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佳期有遇

    如果孩子經常一個人玩,那麼他就有不合群的傾向。嚴重的話,有可能有自閉症的傾向,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

    一個家庭裡,孩子的降生是一大家人最大的快樂,孩子一出生他就被一大家子人寵愛著,所有的家人遮蔽掉了孩子身上的缺點而無限放大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這是大多數家庭在育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現象。俗話說:“癩痢兒子自家好”。由於家裡就一個孩子,沒有橫向比較,看著他一點點長大,不管怎麼樣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很可愛。可是,當他有一天上了幼兒園,有了橫向比較,孩子到底發展得怎麼樣,有經驗的老師還是一眼能看出來的。首先,有自閉症的孩子他喜歡獨自一個人玩,家長叫他跟別人打招呼的時候,他不會看著別人的眼睛說話,即使願意也是錄音機語言: 父母跟他說:“叫老師”,他一字不差也來一句“叫老師”,你怎麼糾正都沒有用。以前,我見過一個小女孩,長得白白淨淨漂漂亮亮,光看她的外表確實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孩子。可是,她一天到晚跟著老師,從不跟小朋友一起玩,嘴巴里面一刻不停說著話,在家裡,這麼漂亮的小女孩一天到晚說個不停大家還覺得她語言表達能力強,可是一到幼兒園,就會發現她與別的孩子有很大的區別。她獨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別人很難影響到她,跟她講道理她不聽,批評她又不懂,想到哭就哭幾聲,想到笑就哈哈笑。像這類孩子家長要及時干預,帶她到專門的機構去訓練有利於她今後的發展。當然,一開始,家長是很難接受自己孩子的“與眾不同”的,但是,如果專家會診後確定有自閉傾向的話還是要引起重視,越早干預越好。

    當然,孩子不合群並不表示一定就是自閉症,有的孩子喜歡一個人玩有可能跟他的性格有關係,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語言表達能力較差,而動手能力較強,那麼他會喜歡安靜操作類活動,他也會看上去不太合群,所以,合群不合群只是一種個別現象,一般的孩子都喜歡有玩伴,但是,孩子是形形色色的,他所處的環境怎樣也能影響到他的性格形成,例如:突發的家庭變故也會讓孩子在一段時間內變得沉默不合群,所以孩子合群不合群不能作簡單定義,一定要細究其中原因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

  • 2 # 盡色視界

    不要太擔心,實在擔心就去看醫生。有一句話共勉:這個時代,廣泛互聯是深度互聯的敵人,能夠自己玩也有樂子的孩子,前途無量。這就像遍地都是楊康的時代,郭靖必將一統江湖。

  • 3 # 陽光部落童裝

    孩子喜歡一個人玩是不合群嗎?

    試想我們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發展規律,但又有不同的發展階段,當我們處於人生髮展第一階段,也就是0-6歲的時候,這個世界一切都是新的,我們最初不會說話,不會動作,不會表達情緒……

    我們每個人都經歷漫長的嬰幼兒時期,所以在0-6歲這個時期,我們更重要的任務是建構我們自己,“創造”一個全新的人出來。

    簡而言之,合群對於這個時期來說就是天方夜譚,因為我們根本就不知道“群體”的存在。

    從年齡階段及心智發展判斷“是否合群”

    在孩子0-6歲的這個時期,焦慮“合群”問題是多餘的擔心。

    孩子0-3歲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孩子3歲以下都處於“平行遊戲”階段,即使孩子都在一起“玩”,但你真正觀察到的是他們在一起各玩各的,他們在此時沒有合作,也幾乎沒有太多交流的。

    當然如果我們將孩子更早放到群體的環境中,透過一些幫助讓他們認知到周邊世界的方式——

    比如當孩子學會了插花,孩子每天早上來到教室裡插了一些漂亮的花放在教室各處,等中午我們共同進餐的時候,我們將這些花瓶和花擺在餐桌上,並且經常去感謝這些插花的孩子,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周圍人的影響,進而會產生出為大家做些事的想法,還會產生出對環境的歸屬感和責任感。

    如此一來,他們就能逐漸意識到集體,意識到其他人的需求和存在,這會幫助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和人際交流的發展。

    孩子3-6歲

    之後在3-6歲這個年齡段,孩子會開始“交叉遊戲”,最初孩子可以跟另一個孩子兩兩玩在一起,但此時僅限於過家家式的玩法。

    當孩子到四五歲的時候開始出現更多孩子一起的合作和分工,這都屬於普通現象。

    如果我們在孩子身上觀察到——即使已經很大了,還只是偏向於自己一個人玩,或是幾乎不與其他小朋友進行交流,就得焦慮“孩子是否不合群”了。

    此時,我們需要引起注意,需要在更大範圍和更長時間裡去觀察和發現原因——如果孩子對環境感受不到安全,或是出現一些極端的情況都有可能導致孩子不願意與他人交流和玩在一起。

    孩子6-12歲

    孩子更是願意跟同學和小夥伴在一起,他們有自己的秘密基地,他們會合作去研究一些“專案”;

    他們不願意僅僅像小時候限制在家庭和學校,他們對其他人的家庭也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喜歡發現和研究“為什麼他們家和我們家的用餐流程不一樣呢?”

