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蒼穹孤鷹

    第一,夷陵之戰前到關羽丟荊州,這一段時間,是東吳和曹魏聯盟共同對付劉備的蜀漢集團。在劉備發動伐吳的時候還有不少人擔心曹魏藉機來襲擊劉備集團那。

    第二,曹操剛剛去世不久,曹丕剛剛稱帝。對曹丕來講自己的屁股還沒坐穩那,國內一大堆事情等著他來處理。無暇顧及外部的事情。

    以上兩點使得曹魏無心辦其他事情,曹丕正忙著處理自己的事情那。連自己的盟友都無暇顧及,更不用說和劉備聯盟去攻打東吳了。

    順便多說一句,劉備正是看的了這一點,不擔心兩面受敵,才敢放心的去進攻東吳的。

  • 2 # 亭外故柳

    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挺好,剛看到時,我也覺得曹丕應該在劉備伐吳時趁機出兵,一舉滅了東吳。可是曹丕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我們現在看待這個問題的前提是已經知道了結果,而曹丕作為當事人是不知道的。這就決定了曹丕是否攻打東吳。

    曹丕能作為曹操繼承人,頭腦肯定不糊塗。孫劉兩家火拼是曹魏喜而樂見的,在劉備舉全國之力伐吳時,前期壓著東吳打,局勢上劉備佔著優勢。所以在曹丕看來,孫劉兩家都有實力,如果和劉備聯合滅了孫權,劉備肯定是最大贏家,甚至會盡佔東吳之地,到時候就成了曹劉平分天下。曹丕的想法是讓孫劉兩家鏖戰,打得兩敗俱傷,之後再出兵,統一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不過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局面上佔據優勢的劉備會一夜之間被後起之秀陸遜擊敗,而且是敗得一塌糊塗,東吳基本沒有多大損失就粉碎了劉備的進攻。這是曹丕沒有想到的。如果曹丕知道最終是這個結果,我相信曹丕會在戰爭開始就聯合一方打敗另一方,而不是坐山觀虎鬥。

    可是選擇已經做了,曹丕也沒辦法,因此只能選擇攻打虛弱的蜀漢。不過那時候孫劉戰爭基本結束,曹魏伐蜀也無功而返。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要回答問題,我們要先看下當時大環境下的背景。

    夷陵之戰發生在公元221年七月,曹丕繼魏在公元220年正月,220年十一月正式稱帝。公元220年,關羽進攻襄陽,蜀漢集團與曹魏集團發生戰爭,起初關羽進展順利,關羽圍襄陽,擒于禁,殺龐德,搞得曹魏人心惶恐,由於孫權想圖謀荊州,曹魏私下與孫權議和,聯手對付蜀漢關羽,呂蒙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孫權與曹魏瓜分荊州,蜀漢勢力退出荊州。

    公元221年,由於孫權擔心劉備報復,私下假意向曹丕稱臣,同時劉備率軍進攻東吳領地,連下數城,與陸遜對峙於夷陵,當時的曹丕聽說劉備進攻孫權,在夷陵建樹珊連營七百里,曹丕認為劉備犯了兵家大忌,必定會大敗。

    曹丕己經認為劉備會失敗,又怎麼會聯合劉備消滅東吳呢。

    況且東吳的孫權假意向曹丕稱臣,先不管真假,曹丕還是有些自信過頭,居然會相信孫權,也就暫時不會和劉備聯手消滅東吳。

    這是兩個最重要的原因。

  • 4 # 歷史戰爭

    曹丕和劉備是無法聯手的,魏國和蜀國是勢不兩立不共戴天的敵國。我們知道曹丕是逼迫漢獻帝主動退位坐上的皇帝寶座,而劉備則是得知漢獻帝“被害”才稱的帝。劉備稱帝之後仍然以漢為國號,這就意味著劉備是不承認魏國政權的。

    並且劉備一向以恢復漢室為己任,曹丕篡漢對於劉備來說在政治立場上是不容妥協的。所謂“漢賊不兩立”也正是表明劉備與曹魏勢不兩立不共戴天的態度。因此曹丕是沒法取得和劉備同盟的,所以在夷陵大戰中曹丕並沒有派人聯絡劉備。

    還有一個方面是當時東吳已經向魏國表示了臣服,名義上來說曹丕已經和孫權結盟了。如果曹丕貿然派人去聯絡劉備,那麼必然會激起孫權的不滿。劉備和曹丕聯手的力量是孫權無法抵禦的,這就很可能造成孫權再次倒向了劉備派人去和劉備談判。甚至為了拆散劉備和曹丕的聯盟孫權可以將荊州之地還給劉備,從這樣的結果來看曹丕聯絡劉備只會逼的孫權向劉備靠攏從而造成對他不利的局面。

  • 5 # 我是趙帥鍋

    在夷陵之戰時,魏國的謀士劉燁就提出過要聯合劉備攻打孫權的建議,但最終被曹丕給拒絕。表面上看,如果曹丕在劉備東征孫權的時候,派出大軍從淮南方向進攻孫權,孫權肯定招架不住。到時候,就算劉備可以趁機奪回荊州,但整個江東地區肯定會落去曹丕手中,後面曹丕再以壓倒性的優勢單挑劉備,獲勝的機率顯然是非常大的。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聯合劉備攻打孫權,的確算得上是曹丕統一天下的好機會。但問題是,世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如果曹丕趁機在淮南大舉進攻,孫權自然面臨亡國危險,但真把孫權打翻,劉備顯然也討不到多大好處,在這種背景下,孫權和劉備會不會進行和談。

