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尊仲景

    唐宗肅是個極其聰明睿智的皇帝,唐玄宗晚年昏聵,楊國忠之類把持朝政,作為候補太子若不知道隱忍,是當不長久的。後來安史之亂,在馬嵬坡這裡直接趕李隆基下臺,並認命郭子儀李光弼兩位歷史名將,併成功鎮壓。可見其有識人之明,一個皇帝會不會用人是關鍵。

  • 2 # 於左

    唐肅宗李亨原名李璵,又名李紹,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三兒子。

    李亨是庶子,當初母親楊氏懷孕時,父親李隆基還是一位普通的藩王,在太平公主的要求下,李隆基親自熬製墮胎藥,準備打掉這個胎兒,但無法下手,所以李亨的出生是十分幸運的。

    李亨的性格比較仁愛孝順,聰敏好學,被封為忠王,做過朔方節度使,河北道行軍元帥。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個狠心的父親,他一共有二十多個兒子成人,其中四個死在他手中,分別是排行第二的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棣王李琰。

    開元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李瑛被賜死後,唐玄宗最喜歡的壽王李瑁成為皇太子的熱門人選。李瑁是武惠妃的兒子,排行十八,得到宰相李林甫等人的支援。但唐玄宗最後選定三兒子李亨。

    二哥李瑛和太子妃薛氏的下場,讓李亨知道皇太子的位子有多麼兇險。他和太子妃韋妃小心翼翼,言行謹慎,結果還是受到李林甫的陷害。

    李林甫指責韋妃的弟弟韋堅密謀擁立皇太子。李亨嚇壞了,向父皇請求與韋妃斷絕關係。唐玄宗同意他們離婚,韋氏削髮為尼,韋堅被殺。

    李亨身邊另一位杜良娣也被李林甫陷害,被趕出東宮。

    除了李林甫,楊國忠私下裡也做了不少手腳,都被皇太子小心躲過。

    李亨在皇太子的位置上坐了多年,身處險境,不得不小心提防,縮手縮腳,給外人的印象就是比較木訥,比較無能。

    不過,安祿山反叛之後,唐玄宗的威望大受損害,馬嵬坡兵變,楊國忠和楊貴妃被殺,背後可以窺見皇太子的影響。

    在馬嵬這裡,李亨在兒子和親信的支援下,終於大膽與父皇分手,奔向西北,最終登上大位,挽救了搖搖欲墜的大唐江山。這些,都不是一個窩囊廢能做的。

  • 3 # 清水空流

    唐肅宗。李亨。大唐第七位皇帝。也是在大唐由勝轉衰第一位皇帝。李亨是唐玄宗宗第三子。在公元737年27歲的李亨被立為太子。也是唐玄宗第二個太子。公元756年在靈武登基,也是第一個在長安以外登基的皇帝。在位7年,公元762年因宦官政變,驚懼而死,時年51歲。

    可以說,肅宗皇帝還是可以的,作為一個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太子,能夠在危機中脫穎而出,在危難之際及時登基。重用郭子儀,李光弼。在位僅僅七年但基本上平定安史之亂。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但重用宦官起始於唐肅宗。由此拉開的唐朝宦官時代,也是封建時代宦官最猖獗時期,始作俑者就是唐肅宗。

    當太子時期的李亨絕非窩囊。而是必須低調和隱忍。唐玄宗做為一個強勢皇帝,依靠政變上臺,文治武功。開創開元盛世,作為一個權力慾很重的皇帝,他是絕對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勢和有為的太子。第一任太子李英以及太子一黨的兩兒子說殺就殺可見唐玄宗的無情和狠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37歲的李亨被立為太子。在中情景這下前車之鑑、李亨也不得不低調行事。再加上李林甫主政,因太子非自己所立,一直構陷和監視李亨所做所為,也迫使李亨在朝堂之上幾乎沒有自己的人,完全孤立無援。歷朝歷代太子都是難當,尤其面對唐玄宗這樣的強勢的皇帝也很難有所作為。如果積極參與朝政。會讓唐玄宗認為太子攬權干政。和大臣交往會有勾結朝臣圖謀不軌。當如果不聞不問。又有能力 不夠,難成大器沒有作為的看法,這個度很難捏。這是個死結。很難做到滿意。

    而李亨在這一點上所做的就是隱忍,不干預朝政。對於李林甫的構陷則是躲避退讓。如此作為讓唐玄宗覺得這個兒子魄力不足,難成大器。但一方面也覺得這個兒子有孝心。有規矩。所以儘管李林甫多次打壓李亨,但始終打而不倒,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唐玄宗需要李林甫監視太子,另一方面也怕太子結黨。但始終沒有更換太子的意思。可以說,唐玄宗對李亨還是滿意的,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李亨做太子的行為是正確的。

    在唐代所有的皇帝裡,唐肅宗李亨總體還是不錯的,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李亨也許會更有作為,但面對大唐無可挽回的衰弱,李亨雖然力挽狂瀾,也無法挽回大唐的頹勢了。而重用宦官也拉開的大唐滅亡的種子,這是唐肅宗最大的失誤。

