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福建頻道

    受到邀請回答這個問題作為福建人,作為閩南人,我很榮幸,也覺得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和文化愛好者很適合回答這個問題。我剛剛認真看了許多人的回答,都沒回答到點子上,怎麼說呢,就是沒把這個“閩南”概念如何來的,以及閩南文化怎麼來的、有何特性講清楚。說來話長我就用自己總結的需要,說清楚。首先,何為閩南?閩南固名思意是福建的南部,這點認同很重要,它屬於福建文化圈。閩南是近代人提出的概念,主要指目前廈門,漳州,泉州三個福建的地級市,它正是由於文化特性強烈、突出,跟同位福建的福州鼓樓臺江為中心閩東文化,以南平延平為中心的閩北文化,以莆田仙遊為核心的莆仙文化等構成了閩東,閩北,閩中,莆仙,客家,閩南六大文化圈。其次,閩南文化如何來的,如何形成的,這就不得不提泉州,泉州在元代港口興起並在兩宋達到頂峰成為世界海上絲綢之路的領頭羊,泉州是閩南文化的源頭及集大成者,這也是泉州為何能被評為東亞文化之都,即使是現在如日中天的廈門,過去是小漁村歸泉州府底下的同安縣管在此不展開說。泉州人何處來?他們自身認同是:河洛來。現在泉州街頭有老子雕像,在清源山更是大石雕就是佐證。河洛就是現在河南省一帶,主要移民來自晉朝衣冠南渡的中原人,晉江之名就是這麼來的,懷念前朝的隱晦思念。泉州還有一波大的移民潮就是五代時期河南固始人王審知兄弟,帶來的。第三點來了,講了這麼多,做了這麼多鋪墊就回歸問題本身,你們閩南語的主要詞根發音構成是古代中原洛陽一帶的古音和福建本地的閩越人方言,在元宋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後又夾雜世界各地的語言元素,最終形成現在的閩南語。

  • 2 # 蘭水畔

    無論現在哪一種方言都不可能是古代的“普通話”,300年前的閩南話跟現代閩南話都有區別了,問這種問題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 3 # 鐵騎無聲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應該比較好理解。中國從秦朝建立第一個統一的王朝開始,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了文字、度量衡…。語言呢?應該也是以秦音為主形成“官話。”後來的王朝統治者們也都是中原、北方人。所建的首都都在中原和北方。所用的“官話”一定是離不開以帝王為首的統治集團的方言,和以首都為中心的地區方言為主幹的語言。這就是為什麼北方大半個中國的語言,雖然口音不同,但都能互相聽懂。而南方,不要說隔省隔縣、就是隔一個村,就無法交流。如此雜亂的方言,如何能成為“普通話”。而某些方言遠離中原,古時又沒有錄音裝置,語言只能靠人口口相傳。邊地方言如何能登堂入室成為“官話”?難道陝西的李世民、河北的趙匡胤…得了天下以後,就派出大批人馬去幾千裡外學習某地方言,然後回來推廣?如此竦人聽聞的想像力,要什麼樣的大腦才能產生出來!

    也有人力舉實證:某方言某一詞語與古漢語讀音相似,以此來“證明”某方言是古漢語“官話”。真是難為了這些苦心孤詣的衛道士!他們費盡心力搜尋了隻字片語的“證據”,卻對北方官話(普通話的前身)中絕大部份字、詞、語法、修辭方式與有史以來留下的文學、詩詞歌賦、史籍…高度一致視而不見!而死死地咬住那幾百個,宋朝末年,“官話”就已經棄用的入聲字。好像那些入聲字是漢語的“精膸”一旦不使用入聲字,漢語的“魂兒”就沒了,漢語就不是漢語了!這不是笑話嗎?說某地方言是古代“普通話”。誰能舉出幾首用該方言寫出的《漢賦》、《樂府》、《唐詩》、《宋詞》、《元曲》…。而所有這些典藉都與普通話高度相似!究竟哪個是古代的“普通話”,還不清楚嗎!

  • 4 # 亮話歷史

    謝謝悟空邀請!首先,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閩南語雖由古語演變而來,但不能說它是古代的普通話。因為一種語言經歷千年,早已經有了變化,不再是當年的語言了。況且,古代沒有普通話這種概念以及和這種概念相對應的事物。題主這裡的普通話加上引號,只能勉強對應古代的官話,即使這樣,也不能輕易下結論。

    一、語言是複雜而又不斷變化的

    中國的方言的確太多了,除了每個人自己所處的本省以外,大家所熟知並能基本聽懂如河南話、東北話、天津話等,能部分聽懂的如四川話、陝西話、山西話、山東話等,很難聽懂或基本聽不懂的如粵語、閩南語、浙江話、上海話等。如果再加上少數民族語言,如果你不是那個民族的,那就絲毫聽不懂了。據瞭解,在中國56個民族中,有80多種互不相通的語言。其實,即使在同一個省份,又有語言和口音上的不同。如在安徽,北部的安徽話大多好懂,如亳州、阜陽、蚌埠等,方言有點接近,到了合肥,又是一種方言。然後再往南,到了安慶,話音又變了,而蕪湖話和安慶話又不一樣,到了徽州一帶(即現在的黃山市)很多方言如屯溪話、歙縣話、黟縣話,外地人就幾乎聽不懂了。而閩南語雖說起源於黃河、洛水一帶,但如今說閩南話的人主要集中在閩南和臺灣等地區,千百年來不可能沒有變化,如何證明就是古代的官話呢?

