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峰149764346
-
2 # 禪悟淨慧
馬革裹屍。老當益壯。是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聽見的壯語臺詞。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軍人的勇氣與不怕犧牲的精神,令我們心中無比敬仰,古來馳騁疆場的大將軍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腦海裡閃現。有激勵,有鞭策,更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
馬革裹屍。
是一個軍事典故,出自范曄的【後漢。馬援傳】,當今匈奴,烏恆上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疆,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大意是,東漢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經常進犯邊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邊境老百姓苦不堪言,馬援直接請旨出擊。大破進犯敵軍,劉秀也因此封他為伏波將軍。
沒過多久,匈奴和烏恆又來侵擾中原。馬援向朝廷請戰,提出當個先鋒,作為一個有志男兒。應戰死邊疆荒野的戰場上,不用棺材斂屍,只用馬的皮裹著就可以了。
老當益壯。
出自漢代范曄的【後漢。馬援傳】,曰;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後來洞庭湖一帶發生了五溪蠻人作亂,光武帝派兵征討,因山澤瘴氣燻人,全軍覆沒。馬援知道了,向光武帝上稟,自請帶兵出征。光武帝看看他,想了一會說,你年紀太大了吧。馬援道,我年雖六十二歲,尚能披甲上馬。不能算老,馬援穿好甲冑一躍登鞍,威風凜凜,十分自豪。率領浩浩蕩蕩的漢軍馳騁疆場去了。光武帝稱讚道;這個老人家,真是老當益壯啊!
最終馬援病逝于軍中,為祖國奉獻自己的最後的精力,身為馬革裹屍的主人,馬援老當益壯。不畏生死的精神,至今仍受到後人敬仰。
-
3 # 八聖山人
馬援,字文淵,陝西扶風人,傳說為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之後,因趙奢屢屢OK強秦大軍,被封馬服君,所以後世都改姓馬。馬援年少而胸有大志,小時候不肯向學,不願意作章句雕蟲,便嚷嚷著要到邊境耕牧戍邊,很早就流露出經國救世的遠大理想,絕非為自己一生謀稻謀粱之人。
王莽新朝末年,天下亂成一鍋粥,各地豪傑紛紛招兵買馬,網羅人才,馬援作為當時已經是軍政兩界的知名人物了↗,最後因能力超群有幸被劉秀收編招至麾下,屢立戰功,而他”鑄銅交趾”與霍去病竇車騎”勒石焉然”是很多軍人的夢寐功勳,是大漢族民眾心中的軍神。交趾也成了東漢時疆土的最南端。他池是歷史上第一個作戰的時候用米作沙盤演練而指揮作戰的將軍。
”馬革裹屍”這個典故就是馬原征戰回來後對他的一個朋友孟冀說的:我享受朝廷的厚恩,現在匈奴、烏桓還在騷擾,想請並請命帶兵出征!人們以為馬援已經功成名就,沒必要再折騰了,已經可以享受上等的榮華富貴了,馬援卻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死兒女手中耶!這便是”馬革裹屍”這個成語的來歷。
”老當益壯”的典故主人公也是馬援。他在62歲的時候還想請命征戰,光武帝劉秀考慮他已經是老人了,不想讓他出徵,馬援就當面向劉秀請戰,還在劉秀面前披堅執銳,策馬飛奔,秀了一場廉頗不服老的壯美矯健”的馬上精神秀”!劉秀當時驚訝的讚歎,钁鑠哉是翁也!驚為天將下凡,因此同意讓馬援帶兵出征。《後漢書.馬援傳》這樣評價: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實在令後人敬佩景仰!
有志不在年少年高,馬援用他的一生為我們作出了最棒的註解!
