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貴陽供銷鑫培訓
-
2 # 小牛沖天
這些營銷中的套路你都知道嗎?
我相信有的同行不免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都是資訊流廣告,別人就起了效果,賺了錢,而我卻虧了呢?究竟又是哪裡出現了問題?我該如何解決?”其實還不是套路不夠深,天貓雙十一不就是典型的“營銷套路”嗎?利用名人做宣傳,愛豆在用的產品我也要用的名人效應,大家都在買我也要買的從眾效應、交易效用、損失厭惡等都是營銷經常用到的套路,為此,我就以上還有其他總結了下資訊流廣告的種種套路。
一、損失厭惡套路這一套路主要指的是人們交易中面對收益與損失時,損失往往比收益更讓人難以接受,此時我們在購買行為中會強迫自己做出決策,以此降低這場交易中所帶來的心理難受。
比如我們經常在賣場聽到的“最後#天、清倉甩賣、虧本大處理、錯過只能等明年”等,這其實都是一種暗示消費者迅速前來購買否則就會失去這麼好的機會及商品,這種套路商家們也是屢試不爽,成功率也挺高(雖然過了很久我還會看到某家說著最後幾天的活)。
一般情況來看,損失厭惡用在價格上是比較多的,而且我認為也最合適不過了,就以和我們接觸最多的淘寶為例。某些店鋪會在定價上做一番心思,比如滿減,滿199-100,(這是天貓超市經常會有的券,而且很搶手,我就很少搶到過),那麼你就會發現很多銷量比較高的商品價格往往會在180-190左右,此時若你是消費者會怎麼選擇呢?為了降低厭惡感,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再買一件,畢竟優惠力度是真的大,不用白不用,不用豈不是可惜、浪費了?(我我我反正是這麼想的,可能每個人想法不同)
所以,商家在使用該套路時,可以試試把自己當成消費者,儘可能的去想你失去這張券或者該划算產品的場景會怎麼樣,從而促使消費者使用者形成轉化行為。
二、交易效用套路這個“套路”指的是商品實際購買時的價格和參考價格相差較大所產生的落差。
比如我們去買一件衣服,標價799,當時很喜歡可是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買,過了幾天你又在這家店看到了這件衣服,只要399了,打了5折。此時,你的心理就會產生交易偏見了,哇!折扣好大,這時候買比前幾天划算多了,恰恰是這種你覺得划算的交易偏見讓你在當時自認為很理性的購買了。這就是交易效用帶來的影響。
再比如聚划算,基本都是採用交易效用,原價998,現價只要498,再附上搶購倒計時,會讓消費者心理上產生一種很大的落差感,相信我們身邊很多人也都親身經歷過。
三、小機率事件套路這是和上述第一個損失厭惡一樣,商家慣用、最愛的一種套路,它主要是付出與回報成反比的一種方式,簡而言之,就是利用人們幻想天上掉餡餅的想法,這也是越來越多的人會被騙去傳銷的原,因為不勞而獲的誘惑力是很大的。
就拿2018年下半年的IG奪冠這一熱點事件,王校長髮微博抽多少人每個送1萬(記不太清了),這就是很典型的小機率事件套路——利用極少的成本來換取較高收益,這一套路B站和微博知名的KPL也經常用到。就連我們生活中的保險也是利用了這一點。所以它的營銷範圍很廣泛,而且都具備了“低投入、高回報"這點。
四、狄德羅效應套路你的妝容這麼精緻,別讓穿著拉低了你的檔次。這句話就是狄德羅效應的簡單詮釋。利用人們講究配套的心理說服其轉化。就像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買了新的上衣,又想買和它相配的鞋子和褲子包包耳環等來搭配,這樣看起來才舒服,才合適。然後開始無限迴圈,這不就是大多數女生的真實寫照嗎?
