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外語那點事

    一類人群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媒體是脫不開關係的。

    在古代,掌握媒體的是讀書人和官僚階級。當時,在讀書人中,已經形成了一種批判商人的氛圍。當這種氛圍一旦形成,掌握媒體的讀書人和官僚階級就會不斷的批判商人。

    當時的封建社會,也更加重視農業,所以重農抑商的氛圍特別的濃。農民從動物和人類的糞便中種植出糧食。而三人只是買進賣出,在貨物流通的過程中,賺取差價。因此,農耕被高度讚揚,而商人成為被批判的物件。這樣進一步使商人的社會地位低下。

    古人一開始從商都是逼不得已的,很多時候是因為地處山區,土地不足,並且不肥沃,因此很難種值出足夠的莊稼,在這種情況下背井離鄉做生意。那個時代,做生意的人口比較少,競爭沒有現在這麼激烈,經常走南闖北的商人獲得了資訊上面的優勢。於是就能夠掙到錢。

    當這些商人掙到錢以後,大多還是讓自己的孩子讀書。讀的好書,有機會就考取功名。如果沒有機會,那就繼續做生意。

    要知道在以前的社會,能夠讀得起書的也是家裡有錢的人,所以賺到錢的商人,才有更多的機會供自己的孩子讀書。

    當時比較有名的就是徽商,他們掙到錢以後,往往會把銀兩運回老家,然後在老家蓋豪宅。現在比較有名的就是黃山附近的西遞宏村一帶。那裡的古建築都是當年的徽商,用從外面賺來的大把銀兩蓋起來的。

    但是他們畢竟是商人,所以他們的建築必須要遵從商人的社會地位。在古代,建築是有分階級等級的。比如說給皇帝的建築,有9個開間,5級進深,象徵著九五之尊,地基有5級,採用重簷廡殿頂。普通的人就不能用這樣的建築形式。而次一級的官僚階級,就可以採用燕尾簷,馬鞍簷這種建築形式來彰顯地位。

    但是,由商人建造起來的房屋,卻只能遵從最低等級。在西遞宏村看到的老房子,除了家裡有當官的以外,絕大多數的房子,地基不超過一層,並且不會出現,燕尾簷,馬安簷這樣的建築結構。即使他們的房子蓋的非常的大,甚至是有兩層的複雜磚木結構,但是都必須遵從他們低下的社會階級地位。

    不過他們儘管社會地位低,但是好歹有錢,吃得好穿得暖。在封建社會有沒有錢和社會地位高低,完全是兩碼事。社會地位可以被繼承,錢也可以被繼承。但是用錢卻很難買到,社會地位。再有錢也很難成為名門望族。

    這和我們當今的社會,是完全不一樣的。

  • 2 # 東江宴翁

    經濟基礎指的不是錢,而是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就是生產資料分配製度。古代的生產關係,奴隸制歸奴隸主所有,君主專制歸士大夫所有。

  • 3 # 世有留侯

    商業之所以在中國古代社會地位比較低下,以及“重農抑商”政策的實施有如下原因:

    第一:地理位置及自然選擇。中國是內陸國家,物產豐富,自古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而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又形成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即小農經濟是封建統治的基礎,所以封建統治者要維護小農經濟。

    第二:封建社會的形成。小農經濟是封建經濟的核心,商業發展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了農業的發展,所以要維護農業,就必須要抑制商業的發展。

    第三:商鞅變法。秦朝商鞅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政策,把人分為四個等級,即就是所謂計程車、農、工、商“四民”。其中,士最貴,農次之,工商又次之。這種思想被歷朝歷代所沿用,歷代封建王朝尤其是新建立的王朝都十分強調農業的重要性,強調“農為本”、“商為末”。

    第四:官營工商業需佔統治地位。民間商業的發展不但會爭奪勞動力,而且與政府爭利。這也是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原因之一。

    第五:對小農經濟的破壞力極強。商業的發展不但會衝擊小農經濟,而且商品化的加快容易滋生資本主義萌芽,資產階級也會應運而生,這樣就會衝擊封建統治。所以也要抑制商業的發展。

  • 4 # 鷹擊長空求生存

    當時北方的半坡人會種植粟,南方河坶渡人種植水稻,由於生活來源得到保障,他們不再四處尋找吃的,居住地也有了最早的建築——房子。所以中國曆代統治者就有了以農為本的思想,而明清統治者也清晰地提出重農抑商政策,這就更鞏固了農業的地位,而工商業者的地位就自然而然的低下。

  • 5 # 張不興

    從士農工商四個字簡單的去理解商人的社會地位,恐怕你真的搞錯了

    常常聽到有人說,中國從古至今社會地位的排序是士農工商,商人的地位最低!

