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眾說百科

    據說現在的錫伯族是鮮卑族的後裔,這個我也沒有查證是否屬實,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北朝的鮮卑在隋唐時期融入漢族,隋室唐室皇族都有鮮卑血統。

  • 2 # 金洲91437526

    被同化了,隋唐王朝就是鮮卑貴族的後裔,都被漢化了。就像現在的滿族人,不究根本也無法分辨一樣。蒙古人只是保持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沒有被同化。

  • 3 # 行雲流水1437995

    鮮卑可以說是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一個少數民族了,因為其深度參與中原政治,因此事實上它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恐怕還要超過匈奴和蒙古等名氣更大的少數民族。

    鮮卑也是漢化最徹底的少數民族之一。在南北朝的北魏時代,多數鮮卑人移居中原,並改漢姓,因此這部分鮮卑人在唐朝時基本完全漢化,融入漢族之中。但當時慕容鮮卑中有一支遷到中國西北地區,後來建立了吐谷渾政權。這支鮮卑漢化程度很低,後來吐谷渾滅國之後,其族人中有一小部分可能成為了今天青海地區土族的祖先。

    今天東北和新疆的錫伯族也被認為是一部分沒有遷入中原的鮮卑族後裔,而錫伯族的族名和鮮卑都有可能是同一個詞。而且不僅如此,現在的西伯利亞,有些歷史學家也認為得名於鮮卑的族名,也就是說西伯利亞其實可能可以翻譯成鮮卑利亞。所以鮮卑在現在基本上是漢族的一部分,另外土族和錫伯族應該也可以算鮮卑族的後裔。

  • 4 # 小奔說史

    根據近年來突飛猛進的分子人類學顯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鮮卑族,進入中原的,後代早已悄悄融入了漢族,留在塞北的,則融入了蒙古、哈薩克、達斡爾、錫伯族、滿族等。

    一、考古發現的北魏皇族墓地

    鮮卑人和他們所建立的北魏距離今天已經1600多年,早在隋唐之後,曾經的鮮卑人已經慢慢消失在歷史長河當中。

    真正的鮮卑人來自哪裡,他們變成了今天的哪個族群,要想知道確切答案,最好的辦法,就是坐上時光飛船回到過去嗎?

    不用!

    2010年的一次考古發現,給我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一年1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一個北魏墓葬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儘管在歷史上曾經多次遭到盜擾,但墓主夫婦的屍骨依舊儲存完好,“骨架位於棺內,皆為仰身直肢,頭南足北”。

    根據墓誌,我們知道,墓主人名叫元威,卒於公元591年,即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七日。

    在這篇《大隋使持節儀同三司潞縣公元使君之墓誌》中,不僅記述了元威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創立鮮卑代國的拓跋什翼健後裔。

    還詳細記錄了他的三代祖先:“曾祖突六拔,羽真、殿中尚書、散騎常侍、臨臚公,諡曰恭王。祖安周,平北將軍、上洛太守、京兆尹。考普賢,鎮西大將軍、恆州刺史。

    SO,只要檢測元威的遺骨,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知道北魏皇族的染色體型別。

    元威遺骨的檢測結果,顯示為C3b1a1a1-F1756。

    二、考古發現的其他鮮卑墓地

    根據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列舉出三個分屬不同時期的東胡——鮮卑——室韋(蒙古)墓葬考古發現。

    1、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雙井店鄉敖包吐村井溝子自然村北約 400m 處的東胡墓葬,時間大約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2、烏蘭察布盟化德縣東部的陳武溝鮮卑墓葬,時間大約為東漢。

    3、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境內的崗嘎室韋墓地,時間大約為唐五代時期。

    根據樣本檢測結果顯示,以上三處遺骨均屬於C3b-F1756這個型別。

    此外,根據蒙古國發現的柔然貴族墓地,在遺骨樣本中,同樣檢測出了C3b1a1b1-F1756父系型別。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有把握的說,歷史上所記載的東胡——鮮卑——室韋——蒙古相當準確。

    而且在史書中,記載柔然為“東胡之苗裔”,以及柔然首領自稱“先世源由,出於大魏”,也都非常準確。

    三、鑰匙——人類遺傳學的變與不變

    現在我們都知道Y染色體嚴格遵循“父子相傳”的規律,不過在以前,都是以比較容易檢測的母系相傳線粒體DNA為依據。

    近些年來,分子人類學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使得人類學家可以從古代遺骨中提取DNA分析Y染色體,而這正是我們開啟族群變遷的一把金鑰匙。

    前面提到,元威遺骨的檢測結果,顯示為C3b1a1a1-F1756。

    同時,根據現代人類遺傳學的抽樣檢測顯示,C3b1a1a1-F1756目前高頻出現於中亞、及北方的一些民族當中。

    如在哈薩克的哈薩克人中佔11.11%,在俄羅斯聯邦中的阿爾泰共和國中阿勒泰人中佔12.5%,在海拉爾蒙古人中佔9.26%,在喀爾喀蒙古人中有5%,在鐵列烏特人中佔9.09%。

