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朱學派

    商鞅率領秦軍與公子昂率領的魏軍交戰。商鞅畏懼魏武卒方陣的強大。商鞅慫了。便寫信給公子昂。稱自己在魏國時,身份低微。經常受公子昂的關照。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自己不願意與恩人動兵戈。有希望和談,化干戈為玉帛。

    公子昂收到商鞅書信後,就按照約定。與商鞅和談。商鞅卻乘機設伏兵把公子昂拘禁。

    商鞅欺騙拘禁公子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嚴重違背契約精神。

    鄙人此論,有不少人贊同。也有人反對。反對者稱,兵者,和詭道也。商鞅之行,是兵不厭詐。他們甚至拿我與宋襄公相提並論。

    對此,鄙人不敢苟同。

    我先舉一個兵不厭詐的例項:

    魏國進攻趙國。趙國抵擋不住強大的魏軍。便向齊國求援。齊國並未直接救援趙國。而是乘魏國國內空虛之際,直逼魏國首都。魏國名將龐涓聞訊,急忙回軍救援。孫臏在桂陵兩側設伏。待魏軍經過時,佔據有利地形的齊軍萬箭齊發,大敗魏軍。

    孫臏的桂陵之戰,是兵不厭詐。

    但兵不厭詐應有底限。例如:

    敵人進攻我軍陣地失敗,丟下數千屍體。我方打掃了戰場,收繳了陣地前的武器。然後,正式通知對方。明天上午九點來收屍。可以來多少人,不能帶武器,只能帶擔架。敵人按照約定時間,依據我要求來收屍。而我軍卻趁敵人沒帶武器之際,發動突襲,把收屍的敵人全殲。

    這就突破了兵不厭詐的底限。

    綜上所述,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是屬於兵不厭詐。並未違背契約精神。

    突襲並全殲收屍的敵人,與商鞅騙拘禁公子昂類似。都突破了兵不厭詐的底限。都是嚴重違背契約精神!

  • 2 # 小生聊史

    在戰國時代,兵不厭詐也是一種計謀,簽訂契約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但在對己方十分有利的情況下,違背契約精神而取得更大的利益,況且秦強於魏國,你覺得現在的美國會與日韓簽訂條例,雙方公平貿易嗎?答案是不會。強國只會去制裁,而不是妥協。

  • 3 # 老鴨說歷史

    可能與商鞅的法家思想有關,他認為有時候正義雖然重要,但接過更重要。他追尋筆安華,反對一成不變,與古不化。並不是非得兵不厭詐,而是他的主張思想是講究變通與結果。

    這與他為人處世一樣,他要變就要徹底,要有成效。這些理念要提現在了傭兵打仗上。對他而言,結果是重要的。至於說他死了,死在嚴刑峻法下,但是他制定的法律沒變,提倡的思想也沒有變

  • 4 # 潁川耳東

    秦魏河西之戰,商鞅率領變法後的秦軍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卬為上將軍迎擊。兩軍對峙之際,商鞅卻派人送信給公子卬。信上大意是:往日在魏國,我與公子相處甚歡,今日天命難測,你我為敵,但我不忍與你廝殺,希望與公子見面一敘,互訂盟約,罷兵歸去。

    這裡要說明一下,公子卬並非如影視劇《大秦帝國》裡面刻畫那麼紈絝無能,相反這個公子卬很有才略,能文能武。

    公子卬見到商鞅來信,也願意與秦言和,於是前去會盟,會盟儀式上,商鞅突然命令早已埋伏的武士襲擊了公子卬,毫無預料的公子卬就這樣被俘虜了。魏軍失去主帥,自然不是秦軍對手,此戰魏國大敗,不得已各地求和。

    這就是商鞅在河西之戰用陰謀拘禁公子卬的故事。

    有人認為商鞅言而無信,以道義詐騙,是失信天下。

    還有人認為,商鞅不拘一格,最大程度上減少了秦軍傷亡。

    在我看來,商鞅的本意是對的。《孫子兵法》有云:兵者詭道也。戰場之上有根本的武力較量,還有統兵者戰術水平的較量,它本就是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地方。真假虛實,陰謀陽謀,不外乎是要勝利,是要對得起國家。個人名譽這種情況下不值一提。

    但是反過來想想,難道沒有別的辦法到達同樣的目的了嗎,把曾經的交情拿到背地裡使詐,拿好友的信任成為自己勝利的墊腳石,確實不是君子所為。

  • 5 # 希榮文創

    商鞅詐敗魏國公子昂卻失信於世,歷來爭議頗大。商鞅法家的代表,是最講誠信的,商鞅曾經立木建立信譽,才成功推動變法,,奠定大秦百年之基。但商鞅同時精通兵學,是兵家集大成者。所以兵不厭詐正是他對兵學的靈活運用。當時確實是兩國交戰的特殊時刻,如果說商鞅嚴重違背契約精神,那只是一廂情願而已,怪就怪公子昂缺心眼。

    商鞅變法成功後,秦國實力大增,在商鞅的遊說下,秦孝公決定吞併魏國。魏國也派公子昂為將軍前來抵抗。商鞅給公子昂寫信說:“公子昂啊,咱們是老朋友了,今天咱們是兩個國家的將軍,我實在不忍心相互攻擊,你可以到我大帳喝酒,咱們結盟,喝場大酒咱就各自回國,安撫秦國和魏國的民心。”公子昂信以為真,便前來赴會。兩方盟誓已畢,正飲酒時,公孫鞅事先埋伏下的甲士衝出來,俘虜了公子昂,又乘勢攻擊魏軍,使其大敗。魏惠王聞知敗訊,十分驚恐,派人向秦國獻出河西一帶的地方以求和。此後他離開安邑,遷都到大梁。這時才嘆息說:“我真後悔當年不聽公叔痤的話殺掉公孫鞅!”