-
4 # 明離子
“馬革裹屍”和“老當益壯”都來自於中國東漢時期的名將伏波將軍馬援。
馬革裹屍東漢初年由於中原多年戰火剛剛平息不久,匈奴、烏桓等北方遊牧民族趁機經常進犯中原,邊境百姓苦不堪言,以打獵為生的遊牧民族是天生的戰士,對以農耕為主的漢朝百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這時候馬援請求光武帝劉秀派他帶兵出擊,一舉剿滅了來犯之敵,光武帝封其為伏波將軍,雖然後來有不少人被封為伏波將軍,但人們只記住了一個人,那就是馬援馬伏波。
不多久,屢教不改的遊牧民族再次侵犯,馬援再次請旨出擊,就在這次出擊前說出了這段名垂史冊的話:
當今匈奴,烏恆上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疆,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老當益壯馬援六十二歲時,洞庭湖有五溪蠻人作亂,光武帝劉秀大怒,派兵討伐,蠻人卻藉助地形之利將漢軍幾乎全殲。
馬援再次上奏,請求帶兵討伐蠻人,光武帝看老將軍兩鬢斑白,就說,將軍年紀有些大了。
哪知道馬援回到,我雖六十有二,但可披甲上馬,然後真的穿戴整齊,甲冑齊全,當著劉秀的面一躍上馬,劉秀看到了馬援此時的模樣,只好答應了。
馬援在此戰役的途中病逝,為保衛國家耗盡了最後一滴心血,兌現了他“馬革裹屍”的承諾。
-
5 # 歷史是杯酒
“馬革裹屍”、“老當益壯”兩個成語都均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所以這倆成語都和東漢名將馬援有關。
馬援(前14——49),字文淵,扶風茂陵人。其先祖趙奢為趙將,號馬服君,子孫遂以馬為姓。其父馬仲,官至玄武司馬。馬援兄弟四人,三個兄長也都很有才能,王莽時併為二千石,家世顯赫。
馬援“少有大志,諸兄奇之”。十二歲父母雙亡,隨長兄馬況到河南,後欲辭別長兄到邊郡從事田牧事業。但又遭遇長兄病故,馬援守喪,不離墓地。後來做上了郡督郵,送囚犯去司命府的時候,卻放跑了囚犯,於是自己亡命於北地郡。後遇上皇帝大赦天下,就留在當地放牧,歸附者甚多。轉游隴漢間,他常對賓客們說:“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大丈夫的志氣,應當在窮困時更加堅定,年老時更加壯烈。”因為比較會經營,使得他擁有牲畜數千頭,穀物數萬斛。但是他卻不做守財奴,曾這樣說“凡殖貨財產,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
王莽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隗囂麾下,甚得其器重。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隴羌,南征交趾。當他平定交趾回朝後,光武帝賞賜他兵車一乘,朝見時位列九卿,一時風光無限。友人孟冀前來祝賀。馬援卻說:“功薄賞厚,何能長久乎?”,於是他就向皇帝請求出擊侵擾北邊的匈奴、烏桓,並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光武帝同意了他的請求。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馬援率領三千騎兵出高柳,先後巡行雁門、代郡、上谷等地。烏桓哨兵發現漢軍到來,部眾紛紛散去,馬援無獲而還。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馬援在討伐五溪蠻時身染重病,不幸逝世。但奇怪的是,這樣一位鞠躬盡瘁的臣子,死後卻被誣陷,只能草草地掩埋在京城郊外的荒地裡,甚至連他的部下都不敢參加這本就淒涼的葬禮。這是為什麼呢?這裡又有一段“薏苡明珠”的故事。原來馬援在交趾的時候常常吃一種薏苡的果仁,用以“輕身省欲,以勝瘴氣”。於是在回京時,便拉了一車薏苡的種子。長安權貴以為他帶回來的是珍寶,都非常嫉妒,只是當時沒有發作。當他死後,這些人便紛紛落井下石,說馬援從交趾帶回一車珍寶。光武帝聽後劉秀震怒,雖然此時馬援已病逝疆場,但也要收回新息侯印綬,這樣一來,也沒人敢來參加馬援的葬禮,草草掩埋了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冤案“明珠之謗”。後來馬援家屬才知蒙冤,經過多次申訴,才得到皇帝諒解,以喪歸葬。
漢明帝時,圖畫東漢初年的名臣列將於雲臺,因外戚之故,唯獨沒有馬援。到了建初三年(公元78年),漢章帝才追策,諡馬援為忠成侯。
回覆列表
伏波將軍是古代對將軍個能力的一種封號,這種封號最早起源於漢武帝時期,因為跟匈奴的戰事頻繁,鼓勵武將奮勇殺敵,保家衛國,漢武帝廣設名目繁多的將軍,如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伏波將軍等。
第一任伏波將軍是漢武帝劉徹時期的路博德。
第二任就是題目提到的“馬革裹屍、老當益壯”典故的主人公,也是最著名的伏波將軍是東漢光武帝時期的馬援。
最後一位伏被將軍是南朝陳代的王飛禽。
成語“馬革裹屍”: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東漢時期的馬援,是東漢的重要開國功臣,為東漢王朝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被他的老闆劉秀封“伏波將軍”的稱號。
時光易逝,英雄暮年,在伏波將軍馬援62歲之年,北方的匈奴又來犯界,皇帝召集滿朝文武問退敵良策,滿朝文武百官大眼瞪小眼,一個個都象霜打過的焉茄子,達拉著腦袋沒屁放。
這時候,馬援站出來請英出戰,可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看看滿臉銀鬚銀髮的馬援,實在不忍心再讓這位年事以高的老將賓士在戰場上。
但是,馬援一直堅持要去,接著說,老臣雖然年邁,但筋骨還硬朗,好男兒就應該為國家戰死在疆場上,死後“馬革裹屍”,怎麼能安享晚年老死在家中,現在國家危難,正是用人之際,老臣怎能苟且偷生的活著。
皇帝無奈,只得答應,後來,馬援一直在軍中戰手到病逝,這就是“馬革裹屍、老當益壯”典故的來歷。
馬革,“馬的皮”,形容為國作戰而捐軀的將士們,不怕苦,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