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文才753

    關於線條確實很重要,沒有它作為紐帶的話,字法的連筆沒有美感和方向的指向。

    文學沒有線條的劃開不明瞭每一段落的意義。

    畫畫就更需要線條的導引才能分清方向與立體感。

    以下幾幅素描畫是線條的最有力說明:

  • 2 # 收藏鑑賞彪哥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是由線條組成的,但一定要有基本功後,線上條裡能看出其中用筆,線條對結構的影響,對章法的分割,以及加以墨色給人的感覺的時候,才能稱為藝術。

  • 3 # 老跨鬥

    筆墨筆墨

    一筆一墨

    1、筆:指毛筆,及手拿毛筆在紙上產生的線條痕跡。

    2、墨:其實指創造出來的造型、形象。

    如果不注重筆(線條),僅有形象,那就是西畫了。

    中國書法、繪畫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在用筆方面,線條本身就有生命、思想。

  • 4 # 文藏

    中國畫的筆墨為中國傳統繪畫精神之所在。墨法來源於筆法,墨法之妙全從筆法中產生。渲染與設色不能平塗,此二者也是在使用線條,也需見筆,只是墨色、色彩淺淡,用筆更粗獷,體積更大而已。長短、粗細、濃淡、乾溼形態各異的筆法線條與筆法點染,交錯縱橫,相互交融,使中國畫因此更擁有了不同於西方繪畫的獨特意蘊。

    唐 孫位《高逸圖》(區域性)絹本設色 上海博物館藏

    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精神也指導了中國藝術家對世界的認識,他們將強烈的主體意識和超時空的客體精神透過類相的方法表現在繪畫之中,這促成了中國意象性繪畫的根本特徵。中國畫家們利用“線”來構成意象,形成別樣的意境。可見,以線條為靈魂所繫的中國畫也暗示了其之後的發展必然走向抒情寫意一格。

    在幾千年的用線史上,線型的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明晰的發展軌跡,創造出了不同的時代線型風格。早期人物畫線條的作用主要以“存形”為目的,畫家的關注點並未放線上型之上,只是借輪廓線來框定形體,本身並無過多意義。

    中國最早的繪畫作品出現於石器時代的壁畫及生活用品上面,主要以線作為表現語言,表現題材主要為日常生活中的祭祀、舞蹈、狩獵、部落戰爭等場景,造型古樸簡潔,如:半坡人面魚紋盆,內蒙古陰山岩畫,廣西的花山岩畫等,這些可以理解為中國繪畫的雛形。

    戰國楚墓帛畫《龍鳳仕女圖》絹本墨繪 31.2×23.2cm

    戰國時期的《人物御龍圖》和《龍鳳仕女圖》以流利挺拔的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用墨線勾描略施朱粉。流暢的線條隨物象的形體、質地和運動而有粗細、剛柔的變化,充分發揮了線描的表現力。秦漢時期,白描作品塑造形象比例勻稱,儀態肅穆,線條流利挺拔。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繪畫線型的重要轉折時期,畫家得以從“存形”的侄梏中解脫出來,開始關注線型在繪畫中的表現作用,只是這一時期對線型的理解還處於初始階段,從無規則用線方式的大氛圍下,能夠畫出標準、圓潤、持續平滑的線條就是一種進步。

    戰國楚墓帛畫《人物御龍圖》絹本水墨淡設色 37.5×28cm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線描繪畫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在題材上,作品已顯露出畫家對當代生活的興趣,肖像畫也開始受到重視。技法上既出現了顧愷之、陸探微筆跡周密的密體,也有張僧繇“筆才一二,象已應焉”的疏體與之呼應。有名的“曹衣描”便是此時產生的。相傳曹衣描是北朝著名畫家曹仲達受到當時傳入的印度美術風格的影響而創造出的。其線條以直挺的用筆為主,質感沉著圓渾,線條細密工緻,緊貼身軀,宛如剛從水中溼淋淋地走上來一樣,所以又被稱為“曹衣出水”。這樣的曹家樣與之後吳道子的“吳帶當風”相映輝,豐富了中國畫的線描技法。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 5 # 一凡繪畫

    凡圖案均由點、線、面三部分構成!在書法作品創作方面線條所佔的比重是非常高的,線條的流暢折轉幹潤粗細即墨色的濃淡等等的變化豐富了作品欣賞內容!而繪圖也如是離不開線條,墨色濃淡深淺變化用筆的方法勾勒出效果也是不一樣的!點可以組成線,線也可以組成面,不同的面便可組成圖案!可見線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

  • 6 # 書畫殿堂

    宗白華曾在《美學散步》中深刻地分析道:“中國的畫……特別注意線,是一個線條的組織,中國的篆刻也像畫,不重視立體性,而注重流動的線條…中國戲的程式化,就是打破團塊,把一整套行動,化為無數線條,再重新組織起來。”