這其實都是狄德羅效應在作祟!當人們有了新的東西就會不斷配置與其適合的東西,彷彿這樣心理上才能平衡。所以現在淘寶上、小紅書等都經常會看到整套搭配及連結而且往往搭配的都很好看,就會很容易引起人們整套購買的慾望,還有商家經常有兩件8-9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製造了一種契機。
五、誘餌效應套路指的是人們在兩個差別不大的選擇中糾結時,因第三個新選擇(誘餌)的加入,會體現出前面兩個選擇其中一個的價值更高。
比如水果商販會把同種水果以兩種高地價分開來賣,你會真的認為水果質量差距很大嗎?再比如電視機商家在展示的過程中,會根據大小進行價格區分,以便使用者選擇。20英寸3000 26英寸4000 32英寸4300 倘若是你會選擇哪一臺呢?我們簡單來分析下消費者心理:有些消費者其實根本用不上或者不準備要大尺寸電視,只想要個小點的,可是價格20英寸和26英寸價格差了1000,而26和32的才差了300,對比之下會更傾向於購買32英寸的。這些相似的同類商品就可以根據使用者需求及心理去設定多個選項。
回覆列表
90後禿頭這幾個字
經常以各種各類文章出現
一見再見
因為職業習慣
我每次都 下意識的摸了摸頭
想想這又是一次 營銷90後
作為一個肚子裡滿載一船知識
卻不願在知識斑斕裡放歌
學富雖然說沒有五車
但也有五斗的
我
毅然決然決定
以一個運營人 才華橫溢 的角度
來拆解這些文章 營銷“90後”的套路
01
把戳中所有人的痛點
加上“90後”
典型例子
《90後月收入多少才正常?》
《談月收入,就是在傷害90後!》
...
恩
看到這類文章
我立馬就戳進去了
那個工資一到便花唄信用卡的我
可是當你回頭再轉念一想
80後對月收入難道就不痛嗎?
70後呢?
馬雲前天還在說
“世界500強有幾個是開心的?
沒有!”
因為 月收入這個東西對人都一樣
老闆怕一虧就是要上百萬千億
80後月收入也要房車孩子
人固有患得患失的德行
而 90後也是人
當你戳了許多人痛點的時候
也戳到了90後
02
給90後“造對比”
典型例子
《第一批被90後氣死的80後》
《第一批95後已經離婚了!》
...
當我看到這些文章標題時
根本沒有絲毫考慮
就點開了文章
那時的我
後來再次回想時
看到關於朋友之間的友誼有一句話
“我希望你過的很好
但是過的一定不要比我好”
我大概是明白了
當你用不在同一等級的兩個群體做對比
尤其是具體化像結婚題材
...
03
給90後“造新奇”
這裡我要說說“喪”
可是它為什麼最終這麼火?
當然是因為
它可以 戳中人心中的點
讓遭受同樣被時代壓抑的90後
在快速發展的網路中找到了情緒上的共鳴
於是許多被隱藏的心情爆發
帶有“喪”標籤的人開始成規模出現
然後呢?
出現無數媒體
各種重複資訊讓你沉浸
由此來的各種段子更讓你應接不暇
不自覺間 不喪的你也會變得“喪”了
於是乎“喪茶”這一營銷的案例出現
“喪茶”成功的要素有很多
但其中有一點必然是
造新奇
所以
只要你造的夠新奇
就能吸引到90後
當然
就是有點難
04
給90後“造焦慮”
典型例子
《90 後到底有多焦慮?》
《90後成為最焦慮的一代,他們在愁什麼?》
...
恩
通常看到焦慮
我總想點進去看看
看看是不是有人比我更焦慮?
我慢慢地發現這些文章
說的都很好
因為
他們在文章裡
把90後焦慮的原因說出來了
比如你買不起房
比如你同學月薪已5萬10萬
比如95後早已娶妻生子你還單身
比如有些不上學的人早已經當了老闆
歐哥馬智庫是貴州專業生產高品質IT-網際網路、創意設計類課程的貴陽培訓機構,幫助你學習設計類、影視類,網路營銷類專業,重塑自身教育歷史,重建新的就業方向 & 自主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