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暴雪長空

    這個不能妄下斷言,不過就個人而言我更喜歡張良。第一次知道歷史上有張良這麼一號人是在初中時,生物課本上有句“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記得生物老師亮亮讀這句話時,同學們笑了半天,就是因為那‘子房’二字,在生物學上,子房是植物器官,相當於人類子宮。當時我生物老師為了懲罰我們不嚴謹,不尊重老師還叫我們罰站了大半節課,再次瞭解他是在語文課本上了,那時我就在想,張良真的有這麼聰明嗎?源於興趣,我就開始搜查他的資料,一下就深深地喜歡上他。

    當然,喜歡他和動漫無關,秦時明月中的張良是很迷人,但太違背歷史,秦漢英雄傳是比較尊重歷史,但那位張亮的配音真心受不了。劉邦赤腳迎張良,劉備三顧茅廬都說明兩位是曠世奇才,但相比較而言,張良比較幸運。張良原本是要投靠景駒的,卻巧遇了劉邦,作為士人,深通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於納諫的明主,於是,張良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跟從了劉邦。

    張良是為十分愛國的人,復韓是他一直以來的願望,楚懷王為王以後,他就極力輔佐韓王成,不過韓王成貌似不咋的,要不然,以張良的才能,可以輔佐劉邦取得數城,為他卻開不了局面。他輔佐劉邦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智鬥鴻門,保的劉邦全身而退,為劉邦獻計取得民心,為劉邦求得漢中,明燒棧道暗度陳倉為劉邦贏得了寶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策反九江王英布,虛扶韓信,勸劉邦定都關中,安一仇而堅眾心,緩和了內部矛盾,都顯示著他的雄才大略。

    不過我最喜歡他的明哲保身,他早就看穿劉邦此人只可共謀天下,不可共享天下,深深地悟透了狡兔死,走狗亨,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選擇追隨赤松子雲遊天下,其實我認為他是借赤松子之名躲到劉邦找不到的地方過平靜日子去了。

    至於諸葛亮呢,劉備是明主,可阿斗就只是惹事的主,沒有劉邦那麼聽話﹝其實我認為這正是劉邦最狡詐的地方﹞,到頭來辛勞了大半輩子,弄了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就名氣而言,我認為諸葛亮的名氣大些,畢竟不學歷史的差不多都知道諸葛亮,而張良,不學歷史根本不知道他,可能這也源於三國演義是古典名著,名氣大的原因。

    說句不相干的,我一直喜歡項羽討厭劉邦,雖然後世對劉邦的評價很高,他還創造了很多第一,我卻一直認為項羽才是真正的英雄,劉邦頂多算是梟雄。

  • 2 # 小影觀史

    有人說張良是歷朝歷代中少有的“聰明人”,能輔佐帝王終成霸業(此類功臣每個朝代都有),又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這種情況就鳳毛麟角了),正應證了那句老話“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雖然張良的“獨善其身”是相對於韓信、英布、彭越、盧綰等一干人而言的。相比較而言,諸葛亮鞠躬盡瘁、畢生心血和遠大目標充其量也就是助劉備三分天下,劉備死後,霸業未成而病死於北伐途中。和張良的生平相比,算不得豐功志偉,結局也非善終。那麼把張良放到三國,輔佐劉備,真能比肩諸葛亮嗎?我看未必。

    一、劉邦和劉備的不同。

    張良輔佐劉邦、孔明輔佐劉備,但劉備的韜略和劉邦是沒有可比性的,劉備算作仁主、但不能算作明主,更談不上霸主,劉邦才是真正的一代霸主!為何這麼說,原因有二:先說發家史,相比較而言,劉備的發家史比劉邦容易的多,劉備一開始就有關羽張飛兄弟追隨(三國類遊戲迷都知道,二人在三國武將系列中的的確確是戰力值爆表的人物),兵士和兵器都是買的,而諸葛亮隆中對幫劉備描繪三分天下的藍圖,讓我們一開始就先入為主的感覺到,諸葛亮等的就是劉備,而非曹操、孫權,以諸葛亮的智謀,臥龍的美譽並不是跟隨劉備之後才被世人所知的,而是早有其名,可以說劉備是帶著關張趙、諸葛孔明等三國時期的牛逼人物跟別人搶地盤去了。劉邦不同,劉邦起兵伐秦,面兒上是順天意,合民心,但看過《楚漢風雲》的人都清楚,劉邦起兵是被逼的,一開始追隨他的都是酒肉兄弟,真正在後期幫劉邦多次化險為夷的張、韓、蕭三傑,都是半路追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而為之的經歷,有其私心,助劉邦成帝業,並非張良的初心。所以,從發家史來說,西蜀是預先規劃好的,本身就有很大的侷限性,大漢是經歷了太多的不可能變可能而建立的,大家會發現,歷史往往喜歡後者。再說劉邦和劉備是怎麼分別對待張良和諸葛亮的,共同點顯而易見,不便贅述,不同點多比較就能看出來,劉邦乾的是CEO,劉備乾的是董事長。劉邦”善用“,但抉擇多在於自身,而且錯了就是錯了,是真善用;劉備善用,是把蜀國託付於諸葛亮,生前託國,死後託孤,劉備作為蜀國集團的老大,少了一分果決和野心,而導致蜀國由盛轉衰的夷陵之戰,就是劉備一生唯一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完全逆諸葛亮本意所致,舉全國之力發兵東吳諸葛亮妥協了,到了被火燒聯營的時候諸葛亮也已無回天之力,可以看出,在劉皇叔的心理,孔明不排第一,但在劉邦的心理,我是第一,剩下都是第二。這麼一比大家也許就能感覺到劉邦和劉備的不同之處了,那麼讓張良輔佐劉備,可以麼?張良善擇主,也許會對蜀國鞠躬盡瘁,但真要按歷史的劇本去演,張良也許不會像孔明那樣死而後已。

