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j傑少
-
2 # 陝西藝娃
挫筆是用筆法之一。頓筆後略提,略微轉動筆鋒,稍離頓筆之處叫做“挫筆”,一般用於筆畫轉折之處。唐張懷璀《玉堂禁經•用筆法》雲:“一日挫筆,挨鋒捷進是也下三點皆用之。”元陳繹曾《翰林要訣•圓法》雲:“挫者,因前筆衄出,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皆衄法也
”。
清朱履貞《書學捷要》雲:“書有紐挫之法,折鋒方筆也,法出於指。”實即指運筆時突然停止,以改變方向的動作。一般至轉角處時,先頓,然後把筆略提,使筆鋒轉動,從而變換方向。挫鋒要有分寸,過分則脫節,不及則氣促。
-
3 # 陳海良書法藝術
古人學習書法沒有提過“筆性”的概念,但他們十分精熟筆性是可以肯定的,他們深知要善假於物,才能得自然之妙理,晉唐的許多書家,同時也是毛筆的研究者和改良者,從他們的遺墨中可以看出他們對毛筆效能的無比諳熟和科學運用。書法的線條點畫,無論形狀、質感、力度,都與能否正確掌握筆性有關,不瞭解筆性就談不上懂得筆法。挫筆
尖鋒線排列一系列的圓點,那個動作叫趯鋒。側鋒線排列這個燙鬥形的點,這個動作叫什麼呢?側鋒運筆的動作,九用中稱為挫筆。
《玉堂禁經》說:“二曰挫筆,挨鋒捷進是也,下三點皆用之。”這裡也是三句話。第一句名稱,第二句定義,第三句舉例。我來一句一句給大家解釋。
第一句:二曰挫筆。“挫”,《說文解字》這麼說:“挫,摧也。”段玉裁引《考工記》注:“挫,折也。”口語中“挫”經常和“折”連用。“挫折”就是推進中,停了下來,或中斷。想想生活中的用語就可以知道挫的意思。如挫傷,這和斬傷不同。斬是向下的力,挫是平推的力。
第二句“挨鋒捷進是也”。“挨”的意思,《列子》張湛注:“推也”。《正字通》說有兩個意思:“又方言強進為挨,今俗凡物相近曰挨。”強力推進這就是“挨”,這是基本義。挫筆就是強力快速行筆。
第三句話說:“下三點皆用之”。這顯然是《正字通》所謂“凡物相近曰挨”的意思,因為挫筆快速,所以可以用來寫重複、連續的點劃。如下方的三點,就可以迅速地連續用挫。
要注意“下三點”只是一個例子,並不是說只能寫下三點,一點、兩點、四點,或者其他點畫也可以用挫筆。下三點用挫,有沒有實際例子呢?
有。褚遂良《陰符經》的“經”字,就包括了一個下三點。這是墨跡本,可以清楚看到,下三點收尾都是斷筆。這就是挫。
簡言之:挫筆就是運用側鋒(或者說副毫)的技法。挫筆寫的線條,特徵是尾部如折斷的形狀。挫筆推進速度較快,還可以連續挫。
-
4 # 書法功課
挫筆運用非常廣泛,道理很簡單。一枝毛筆兩個鋒,造成兩根線條:尖鋒線和側鋒線,書法就靠這兩根線表達。筆心直,寫出來的就是尖鋒線。筆心彎,就是側鋒線。
以王羲之為例,說說挫筆是什麼?
他有一個大名鼎鼎的作品《蘭亭序》。其中就有大量挫筆。先看橫向的挫筆。
你看這個“帶”字。紅圈顯示的,就是橫筆尾部用了挫。
有些挫筆尾部很整齊,有些蹺叉不平,這沒有關係,都屬於挫。
3.2用挫筆寫一豎
豎筆也可以用挫筆寫。注意這個時候手腕是向左的。
《蘭亭序》中,一豎的挫筆往往很重,經常是三分筆寫足。
“所”字左邊也是三分筆,和右面的S形豎筆,相得益彰。左面用筆肯定,右面輕巧靈動。
這是一分筆挫,挫得很輕巧,很仔細。
3.3用挫筆寫一捺
再來說說捺筆,王羲之寫捺筆,也經常用挫。
這種捺是斜捺,書法中稱為“磔[zhé]”,就是永字八法的第八法。
捺筆收筆不一定要有個尖,《蘭亭》很多捺筆是用挫筆收的。
這一捺也是,下來的速度很快。
這個“之”字的最後一筆,本來是很長的捺,現在改短了。
這是平捺,書法中稱為叫“波”。
非常平緩的波,又稱為“漫遊魚”。
你看,這個“漫遊魚”也是用挫筆收的。
3.4用挫筆寫一點
用挫筆還可以寫一點。
這是手腕向左的挫點。
這是手腕向右的挫點。
這是水平向的挫點。
怎麼樣,王羲之的挫筆,現在有印象了吧?