    二、古代官話體系

    在古代,官話並不是說定都在哪裡,就把哪裡的話作為官話,反倒是定都定官話後,才導致了首都的人大多數說官方,久而久之,說官話的人就越來越多了。而且,古代的官話和現在的普通話不一樣,側重於官方使用,也就是朝廷和官方的人使用,普通老百姓不一定會說官話。在中國古代官話體系和八種次方言中,主要有北京官話、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江淮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閩南語是不是屬於中原官話,有待考證。而且,古代的官話究竟是如何說的,又有誰能確定呢?如果未經考證,就說閩南語是古代的普通話或者官話,是不是很武斷呢?

    三、閩南語的淵源

    其實,提問者這個問題的提出,並不是突發奇想,更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根據的,說閩南語的人是晉代人和唐代人衣冠南渡過去的,這個是有考證的。而福建的晉江就得名於此,臺灣人又稱閩南語為河洛話,河洛,具有明顯的中原標籤。這些內容,在圖書館和網路資料上都可以找到。但語言不像文字,語言的變化是看不見的,古代也沒有錄音機,如何知道現在的閩南語就是古代晉朝唐朝的官話呢?

    所以說,即使閩南語來源於晉朝和唐朝的中原地區,經過了一千多年,又相隔幾千裡,很難說就和當年的官話一模一樣。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就方言和歷史進行探討,並不是要說閩南語的壞話,相反,本人還很喜歡《愛拼才會贏》等閩南語歌曲。而且閩南語在世界範圍內還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如有不同意見,還望留言賜教。

  • 5 # 所羅門創意起名

    古代,許多朝代的,而且在遠古,並沒有統一的中央集權。所以要說閩南話是不是古代的官話,不能簡單地回答是不是。大家都讀過《詩經》吧詩經裡面的伊人是多麼美妙的一個詞語,而伊,就是第三人稱他和她,男女共用。而現在的閩南話,泉州廈門的閩南話,第三人稱也是男女共用一個字,發音就是yi伊。而陳是泉州的大姓,大家都知道,在周朝,曾經有南遷到泉州居住的人民,他們其中有一個大姓田,而閩南話也就是當時的話,田和陳發音相似,所以就以陳代田,在一個新的地方安身立命,繁衍生息。當然,這只是小小的論據。茶餘飯後偶談而已。

  • 6 # 北洋水兵

    古人對語言沒有什麼統一的標準,只有官話一說,而官話的地位還比不上普通話。官話只在官員當中通用,而且以王朝首都地區的方言作為官話。

    這也沒什麼問題的,由於行政效率的問題以及基層管制力度弱,古典王朝基本都不具備推廣官話的條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經濟生產方式所導致的。古典中國的經濟生產方式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這就表明大部分老百姓都不會處於商品經濟的活動當中,因為小農經濟的特點就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所以對於商品交換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需求。

    因為商品經濟涉及到商品的流通,在交通運輸方式單一的古代,只有透過商隊的活動才能帶動商品流通,而對於90%以上得人口屬於農業人口的古典中國來說,能有多少人能夠投入到商品流通以及商品生產的行業當中。所以,古人並不需要普通話,只要官員、知識分子等特定群體會官話就可以了。

    不過,古人對於文字卻是非常執著,因為書同文是大一統的標誌,是必須要做到的。比如說漢字到了元明兩朝,民間已經出現了多種簡化寫法,並逐漸開始影響上層;到了清朝,面對這種書不同文的局面,開始對漢字進行規範,出臺了正體字,也就是今天的繁體字,官方檔案、文書必須要使用正體字,至於民間用簡化字,那不受朝廷干涉。而這一時期的簡化字,也就成了今天簡化字的雛形。

    說到這我覺得大家就都可以理解了,為什麼古人對於普通話並不感冒。順帶說一句,古代福建南部以及廣東、廣西等地長期都被中原王朝視為化外之地,古典王朝怎麼可能會用閩南話作為官話?另外官話最靠南的也就是南京方言了,畢竟明朝曾經定都南京。

    全文完

  • 7 # 皆所見

    我之前看過一個報道,說潮汕話才是中國古代官話,後來我遇到一個潮汕人,聽他給我解釋,潮汕話裡面很多古語,他們的方言特別像文言文,例如他們說吃飯,說的食,女兒還是兒女說的奴(古代不是說奴家嗎),不要說我勿(勿以惡小而為之),我曾經還研究過這個潮汕話,挺好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庭該給孩子創造怎樣的學習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