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由於老公常年在外工作,自己一個人帶兒子,有一次兒子說自己是女孩兒就好了,把我愣住了,我突然認識到這個問題有點複雜,可能從小跟我在一起的關係,偶爾來一句這話,我這心裡就有疙瘩了,媽媽們帶的男孩教育和生活方式怎麼做更好呢!
9
回覆列表
  • 1 # 飄了的沫沫猹

    首先,根據人的生理特點,決定了男孩女孩的身體和思維有著不同的特徵,這也就意味著男孩女孩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對於男孩來說,成功的教育方式意味著要把孩子培養成受人歡迎的、有責任心的男孩子。很多家長把男孩女孩的教育方式混淆了,導致現在的很多男孩子性格出現了女性化傾向。那麼當媽媽一個人帶男孩子時怎樣避免孩子女性化呢?

    1 對於男孩子的教育應該分階段來看待。男孩子的第一個階段,男孩還是幼年的時候,他的需求和女孩沒有什麼區別,他需要父母尤其是母親給予的溫柔的愛和安全感,在這個過程中母親給孩子的更多的是照顧和安撫,而父親給予的是和孩子的一些親密的接觸,比如舉高高等。

    到了一歲多快兩歲的時候,就可以看出男孩和女孩的區別了。從這個階段開始,男孩子表現出的往往是比女孩子尋求更多刺激的遊戲和體驗。

    當他處於五歲開始,就要有一個大的轉變,他開始喜歡舞蹈弄劍,玩一些危險刺激的遊戲,這個時候母親給予孩子的是更多的關心,要關注孩子的安全問題,該做的就支援他去做。

    既然這個階段很重要,母親就要用正確的方法來教育孩子,並且給到孩子一個很好的示範。有的母親覺得多的陪伴對孩子更好,事實也的確是這樣,但是要注意的是,陪伴歸陪伴,到不等於太過多的寵愛,過多的寵愛可能會不自覺的變成溺愛,讓孩子恃寵而驕,養成嬌氣的性格,就會偏向女性化了。

    2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交給他承擔責任的心態。因為不同型別的男孩子性格可能不一樣,但是一定要有一顆負責任的心。家長可以給孩子創造更多的幫助別人的、決定和承擔責任的機會,給他更廣闊的視野。在以後的成長中,也可以帶著孩子去旅遊、野營,分享成功的經驗,來提升他。

    總之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越來越需要獨立,而家長要做的,就是幫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給予他自由的同時要關注他的成長,必要的關心是不可缺少的,希望每個男孩子都將會是有著寬大胸懷的男人。

  • 2 # 一塊腹肌的孩爸

    不知道題主看過《淘氣包馬小跳》這本書沒,其中馬小跳班裡轉來一個新的男生,這個男生是由單親媽媽帶大的,這個男生內向害羞不和男生玩,只和班裡的女生玩。當然肯定是被班裡的霸王小男孩欺負,總哭。班主任怎麼做的,不幫他,讓他每天直拳三百下(忘記幫助人有沒有訓他)。後來班裡的男生再欺負他的時候,他還手了,反而和男生打成了一片,越來越不願意和女生玩,並且也贏得了男生的尊重。(補充一點,這個男生的媽媽孩子受欺負了找老師,不讓孩子還手,教育孩子偏女性化)

    1.單親媽媽帶孩子(或者是父親沒時間管,大部分是媽媽管這種)確實容易讓孩子缺少崇拜物件。孩子一般會崇拜父親,這以父親為榜樣。

    2.那麼應該培養孩子的強壯的體魄,不管是人類還是在自然界中,強壯的體魄就具有優勢。

    3.媽媽也應該在孩子面前少抱怨,堅強積極的人生態度本身就會有引導孩子獨立能力。

    4.孩子在學校出現問題,不要一昧責怪孩子,要先明辨真相。是孩子的問題,指出問題再教育,不是孩子的問題,要努力爭取孩子的正常權益。

    以上是我拙見。希望孩子快樂健康成長。

  • 3 # 風雪夜歸人-在路上

    一個人對自己的性別認同是天生的,由自身基因決定,不是撫養環境可以改變的,所以擔心因為由女性為主的撫養方式會導致男孩女性化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認為撫養方式會改變孩子將來性別認同的理論曾今一度比較流行,但現在最新的腦神經研究證明這種理論是錯誤的,而且加拿大一個男孩變女孩最後又變男孩的事例也狠狠地打臉了“環境改變性別認同”理論。

    大衛.利馬是一對同卵雙胞胎兄弟之一,幼年時因為陰莖切割包皮手術的意外,導致被閹割。於是,在心理學家約翰·曼尼的建議之下,他的母親讓他進行了性別重置手術,把他當作女孩來扶養。這個案例後來被約翰·曼尼發表,並且在當時被視為相當成功。人們認為這個案例是“性傾向可後天重塑”的重要證據。但之後,米爾頓·戴蒙報導利馬從他在9-11歲之後開始對女性這個身份產生排斥,並且從15歲之後開始以男性的身份生活。利馬公開了他的故事,來阻止類似的後天性別重塑行為。2004年5月5日,大衛·彼得·利馬在憂鬱症、經濟困難和婚姻問題的影響下自殺。