4.其他書法家的挫筆
比如智永,王羲之的七世孫。我拿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做例子。
這個墨字有很多橫筆,都是用挫筆收尾的。
這個也是,挫筆很清楚。
“罪”字最後三小橫,和下三點一樣,屬於連續、重複的動作,可以用挫筆來處理,比較快捷。
這是用挫筆寫一撇,一撇用挫,比較少見。
這是用挫筆寫戈法,因為筆尖是不到達尾部的。所以那一個鉤,也是在比較上面一點。
“聆”,很漂亮的一挫。
這個“聲”,如果用平常的一捺,左右就會撐得太開,改用挫筆就好了。
這個挫筆,雄厚壯實,分量很重。
這也是漫遊魚,挫筆收尾。
這是一個長點,或者反捺,挫筆方正,乾淨利落。
唐代名臣,大書法家褚遂良,我用他大字《陰符經》為例。
這個“在”字,有三個橫筆,收尾都不同。最後的橫筆,用了挫筆。
“中”,橫筆和豎筆,都是用挫。
文徵明,明代書法家,吳派書畫界的領袖。我用他《遊虎丘詩》為例。
你看這個“王”字的三橫,都是挫筆收尾的。文徵明晚年用筆老辣,力度十足。
“正”字,長橫一挫,恰到好處。
橫筆和豎筆,都用挫筆寫成。這枝筆的彈性應該相當好。
“公”字的一捺,改成一個雄厚的點。手腕從右到左,非常穩定地一挫。
吳昌碩,晚清至民國間的大藝術家。上海畫派的領袖人物。他書法代表作就是有個人特點的石鼓文。
他寫橫筆,往往用挫筆收尾,而且有個特徵:這一挫的上角,往往比下角突出。
即使毛筆很乾,他的腕力大,還是挫得很成功。
他不但能向右挫筆,向左也沒有問題。
這個紅圈中的挫,也是他的特色,收筆時手腕儘量向左,形成很漂亮的挫。
練習挫筆,要從比較粗的線條開始,容易見效果。所以下筆以後,先蹲。然後快速地拉過去,推一下,這就可以了。你看這效果,這就是挫筆。
要注意的是,很多人不自覺的在最後加了一個蹲。他寫的時候,其實寫得滿好了,但到最後他加了一個蹲。你這個蹲一加,就把墨按出來了。一按出來,這個地方尾巴斷筆的效果就沒有了。所以你要注意,它是完全的平推。
那麼,你也可以試一試直線的。就是下筆以後,蹲,然後直線的一拉,就是直線的。這是直線的挫,那麼,你也可以寫斜的,比如說:我們寫一個挫點,下了以後,蹲,然後一拉,這就是挫點。一捺,
-
5 # 書法內參
挫筆,也叫禿筆,毛筆的筆尖部分折斷脫落,貌似禿頂的頭顱,憑四周的毛髮救濟頭頂,地方支援中央。筆頭不夠尖細,寫出的筆畫就很粗糙,突兀,像折斷的樹枝,像裹後的小腳,破損殘缺,出現很多尖刺,不平整,不光滑,不圓潤。 這種情況,一方面是毛筆的毛太硬,如狼毫、雞毫、兔毫等,加上用的時間長了,筆頭禿了,筆尖蓄墨力弱了,或者墨幹厚滯,寫出的筆畫生硬幹澀,特別是收筆時收不住,就出現這種挫筆的效果。 另一方面是寫字時運筆過快,能放不能收,這是基本功不夠。或者是書寫時情緒高亢,信筆由疆,縱情任性,不拘小節,收筆戛然而止,沒有頓筆,故意追求這種放任自流的效果。行書名作《蘭亭序》和《祭侄稿》中很多字就有這種用筆法。清代康有為的筆下就更多了。由此可以看出,挫筆一般只出現在行書和草書中,因為行、草書寫需要有一定的速度,運筆較快,作者注重行筆氣息,感情跌宕逸筆草草,不小心就露出了挫筆這一狐狸尾巴。楷書和篆書多要求工整,講究筆畫規範圓潤,不可造次,幾乎不會出現這種筆法。但隸書中這種挫筆的運用也很常見,我們現在所見的摩崖漢隸,以及清代金農、鄭簠的隸書等,多有大刀闊斧,披荊斬棘,不拘成法的挫筆筆法。現代人所寫的所謂今隸中,有刻意追求這種用筆效果的。 挫筆的作用在於爽勁利落,個性率直,讓筆畫顯得古樸厚重,豐富了書寫中的筆法元素,帶有一種飛白的效果,讓作品氣息流暢,層次多元,霸氣側漏。但這種筆法只可偶一為之,不可多用,多了顯得毛糙,粗鄙,粗頭亂服,有村夫氣,如追求精緻典雅的書風還是要注意收斂,謹慎為之。
回覆列表
挫筆:頓後將筆提起,使鋒轉動離開原處,稱為“挫”。是轉換筆鋒時常用之法。不僅用於轉角及趯筆,凡行筆換鋒時皆用之。清代蔣驥稱:“頓挫與提頓相連,欲挫仍須提,既挫又須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