  • 4 # 集賢院居士

    《大唐榮耀》中唐肅宗,僅在位六年,和玄宗一樣殺子,最後被嚇死

    電視劇《大唐榮耀》中廣平王的父親李亨,在劇中開始部分是玄宗的太子,也是本劇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至少在截至到十三集來看,人物性格基本和歷史相符。下面就詳細說說這位後來的肅宗皇帝。

    李亨的一生可以用悲催來形容,首先因為他有一位太強勢的父皇。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李亨出生在京都長安東宮之別殿,初名李嗣升。當時他的父親李隆基剛剛被立為太子,和太平公主的關係正是緊張的時候,李隆基擔心太平公主會借題發揮,藉口太子耽於女色難當大任而行廢立。正由於這種原因,李隆基內心焦慮,便讓屬下秘密弄來一些墮胎藥,打算將李亨扼殺於母腹之中,但思來想去,最終沒有施行。從一出生李隆基和這個兒子的關係就比較微妙,取名李嗣升可見一斑。

    李嗣升的生母楊氏當時不是太子妃,而且李嗣升也不是長子,所以他就和其他皇子們平靜的一起長大到二十多歲,其間先後改名李浚、李璵。

    平靜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被一場驚天鉅變打破,這一年當時的太子李瑛還有其他兩位皇子李瑤和李琚,因為被當時受寵的武惠妃和姦相李林甫合謀陷害,竟然在同一天被玄宗廢殺!這就是電視劇中提到過的玄宗“一日殺三子”。

    這件事對於年輕的李璵震撼極大,造成一輩子的心理陰影。可是當時他萬萬沒想到,數十年後同樣的悲劇又發生在他和他的兒子身上。本來武惠妃所生的壽王李瑁當時最有希望立為新太子,這位李瑁就是著名的楊貴妃的前夫,但是因為玄宗後來得知了武惠妃陷害三皇子的真相,所以玄宗斟酌再三意外的立李璵為太子,後來改名李紹,天寶三載(744年),又更名李亨

    雖然當上儲君,李亨的生存環境卻十分嚴峻。玄宗李隆基政變起家,權力控制慾極其強烈,對太子東宮實力的羽翼是否豐滿時刻在意 。另外一方面,權臣李林甫和後來的楊國忠都因為爭權隨時會在玄宗的默許下威脅東宮。李亨的好友皇甫惟明,王忠嗣,妻舅韋堅等先後被李林甫設計害死。連自己的太子妃韋氏和杜良娣,都被李亨被迫忍痛休掉離婚。自此以後,李亨更是處處謹慎小心,就像林黛玉在榮國府一樣,“不可多說一句話,不能多行一步路”。

    安史之亂對於李亨來說其實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政治良機,玄宗出逃的隊伍有三千餘人,殿後的太子李亨的後隊人馬就有2000人,其中包括禁軍中的精銳部隊——飛龍禁軍。而他的兒子廣平王李俶(後來的代宗李豫)和建寧王李倓在出逃的隊伍中“典親兵扈從”。太子集團幕後策劃了馬嵬坡兵變,除掉了死對頭楊國忠一黨,並逼迫玄宗同意自己北上靈武抵抗叛軍,這位四十多歲的老太子終於擺脫了父皇的控制,並很快在靈武繼位,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兩個兒子廣平王李俶和建寧王李倓都十分英勇善戰,加上郭子儀,李光弼等將帥用命,士氣大振的唐軍很快收復長安洛陽兩京。757年安慶緒殺死安祿山,肅宗沒有聽從謀士李泌的建議趁亂直搗叛軍老巢,錯失殲敵良機。

    前面說肅宗是位悲催的皇帝,因為這時張皇后和宦官集團的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等,在肅宗的縱容下,分別干涉朝政,最後肅宗也無力控制他們了。

    建寧王李倓為人正直,多次向肅宗揭露李輔國、張良娣二人罪惡,李輔國、張良娣誣陷李倓欲謀害其兄廣平王李豫,肅宗聽信讒言,賜李倓死 。肅宗年輕時候父親殺死三位兄弟的往事,竟然又在他自己的兒子的身上重演!

    更悲催的還在後面。回到長安後,唐肅宗因為受制於張皇后,而不能去探望唐玄宗,揹負不孝的罵名。上元二年(761年)末,肅宗患重病,不理朝政,即命太子監國。寶應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去世,肅宗病危。

    張皇后與李輔國有矛盾,張皇后想廢掉唐肅宗所立的太子李豫。改立自己的兒子越王李係為太子,還想殺掉李輔國、程元振。李輔國得知訊息後,出兵把太子保護起來,然後率兵逮捕了張皇后及其黨羽,將張皇后囚禁在別殿。就在這個鉅變的夜晚,唐肅宗因為驚嚇而死,時年五十二歲。李豫登基為帝,這就是唐代宗。

    這就是唐肅宗悲催的一生,前面受制於老爸,後期受制於媳婦和奴才,本來可以平定安史之亂成就中興大業卻功虧一簣,對於晚年玄宗的不孝和糊塗透頂的殺子是他永遠不能抹去的汙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的智慧手機很多都不支援雙網雙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