    恐怕這真是一種天大的誤解和無知了。

    士農工商四民一說出自《管子》一書,作者管仲,管仲本身就是個先經商後做官的大商人。

    管子一書中有一篇名為小匡的文章,關於士農工商的原文如下: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對曰:“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亂。是故聖王之處士必於閒燕,處農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

    這段話原本是齊恆公問管仲如何安排人民的住所,還有職業的,管仲很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士農工商四民,皆是國家不可或缺的柱石之民,但不能讓他們混在一起居住,因為他們說話和辦事的方法都不一樣,因此大王應該將士(讀書人)安置在安靜的地方,農民應該讓他們住在農田的周邊,工匠靠近官府住著比較方便,商人的話市井裡是最適合他們居住的。

    從管仲的原話中壓根看不出士農工商四民誰貴誰賤,反而在宣揚人盡其才的主張,只有人盡其才,社會才能蓬勃發展,百姓才能安居樂業。這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了不起。

    很多人都說商人沒地位是從先秦時期開始的,到了兩漢商人在社會上相當的受鄙視,後來也一直不受待見,那麼中國古代商人的地位究竟如何呢?

    簡單的舉幾個例子吧,先秦時期的大商人好多都是官商一體的,要麼先為官,後經商;要麼先經商,後為官。比如幫助越王勾踐完成霸業的范蠡,他原本是丞相,後來經商富可敵國,再比如呂不韋,原本是商人,後來成了始皇帝的相父。

    當然先秦時期還有單純的大商家,比如寡婦清,她夫君家一直就是經營礦產的,在巴縣當地相當的富有,名聲很大,地位很高,光她家僱傭的工人就有萬人之多;還有烏氏倮這個少數民族的大牧場主,大富豪。連秦始皇請他們兩個進咸陽時,都用了國賓的禮儀,這可是財富的力量啊!

    難道這些個先秦時期的商人比普通的讀書人,農民,工人的地位要低嗎?

    再來說說漢代,東漢時期有個商人叫鄧通,大家曉得吧?潘驢鄧小閒這個現代女性擇偶標準中的鄧指的就是這位可以自己發行貨幣的大富商,他可是漢文帝身邊的人,囂張的很呢,誰敢說他沒地位?農民,工人在這位鄧爺的眼裡算個屁啊!

    除了這些個名垂青史的大商家,先秦時期的小商人也一樣,農業社會中他們雖然不直接從事農耕這型別的工作,卻有著聰明的頭腦,要麼南來北往販賣貨物,要麼長袖善舞結交權貴取得土地經營權成為了大地主,用今天的生活經驗去看歷史是一樣的,這些個商人不論大小日子過得都還不錯,當時普通的讀書人,農民,工人恐怕也會羨慕商人們富裕的好光景。

    後面的朝代就不一一贅述了,水滸傳中的藥店老闆西門慶,豬肉檔口經營者鄭大官人,以及其他小說,影視作品裡的那些個莊主,大官人等等的商人足以說明他們的社會地位究竟如何。

    明清這兩代離我們比較近,沈萬三,山西王家,喬家,安徽的胡雪巖這些個大商家,我想大家是知道的。他們的財富究竟有多少姑且不論,僅供他們居住的富麗堂皇的高門大院就已經很讓人驚訝了,院子裡面伺候這些大商人的傭人是個龐大的群體,這些傭人難道不是農民和工人嗎?還有大商人們會辦私塾,請教員專門給他們的孩子上課類似今天的家教,士農工商,這商人咋還如此有能耐可以驅使士、農、工為他服務呢!

    當然這個士隨著社會發展、演變,並不是簡單的指讀書人了,隋朝實行科舉制度之後讀書人的終極理想便是當官,所以士在後來泛指官員。

    官員作為統治階級,遊戲規則的制定者自然社會地位是比商人高的,可農民和工人屬於受壓迫的階級你要說他的社會地位比商人高這不是搞笑呢麼!

    隨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中國封建王朝被革命徹底的推翻了,民國的革命是什麼革命,歷史課本上應該都寫過吧,資產階級革命。什麼叫資產階層,簡單的理解就是有錢人唄。

    看看,連民國的革命都和農民,工人沒啥關係,即便推翻了封建王朝,資本家這些新的貴族們依然是會赤裸裸的壓榨勞苦大眾,他們沒地位嗎?當年國民政府裡的議員們可都是這幫商業大亨啊,甚至還有以杜月笙為代表的黑道人物。

    那麼農民和工人究竟是啥時候才真正的有地位了呢? 我想這段離我們最近的歷史大家都清楚,新中國的成立,農民和工人才翻身做了主人,擺脫了被壓迫的命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如今人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也算是達到了管仲所說的人盡其才了,士農工商四民皆是國家的柱石之民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所以千萬不要人云亦云,再去說什麼士農工商,商人社會地位最低這種惹人發笑的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人有膽大和膽小之分?是否是人體的器官或心理因素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