    二、三國和楚漢不同。

    一個謀士的閃光點,往往不是在其主公一番風順的情況下顯現的,而是逆境出真知,真理在於少數,這個共同點在張良和孔明身上也不做過多贅述,單就三國與楚漢的戰爭情況而言,漢軍和蜀軍作戰多是以弱勝強,若張良回到三國,在蜀國也許會幫劉備幹一番事業,劃一片疆土,但要說能否大一統,難。為何難,因為歷史在進步。楚漢時期,張良助劉邦化險為夷,多次死裡逃生,一是張良有其洞悉能力,能快速找準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針對性很強的解決問題,見解獨到且實用,而項羽扮演的就如同呂布的角色,所以整個楚漢爭霸再加之前期的抗秦之戰中,像張良這樣的自帶光環的謀士少之又少,張良為劉邦所用,那麼劉邦贏了。但到了三國時期,孔明面對的情況就沒那麼樂觀了,孔明雖足智多謀,但他輔佐的蜀漢卻做不到一家獨大,魏、吳勢力能和蜀國三分天下,且蜀國最弱,每個勢力都有其得天獨厚的地方,三國謀士眾多,武將云云,孔明帶著蜀國僅有的軍事實力聯吳抗曹,本就不易,可以說孔明看透的人和事,司馬懿、周瑜都能看透,大家都是聰明人,好多事情就相持不下了。

    三、張良是一名刺客,諸葛亮是一名謀士。

    從生平履歷來看,張良對漢朝的認可度是在後天積累的,對功名利祿的私心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張良以刺秦聞名天下,輔佐劉邦並非其一開始的主業,借劉邦之力滅秦復韓,他的追求已經達到了,所以才有了劉邦兔死狗烹開始前的明智之舉。但諸葛亮不同,從劉備三顧茅廬開始,到五丈原身死志滅,諸葛亮的命運和西蜀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回頭路的。所以,兩個人都是忠臣,但忠的方向卻不一樣。

    歷史不會和我們開任何笑話,就像張良回到三國,歷史必會用其”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手法讓我們重新認識三國,但歷史就是歷史,是歷史成就了張良和諸葛亮,而他們怎麼能改寫歷史呢?

  • 3 # 歷史的影子

     張良輔佐劉邦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智鬥鴻門,保的劉邦全身而退,為劉邦獻計取得民心,為劉邦求得漢中,明燒棧道暗度陳倉,為劉邦贏得了寶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

      策反九江王英布,虛扶韓信,勸劉邦定都關中,安一仇而堅眾心,緩和了內部矛盾,都顯示著他的雄才大略。

      張良的性格相對積極,勇挑重擔,處事果敢。對於形勢判斷準確,不在乎一時的得失。諸葛亮的性格相對消極,遇事喜歡選擇逃避,處事過於謹慎,比較瞻前顧後。

      很多人對諸葛亮都僅限於在《三國演義》裡,雖然形象深入民心,但小說故事中難免會將其過分神化,且孔明此生太悲情,至劉備臨終託付後的過往,不忍不願再看再知第二遍因此從“得以善終”的角度去比較的話,亦是張良更勝一籌。

      觀張良羽扇綸巾,氣定神閒,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驚豔於張良的瀟灑,在瀟灑中得勝,又在得勝後瀟灑隱世,張良助漢,總散發瀰漫著一份局外人的淡定,旁觀卻不冷對,彷如天降大任,天下大定即是功成身退時。

  • 4 # 遊弋歷史長河

    首先二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單純的說把張良放到三國時期,我個人覺得二人的成就也不盡相同,也就很難比個高低。

    各自所擅長的領域不同

    張良擅長的是軍事決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攻取南陽、 智取嶢關,順利進入關中、還軍霸上、垓下合圍項羽等關鍵軍事決策中張良起到重大作用。幫助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但他在政治上卻少有發揮,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保不了開國功勳。也沒有比較好的國策出自他手。只有在保住太子劉盈地位的事情上有所發揮。

    而諸葛亮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勤政。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眼光不同常人,協助劉備奪取荊益二州,建立蜀漢,安定南中。治國、理政等各方面都很出色。但是軍事才能一般,六出祁山,都是無力迴天,耗盡了蜀漢的國力。

    所以說如果把張良放到三國時期,他大概會成為像郭嘉、賈詡這種謀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八戒為大元帥,給嫦娥表白了一下,玉帝就立馬把他貶下凡間投胎為豬,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