    的確,華人對線條性質即線性的認識可謂深入肌髓,傳統的雕塑、舞蹈、畫像等均以線條去構建自己的藝術體系。這反映出人們的內在意識對外在物質的獨特認識。

    符號性與書意性

    線條作為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其第一藝術性質即是符號性。符號是指藝術媒介,也就是藝術的物質表現手段。

    線條級得益幹人們對自然的感悟.但並不是具體地去再現物質世界,而是書法家主體的創作手段。書法家將線條這一客體進行書寫的藝術創作過程中,使線條的符號性彰顯出“奇怪生焉”的特色。書法家創作線條的本身即是在盡情地大書其意。

    張彥遠在《法書要錄》中記載王羲之的《自論書》中說:“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白有言所不盡。”這種“書意”與孔子的“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是同一主旨的。書意是書法家以線條為藝術媒介以表達“寫我心靈”的重要手段,書意性與符號性共同構成了線條的第一特徵。

    音樂性

    西方的藝術家常說“一切藝術到精微境界都要求逼近音樂”。書法線條即是旋律線條。音樂是一種有聲的線條,具有流動於時間裡的特徵,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旋律線。這種線條流在五線譜上訴諸視覺是極為鮮明的。

    中國的書法是線條的王國,線條的輕、重、緩、急、轉、折、提、按等處處都流淌著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尤其是草書的線條,體現得尤為酣暢淋漓,沉著痛快。如,唐代草聖張旭在其所書《古詩四帖》(圖3)中的第二行,從“燭”字開始,盤旋直下,滾滾而來,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連綿起伏、激越跌宕的樂感。至行尾的“飄”字時又迴旋而上,有“黃河遠上白雲間”的遷回之意,和“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樂感相合拍。可以說,線條與音樂異流同歸。

    簡約性

    西方的油畫及雕塑化簡為繁,在多層次多角度上熱衷於體面關係的處理。中國的書法則冗繁削盡,線上條的簡約上“百練繞指柔”般地精化著。

    山川明月,雲雨煙霞,詞語的指向明確而專一。但書法的線條Nil不受這些詞句所指的具象物質的約束,而是將其簡化到極致,為不能再簡化的“一”。這正是“九九歸一”、“道生一”的哲學的最高境界。

    簡到極致即是繁到極致。以一個“道”孕育萬物,既是“有容乃大”的徵象,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書法簡約的線性是人文精神的濃縮,是藝術康命的“日日新又日日新。

    勢與力的共發性

    線條之所以能夠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關鍵在於它在紙上所產生的張力、穿透力、爆發力等諸多雄強的力感。

    宗白華曾以美學的觀點對力與勢進行了深刻的評述:“筆跡落紙,一個點不是平鋪的一個面,而有深度的,定是螺旋運動的終點,顯示著力量,跳進眼簾。”點,不稱點而稱為側,是說它的“勢”,左顧右盼,敬側不平。衛夫人《筆陣圖》裡說:“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這是何等石破天驚的力量。一個橫畫不說是橫,而稱為勒,是說它的“勢’,牽綴勒馬,躍然紙上……“美”就是勢,就是力.就是虎虎有生氣的節奏。

    勢與力的密切配合,相生共發使書法線條處於生機勃發的生命狀態。

  • 7 #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線條所以是書法、文學和繪畫的紐帶,主要是線條在這些藝術門類中擔負的造型手段決定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書法是以中國文字為載體的寫字藝術。中國文字是由點畫、線條和空間構成的。這種由點畫和線條構成的中國文字透過中國獨有的書寫工具——筆、墨寫在甲骨、岩石、竹木簡和紙等載體上,構成了由黑白組成的立體空間,也就是中國書法。因此,中國書法也被稱為線條的造型藝術。

    書畫同源。書法是從繪畫中發展起來的。書法源於實用,作用在於傳意;而繪畫則偏於審美,作用在於見形。用毛筆的線條來描繪物象是中國繪畫的特點。因此中國畫也被稱為線條和渲染的造型藝術。

    文學是用語言塑造形象審美地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因此,語言是文學的構成材料。文學語言是以語音和文字兩種形式存在的。但這種語言的存在並不能直接體現文學的形象,作家必須透過語言這個手段把在頭腦中的構想,把在心裡形成的圖象用文字固定下來,讀者再透過對文字的閱讀和理解並透過自身的想象來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文字是文學的一種重要表達方式。而中國文字又是由點畫和線條組成的。毫無疑問,線條也是中國文學重要的載體和藝術手段之一。因此線條做為書法、文學和繪畫的紐帶是不言而喻的。

    由於線條的紐帶作用,書中有畫,畫中有詩,為詩作畫,為畫提詞等屢見不鮮,書法、文學和繪畫之間相互借鑑,相互穿插,相互促進,推動了相互之間的共同繁榮和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看星爺的哪部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