    大衛.利馬22個月就被切除了睪丸,並重制了女性性徵,而且此後一直被當作女孩撫養,而且還被服用雌性激素以使女性化更徹底。但是,13歲時TA就覺得自己不是女孩而是男孩,並因此性別困擾試圖自殺;14歲把名字從布蘭妮換成大衛,32歲注射睪丸酮,切除乳房,重建陰莖,正式恢復男兒身,後也結婚。

    所以,我們身體的性別特徵,撫養方式都無法改變我們對自己的性別認同。但現在腦神經科學家掃描不同人群大腦後發現:人的大腦結構不同,對自我性別身份認識也不同,就是我們覺得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從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

    這大腦灰質掃描顯示:同性戀患者的大腦結構並不與其同性的大腦相同,相反卻表現出與異性大腦的相似性,也就是說男同性戀者大腦女性化,而女同性戀者大腦男性化。

    (在此也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包容這類人,他們的後天行為是他們天生基因決定了的,不是他們自己可以選擇的,只是不幸錯配了身體,而我們只是出生時比他們要幸運。)

    總之,不管是由父親撫養大的女兒還是由母親撫養大的兒子,都不會因此而產生性別認同障礙,父母們不用擔心。但是,由母親在撫養子女時容易犯的錯是“過度撫養”——事無鉅細都管,大包大攬剝奪孩子獨立處理問題能力,這樣會養出“巨嬰”,“媽寶”。一定要適當放手,粗放點養孩子。(關於“過度撫養”參見我以前的帖子。)

  • 4 # 育兒者A面B面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我們家兒子,幾乎都是媽媽和奶奶在帶,爸爸偶爾參與。兒子長相清秀,小時候每每帶出去,別人都會誤以為是女孩,我都要和別人解釋他是男孩子。(有時候我也會禁不住說,我兒子要是女孩也很漂亮。說完我還會補充一句,我兒子是男孩子,很帥氣!)目前,孩子除了偶爾會有一些害羞、哭鬧之外,其他方面是一個十足的小男子漢!所以我覺得就此問題,自己可以說兩句,嘿嘿

    1.平時的言行舉止中,透露出他是男孩的資訊。(做到這一點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仔細觀察一下其他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就知道了!)比如說稱呼上,我一般叫他名字或者“兒子”。由於我自身性格的原因(自己覺得自己不像個女人,活的很糙。確實很多女生做的護理呀手工呀什麼的,我都不會),在和他玩的時候,我們玩的都是打打殺殺的,你追我趕的遊戲,比如奧特曼打小怪獸。在形容他的外貌姿勢等等這些方面,我們用到的詞都是帥氣,酷等偏向男孩子使用的詞。說多了之後,他也會用這樣的詞來形容自己。還有在他哭鬧的時候,我們都會說,男子漢怎麼怎麼樣怎麼怎麼樣。在和小朋友有矛盾的時候,會說男孩子要讓著女孩子,保護女孩子和老人,對方是男孩子,我們捱打了要給打回去等等。在看電視動畫的時候,看的也是《汪汪隊》、《超級飛俠》之類的。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無意中給他灌輸的他是男孩子的思想。

    2.關鍵期給孩子性別教育

    孩子在三歲左右,就有了性別意識。我們會引導他,問他你是男孩還是女孩,引導他說自己是男孩。再問家裡其他人的性別,遇到其他小朋友,我們也會問他這是男的還是女的,慢慢他就可以準確的說出別人是男的還是女。我覺得他說出這些話來的時候,說明他對於男女的性別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加上平時裡的潛移默化,孩子基本上就知道男孩子是什麼樣了!

    我個人覺得,性別這個事情,如果不是很特別的家庭動力,一般孩子都會朝著自己的角色發展,畢竟整個社會對於男孩女孩的教養方式是不同的,這是一個大的前提。並不全是因為誰帶而產生性別方面的認同問題。至於題主提到的孩子說自己是個女孩多好,我的理解是,孩子說出這句話,是有背景的,我們看看背景資訊是什麼,這才能知道和理解孩子為什麼這樣說,是不是因為不瞭解自己的角色,女孩子化等。作為家長,其實不必太擔心,有時候過多的刻意行為反而導致不好的結果。希望回答對你有所幫助,祝好!

  • 5 # My煙火流年

    我覺得作為媽媽一個人帶男孩,就自己別那麼剛強威武,還要經常鼓勵孩子說你是男子漢要保護媽媽,要經常樹立他是個大男孩的觀念,讓他知道他是家裡的男人是頂樑柱,他是男人他要保護媽媽和這個家

    這樣經常灌輸他是個男子漢的觀念,還有就是媽媽不要太要強,媽媽越強男孩子越柔弱

    我有個朋友就是單身帶個男孩,但我這個女朋友太女漢子了,性格也暴戾,對朋友都好著吶,就是在家對孩子,沾火就著的脾氣,說罵就罵,任何事都要強從不示弱,對外做事講究仗義,對孩子卻不會溫柔以待,現在兒子二十多了,女性化的厲害,說話柔柔弱弱,手是蘭花指,孩子越陰柔她越罵,可是二十多了基本改不過來了

    所以作為單身帶男孩子的媽媽,不能太要強,該讓孩子去幹的事情就讓他去,你假裝依靠依賴他,他就會知道自己是個男人,自己強大了才能保護媽媽,他就不會往陰柔的方向發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要的就在前方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