劉邦東西夾擊,項羽肯定不願意被東西兩國夾著打。
所以,項羽恐懼,第一次感到了恐懼的滋味。他之所以不走,不是不想走,而是走不了。他已經騎虎難下,不到死時,劉邦,韓信等人不罷休。
-
4 # 80後阿旭
龍且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率軍20萬迎敵,這已是項羽的全部主力了。聽聞龍且戰死,大為傷感。原因有二:
1.真情流露
龍且自幼與項羽一起長大,情若兄弟。聽聞兄弟戰死,未免傷感!
2.進退兩難。
龍且極其驍勇,自隨項羽叔父項梁起義,後與田榮合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英布背楚之時,項羽使龍且點兵十萬往擊之。龍且與英布戰,大破之。項羽聞韓信已舉河北,破齊、趙,而且想要擊楚,派龍且率二十萬眾往擊之,此次全部主力已交付龍且,主力盡失,龍且戰死,一時間感覺心灰意冷,進退兩難。
關於項羽為何不東撤,民間傳說有二:
1.項羽知道此次自己在劫難逃,不願把禍水引向自己家鄉。如果東撤,敵方勢力勢必會追至家鄉,為免家鄉生靈塗炭,故犧牲一人保全家鄉。
2.項羽自幼生於貴族家庭,貴族出身心志極高,連秦始皇他都不放在眼裡,說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壯語。經過幾年的奮鬥拼殺,擊敗秦軍主力,分封諸侯,這已是天子的作為。當然《史記》也是把項羽作為帝王來記述的此乃後話,如今落魄於此,一時百感交集,頓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片刻待心神一定,單槍匹馬亦是一陣衝殺,竟死傷百人,漢軍亦無人敢靠近於他,最後望了一眼,此生最珍愛的女人虞姬,自刎而死。。
生當做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這也是流傳最廣的項羽不肯東撤的說法,不管有何種原因,我也寧願相信是這種說法,何必再去抹殺自己心中僅僅殘存的那點英雄氣概!
另:韓信也有評價過項羽。
韓信這樣評價項羽:“項王對待長輩謙恭,對待弱者仁慈,對待病者體恤,但這不過是婦人的美德。項王對待立功的健兒吝於賞賜,對待勇武的壯士不予提拔。因此,英雄豪傑終究要離他而去。”在我看來,項王確實不適合當皇帝,這是性格使然,但他也做到了此類性格中的最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憑藉自己的神勇,便打出了屬於自己的天下。
雖然短暫。
但,卻存在過。
-
5 # 大白白野
龍且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也是項羽最信任的人之一,曾大敗英布,由於輕視韓信,被韓信打敗身亡。龍且和周蘭救齊帶楚軍精兵二十萬,被打敗損失不小,漢強楚弱格局形成,而且龍且跟項羽是發小,感情深厚,龍且兵敗被殺,項羽聽聞心中十分悽惶也應該是心裡真實寫照吧。
項羽在龍且救齊失敗情況下可能有東撤打算,只是撤兵也是有難處的。項羽楚軍從滎陽,廣武直接東撤,會受到韓信彭越兵鋒威脅,而且燕王藏荼也派出騎兵南下支援劉邦。項羽把劉邦父親妻子送還,簽訂鴻溝協定表明不想再打下去了,項羽楚軍繞南路,走固陵迂迴線路回楚地,但劉邦在張良陳平勸說下,撕毀協定,在固陵追上項羽,但被項羽擊敗,劉邦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楚軍合圍了劉邦。劉邦開始運作,調動韓信彭越大軍南下,劉賈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對項羽發動攻擊。
項羽此時四面受敵,打算退回彭城,但彭城已經被灌嬰攻佔,想回舒城,和楚國大司馬周殷會合,但周殷也背叛他,投入漢軍陣營,項羽只能被迫向東南撤退,在垓下被漢軍層層包圍消滅。
項羽突圍出去也是向東南方向逃跑,到底是在東城被灌嬰騎兵團斬殺還是到烏江自刎存在爭議。項羽雖然屢敗劉邦,但土地越打越少,盟友越打越少,在固陵擊敗劉邦追兵,如及時撤兵,是有可能成功的。
有人認為龍且救齊失敗,項羽沒有馬上東撤是擔心劉邦會跟蹤追擊,項羽楚軍沒有糧草撤不下來,項羽對陣劉邦還沒有出現敗局,撤退意味土地減少等等,後來簽定鴻溝協議才正式撤兵。總之,項羽沒有東撤這個問題回答起來不好把握。
回覆列表
因為項羽開始是想在劉邦身上挽回損失,至少要把劉邦打疼了,這樣才能安全撤退,畢竟撤退其實是軍事中一門很高深的技術;而後期想撤退也退不了了,因為糧道被彭越斷絕了,餓著肚子退兵,基本上都會被人當落水狗痛打。
龍且是去救援齊國,被韓信殺掉了,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但這裡面被殺死和俘獲的楚軍也就佔了一半,剩下計程車兵都是潰散逃亡了,收攏一下,至少也能在補回來六七萬。而韓信攻略齊地,需要一個消化的時間,而部隊連續作戰之後也需要休整,因此,韓信暫時對項羽構不成威脅。但韓信用兵太厲害了,整個北中國幾乎就是他一人打下來的,定三秦,滅魏趙,逼降燕國,佔領齊地,因此用《史記·淮陰侯列傳》上的話說,“項王恐”。讓不可一世的項羽害怕了,整個秦末漢初,也只有“兵仙”韓信能做到這一點了,因此為了穩住韓信,項羽派使者去跟韓信說,要三分天下,讓韓信不要再幫劉邦了。實際上,韓信雖然一口回絕,擔心中的確猶豫過,而此時他也無力繼續南下攻擊項羽,“兵仙”只是後人的尊稱,韓信並不是真的能撒豆成兵的仙人,他也要服從客觀規律。
再說回項羽,援助齊國的龍且戰死,部隊損失大半,但好在韓信還不能南下,即使韓信不想三分天下,暫時後方也沒有危險。此時他和劉邦已經僵持了很久,項羽打韓信沒什麼信心,但是打劉邦基本上一打一個準,在齊國的損失只能從劉邦這補回來,而且如果一旦退兵,劉邦肯定會追在屁股後面,因此只能堅持下去。此時遊擊大師彭越一直在打劫軍糧,項羽又放下劉邦去打彭越,項羽這面剛走,留守的將領就被劉邦擊敗了,死的死,被圍困的被圍困,項羽只能再次回援,項羽一回來,漢軍馬上就逃跑躲進險要之地不露頭。每次讀這段都感覺,項羽就想是一個雄獅,被劉邦這群鬣狗盯上了,趁你不注意就咬一口,咬完就跑,活生生的把獅子遛到死。
項羽想打打不到,想退也退不了,因為沒軍糧了,於是只能同意劉邦的議和,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這也就是象棋上的楚河漢界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