    雖說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但商鞅精通兵家學說,知道兵不厭詐的道理。他以交情為紐帶,騙取公子昂的信任,突然實施襲擊,輕鬆將魏國打敗。在兵家眼裡,勝利是其最終的選擇,手段只能屈居第二。秦魏之戰,雖然商鞅失信於世,對不起公子昂。如果從另一方面看,商鞅的行為雖然為世人所不齒,但讓雙方軍隊減少了傷亡,加快了秦國統一的步伐,這正是商鞅的追求。

  • 6 # 使用者94738516596

    秦國一直以來被中原各國都稱為是西方蠻夷之國,所以中原各國也是一直看不上秦國,當秦國強大起來之後,也是各國都開始聯合起來打壓秦國。因為他們覺得秦國的血統不正。

    而作為這樣的一個“蠻夷”之國,秦國也確實做了很多讓各國都看不上的事,比如說在秦魏河西之戰的時候,因為當時的秦國主將商鞅和魏國的主將公子昂(也就是魏卬,戰國時期魏國公子)在魏國的時候是非常好的朋友,所以商鞅就說老朋友在戰場上見面,應該先聚一聚,聊一聊甚至可以定下盟約,兩國不開戰,魏卬還真的信了,真的去赴約了,結果是一到就被商鞅抓起來了,秦軍也順勢大舉進攻,魏軍結果沒有主將一觸即潰。魏軍大敗,魏惠王不得已只能割了部分河西之地給秦國,然後求和。

    其實不光是這件事,後來秦國還抓了楚國的楚懷王,讓楚懷王客死在秦國。當時秦國也是騙楚懷王,結果是楚懷王一到也被俘虜了,在秦國受盡屈辱三年,最終客死在秦國。

    對於秦國這樣的做法,到底是兵不厭詐,還是違背契約精神,真的不好說。兵者詭道也,戰場上只要能夠取勝,可以不擇手段。兵者國之大事,生死存亡之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可能就是因為一場戰爭而興盛或者滅亡,所以說為了勝利不擇手段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自古以來我們都知道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秦國屢次都把敵國的使者扣留了,甚至還有楚國的君主。這樣的做法確實也是讓人看不起。但是也許就是因為秦國這樣的“無恥”,才最終成就了秦國,一統天下吧。

    其實在現實社會中也是一樣的,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臉皮厚,心狠,那麼更容易成功,為了成功不擇手段,可以放下一切的人,那麼這樣的人是很容易成功的。就好比是秦國一樣。

  • 7 # 漩渦鳴人yy

    違背契約精神,那你要不要跟宋襄公去談論一下什麼叫做仁義呢?

    你既然不瞭解,那我就跟你好好講一下故事,宋襄公要帶領自己的軍隊和楚華人作戰,結果楚國的軍隊要渡河,宋襄公的手下告訴他,趕緊率領軍隊在敵人渡河渡到一半兒的時候截擊他們,但是宋襄公選擇放棄,她說我們是仁義之師,我們靠這些人意,就能夠把敵人給打敗,我們為什麼要做這種臭不要臉的事情呢?

    接著楚國的軍隊渡過了河流,然後跟宋國軍隊打仗,宋襄公被人給俘虜了,他留下來的是什麼?是一個令人恥笑的笑話。

    秦國那個時候被魏國打的,那是頭也不敢回,秦國之所以所在了西南一隅,還不是拜魏華人所賜,秦華人弱小的時候被外華人追著打你,那個時候怎麼不和魏華人談論一下什麼叫做契約精神,什麼叫做憐憫。

    秦國雖然經過變法已經變強,但是這個時候面臨中原的老牌強國還是實力不濟,尤其是在這一次作戰裡面,秦華人必須要做到速戰速決,否則一旦等中原的大國反應過來,秦華人將會成為他們首先的進攻目標,因為秦國沒有任何靠山,之前和其他的國家也沒有建立所謂的外交關係,此時的秦國是最危險的時候。

    能夠有方法快速的解決敵人,為什麼不用再說了,這回商鞅是把所有的罪名全部壓在了自己的身上,自己親自出面做了這件事情,不然商鞅逃到魏國的時候,魏華人為什麼不接納他!商鞅這麼做還算得上是有擔當的,沒有讓其他人去承擔這樣的罪名,他明白一旦做出這樣的事情,秦國的國家聲譽必將受損,所以與其讓秦國去做這件事情,還不如他商鞅自己以個人的名義來辦這件事情。

    兵不厭詐,不要和敵人講道理,不要和敵人講仁義,否則你死的時候沒有人會給你上香,只會在你的墳前唾罵你這個愚蠢的傢伙。

  • 8 # 小樓一夜聽春雨9485

    確實不光彩,在外交上嚴重違規,這樣的事古代有很多,秦國扣楚王,韓信滅齊,近代也有,清政府扣押英法使節,並動大刑。這些外交違規原因是過錯方自認為自己實力地位遠遠高於對方,你會在意螞蟻的感受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像消逝的光芒一樣,畫質好的打殭屍遊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