    在這個階段,如果孩子不願意跟其他的孩子玩在一起,我們需要關注這個頻率和程度,以及我們還需要反思——

    在這個發展階段,作為孩子身邊的成人,我們是否給到孩子空間讓他們去探索更大的世界、探索人跟人之間的關係、發展團隊合作的能力?因為現在大多數在這年齡段的孩子都有很重的課業負擔,他們要在課餘的時候學習各種興趣班和培優課程。

    從個性角度關注孩子“是否合群”

    接下來,我們從個性的角度我們也需要來談談合群的問題。

    世界上幾十億人,沒有兩個是一模一樣的,包括雙胞胎。所以,我們更沒有必要要求所有人都是外向的、善於表達的。

    從各個角度而言,我們都會對人的建構型別有一些分類:比如從細胞分層的角度來分,有外胚型、中胚型以及內胚型的區分,大至人類可以分為這3種類型,分別代表3種狀態。

    外胚型的人容易表現得“不合群”,家長需要尤其關注這種型別的孩子。

    外胚型(瘦長型)的 人身體沒有太多脂肪,瘦長、虛弱、頭大、神經系統敏感;性格一般為內向、拘謹、膽怯、愛好藝術;該胚型又叫大腦優勢型,透過思考與世界產生連線,思考得非常多。

    外胚型的人有壓力的時候,傾向於獨處,看上去比較內向,所以如果天生是這種型別的人,他們就表現得不是那麼愛與人相處,一個人玩的時間就會更多。

    但是,這並不說明他們不合群,只是性格使然,並沒有問題。

    外胚型的小嬰兒比較瘦,不胖,吸吮的力度也不是很強,吃得也不多,每次吃的量比較少;睡得也不是特別多,即使睡著也非常容易醒;這些孩子們不喜歡掌控別人、對別人沒有要求;喜歡自己一個人忙很久(喜歡一個人玩)。

    作為成人要努力跟這種孩子產生連線,要知道孩子在想什麼,要對他們多一些關注,雖然可能全世界的成人都喜歡胖胖的小嬰兒,這種孩子我們不需要強迫他們進食,他們只需要滿足生存需要的食物就夠了,也無需強迫他們與人玩在一起,有需要的時候他們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如果我們對孩子有足夠客觀的觀察和了解之後,我們就不會再過度焦慮於一些現象,無論內向或是外向,無論合群與否,只要環境是利於孩子發展的,那我們就要更多去尊重孩子天然的個性和發展階段,成為那個有智慧的成人。

  • 4 # 李大小姐LILI

    孩子一個人玩就是不合群,這個太籠統。多大的孩子?他本身性格怎樣?感覺不合群有幾點:一,沒有安全感!首先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需要家長多陪伴,和他多聊天,要事先告訴他,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事情該怎樣處理,讓他漸漸接受沒安全感帶給他的恐慌,建立他的自信!二,本身性格比較文靜!這類孩子不太喜歡太頑皮,大吵大嚷的孩子,如果遇到一個像他一樣文靜的孩子,是可以玩到一起去的!所以交朋友,讓他多與和他差不多性格的孩子接觸!三,專注力很強!這類孩子往往喜歡專注的看書或玩玩具做一些事情,如果有人打擾,他會很煩躁,不喜歡別人打擾他!這時讓身邊的哥哥姐姐多帶他玩玩,給他多講講一些玩中或學習中的知識原理!!四,自閉!這類需要心理或醫療方面的介入!五,不自信!不自信的孩子,家長應鼓勵他多與同伴接觸,哪裡不自信,為什麼不自信,應幫助孩子找到根源,並加以鍛鍊,讓他變得自信,就可以與小朋友融入!一般所謂的不合群是指0到6歲的幼兒,七歲後,他就開始喜歡自已去交朋友了!

  • 5 # 匯智光華雲書院

    人生的道路,越往上走越孤獨。

    從小就能夠自己安靜地思考,安靜地玩耍,這是一件多麼好的事情。

    家長要多觀察和了解孩子,如果孩子只是喜歡一個人玩,而不是隻能一個人玩,那沒必要太緊張,可以適當多提供一些和其他小朋友接觸的機會,讓孩子自己發現“一起玩”的樂趣,慢慢融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庭就是信任,包容,理解。如果說相互猜疑,指責還有必要在一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