    換句話說,曹丕如果出兵,孫權肯定會找劉備和談,並承諾把奪取的荊州全部歸還給劉備,甚至而言,再多割一兩塊地盤給劉備,劉備為了自己的利益,會不接受和談嗎?因為,他此次東征的最大目的,不過就是想逼孫權將奪取的荊州歸還。現在孫權既然選擇主動歸還,劉備自然選擇和談。否則,他倆沒完沒了的鬥下去,只會讓曹丕漁翁得利。

    再者,即便劉備和曹丕把孫權給打崩盤,勝利的果實就一定會被曹丕摘走嗎?或許理論上是的,但問題是,當年赤壁之戰從理論上也是可以獲勝的,但結果呢?事實上,當時的魏國對於控制南方有著許多先天不足,尤其是他的水軍,以及對南方地區的滲透,遠遠趕不上劉備。所以如果曹丕真敢這樣做,搞不好就是給劉備做道菜,讓南北朝提前實現擺了。

    也正因為此,在看到劉備和孫權開戰後,曹丕剛開始是相當高興,因為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大好時機嗎?但問題是,等到大家坐在一起沙盤模擬和各種推演,自然會發現,不管他們怎麼做,好像都討不了什麼好處。所以,曹丕只能選擇觀望。

  • 6 # 憶尋塵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下夷陵大戰是怎麼回事。

    夷陵大戰的起因

    當初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取得了重大的戰國,威震中原,曹操都數次想要遷都來避其鋒芒。但是關羽居功自傲,將諸葛亮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囑咐拋在腦後,與孫權有言語交惡。

    孫權見劉備集團崛起,想要“拿回”荊州之地,前去商討卻被一口回絕,加上關羽的高傲,正逢曹操集團打算聯合對抗關羽,奪取荊州,於是呂蒙偷襲渡江,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處死。

    孫權撕毀孫劉聯盟,劉備失去荊州,再加上覆仇之名,發動了伐吳戰役,以及夷陵之戰。

    魏蜀不可能聯盟

    那時曹操已逝,曹丕接下了曹操的擔子,並且讓漢獻帝禪讓皇位 。東漢就此結束,那麼對蜀來說這是什麼?竊國。蜀國也是漢,只是歷史稱蜀,漢朝遺命與竊漢國祚者,怎麼聯盟?他們只能是對立的。

    更何況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遠要比滅其一國共分天下來的有意義的多,再加上三國內的最強國,魏國何必要搭把手幫助蜀國。更何況魏國多有謀士商量“此戰吳敗則攻吳,蜀敗則攻蜀”,觀望的心思遠大於出兵,不可能聯盟。

    夷陵之戰無法給魏國帶來太大的利益

    實際上夷陵之戰的地點對於魏國來說並不適合出兵,並且蜀國對於魏國可能出兵做了準備(諸葛亮留守益州,魏延坐鎮漢中),而吳國則在以舉國之力抗爭,又是本土作戰,魏國想插手也沒有利益可得。

    相反,吳國當時無比期盼魏國出兵來分擔壓力。畢竟在荊州之事發生後,吳國可以說是和魏國站隊的,這遠比不可能出現的魏蜀聯盟靠譜許多。魏國自然不願出兵來幫助吳國,蜀國又是敵對,毫無利益可言,自然不會出兵戰場。

    當然誰也沒想到東吳自周瑜之後出了陸遜,力挽狂瀾,大敗蜀國,從此基本奠定了三國的版圖。

  • 7 # 九州歷史

    夷陵之戰,吳蜀死磕,曹丕卻無所作為;夷陵戰後,曹丕一心伐吳,在他做皇帝的六年時間裡,他一共伐吳四次,都無功而返。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在夷陵之戰中,曹丕被孫權耍了。

    關羽敗走麥城,被江東俘殺,曹丕召叢集臣討論,大家都覺得蜀漢實力弱小,如今蒙受荊州大敗,必定不敢出兵。但是劉曄說:“劉備一定會出兵。正因為蜀漢是小國,更需要透過對外戰爭使自己強大,才能轉移國內矛盾,穩定局勢。另外,劉備與關羽情同兄弟,一定會報仇。”當時曹丕的軍事參謀,一是司馬懿,二是劉曄。如果吳蜀發生戰爭,劉曄主張趁機攻擊江東。

    就在這時,孫權向曹丕稱臣,魏國文武紛紛祝賀,劉曄說:“孫權稱臣,定是國內生變。他一是擔心西蜀的進攻,二是擔心國內混亂,三是擔心我們討伐。如今雖然三分天下,但吳蜀只有一個州的地盤,他們本該相互支援,這是天要滅他們呀!”在具體策略上,劉曄主張在劉備從西部進攻時,我們攻擊其江南富庶區域,江東不出半個月就亡國。劉備得到的是東吳西部邊境,魏國得到核心地帶。東吳滅亡,西蜀也不會長久。

    好大喜功的曹丕,很有仁義風範:“孫權稱臣,我卻討伐,以後誰還歸順呢?我們先接受東吳投降,然後討伐劉備。”

    孫權答應派質子到魏國,但遲遲不行動,此事一直拖到夷陵大戰之後。後來曹丕派辛毗、桓階親自到江東,令孫權獻上人質,遭孫權正面拒絕。曹丕這時才知道自己被耍了,立即起兵討伐東吳。此後幾年,曹丕一直伐吳,諸葛亮從容治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覺得一對情侶的感情保質期最長能到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