    在國內,C3b1a1b1-F1756主要分佈在蒙古族、哈薩克族、達斡爾族、錫伯族、滿族等人群中,

    在漢族當中不僅有大約千分之六的人屬於這個型別,而且明顯呈現出“北高南低”的特徵,即北方人當中多,南方人中少的特點。

    千分之六並不是一個小數字,大約為400萬漢族男性。

    根據以上的論述,我們現在可以知道,進入中原的鮮卑人並沒有滅絕,而是悄悄地融入了漢族內部。

    所以,今天,大約400萬漢族男性的祖先正是歷史上的鮮卑人。

  • 5 # 今天的過去式

    鮮卑的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東胡,或者叫做通古斯部落。漢朝時匈奴以東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頓單于擊敗之後,退居烏恆山和鮮卑山,形成了烏恆和鮮卑兩個民族。鮮卑族主要活動與內蒙古北部赤峰市的阿魯科爾沁旗哈古勒河附近以及遼寧西北部。

    2世紀鮮卑佔領匈奴國領地,稱霸塞北。西晉滅亡後,鮮卑在北方建立了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和北魏等過,漠北則有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而後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和西魏被北齊和北周吞併了,最後北周統一了華北。柔然在552年被突厥汗國所滅。還有一支鮮卑別支在青海建立吐谷渾汗國,663年被吐蕃所滅。

    至此鮮卑或者鮮卑別支建立的國家就都被滅國了。

    鮮卑這個詞語據稱來自於鮮卑山,而鮮卑山被認為應該是興安嶺。

    西漢時期,漢人就知道鮮卑人的存在。東漢初年鮮卑和烏恆都屬於匈奴,東漢末年烏恆被曹操所滅,鮮卑就此崛起。

    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分為三大支部:

    1.東鮮卑。又分為段部、慕容部、宇文部。段部短暫存在就融合進了其他中原部落。慕容部建立了燕國(包括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宇文部建立了北周。

    2.北鮮卑。包括拓跋氏和柔然。拓跋氏建立了代國和北魏。柔然被突厥打敗後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成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成為室韋的祖先,而室韋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

    3.西鮮卑。是慕容吐谷渾從東北遷移到了青海,稱為吐谷渾,全盛時期佔據青海、甘肅、新疆南部、四川西部。

    鮮卑人所用的鮮卑語早就失傳了,北魏時孝武帝對鮮卑族進行了漢化,也就是歷史記載的孝武漢化,穿漢服、改漢姓、用漢語、通漢婚,隋朝末期,這個獨立於漢族以外的鮮卑族的歷史就結束了。

    綜上所述,鮮卑族確實很古老,是契丹人和蒙古人的祖先,據考證錫伯族是鮮卑人的後裔,現今大多居住在新疆伊犁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而廣東鶴山縣宵鄉仍有三千多源氏族人,他們是鮮卑禿髮氏(禿髮氏和拓跋氏同源,禿髮氏建立了南涼,後投奔北魏,賜姓“源”)的後人。

  • 6 # 老照片

    關於鮮卑族,學者黃學寅曾說:“鮮卑族從大興安嶺中走來,最終融合於中華民族之。就保全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角度看,鮮卑族消亡了,但他們像落葉一樣分解了自己,歸位泥土,化為養分,溶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

    而鮮卑族最終的溶入與消亡,關鍵原因在於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其中許多舉措在於將鮮卑族漢化,擺脫原有的草原遊牧色彩。如果說政治、經濟方面的改革還是促進政權建設,鞏固鮮卑人的統治;那麼文化方面的漢化舉措則是大大推動了鮮卑族的“消亡”。這些漢化舉措主要有說漢話,改漢姓,穿漢服,通婚姻。

    文化是一個族群的底色,如果連文化都轉變了,那麼這個族群的特色也就消亡了。所以說,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極大促進了鮮卑族褪去自己的特色,逐漸消失,溶入漢族。隋唐時期的諸多大族都帶有鮮卑血統,但是經過唐宋時期的民族融合,鮮卑就真正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了。

  • 7 # 大漠文哥

    鮮卑本匈奴須卜部落,是白種斯基泰武士,在東漢時代由於北匈奴衰敗,鮮卑首領檀石槐在彈汗山稱汗北擊匈奴,建立鮮卑聯盟,後分裂為慕容、拓拔、土谷渾等。這些遊牧貴族的人數很少,依靠其領先東亞的鐵甲複合弓技術建立其霸權,而其統治的下層包括羌人、室韋人、扶余人、高句麗人等 。後這些部族先後掌握鐵甲騎兵技術並依次建立霸權,直到北宋時代依然活躍,後蒙元明清後,白種鮮卑被黃種人徹底取代淡出歷史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也年老了,不能隨時回來看望,我到底怎麼辦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