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點星宿

    我覺得有這個可能性。德軍在非洲本是強弩之末,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重心已經轉移,還有其實北非的戰略地位並不是那麼突出,而且地中海到處遊弋著盟軍艦船,補給是個最大的問題。後來隆美爾離開北非還有一種解脫的含義在,基本算是放棄了。

  • 2 # 顫動的丹田

    當然可以了,

    "沙漠之狐"自己都說過:"最難對付的敵人是奧金萊克",可見蒙蒂只是在合適的時候,被安排在了合適的位置上而已。

    蒙哥馬利元帥以後的戰鬥歷程,不正是證明了自己能力平平、死板僵硬的特點了嗎?

  • 3 # 陌影1028

    先看看隆美爾怎麼敗的?

    1942年8月,當蒙哥馬利來到開羅時,他帶來的是嶄新的美製“謝爾曼”式重型坦克、俯衝轟炸機和大口徑榴彈炮。在蒙哥馬利身後,有以丘吉爾為代表的全英華人的大力支援,丘吉爾甚至還為他爭取到了美國的幫助。而強弩之末的隆美爾卻只能一天幾次地為義大利軍隊的懦弱怯戰發脾氣。僅以坦克而言,蒙哥馬利有760輛,而隆美爾只有又舊又破的203輛。有人戲稱,這是重量級和輕量級拳手之間的搏鬥,是一次不對等的戰鬥。

    隆美爾畢竟是隆美爾,進攻是他的本能。在如此優劣懸殊的情況下,隆美爾易燃首先於1942年8月31日發起阿拉姆哈勒法戰鬥,但他的攻勢一發起就受到了阻滯。英軍的雷場又深又寬,英軍的飛機佔據絕對優勢,英軍另外還有上千門火炮對隆美爾進行反擊。

    官方指導價22.98萬元起

    廣告

    官方指導價22.98萬元起

    直到坦克裡還剩下一天的燃油時,隆美爾不得不下令部隊撤退了。這一退,就是全面的敗退。開始的時候,隆美爾還時不時地發起一次反擊,成功地組織區域性防禦。但大勢所趨之下,“戰神”也已無力迴天。在此關鍵時刻,希特勒與隆美爾的矛盾暴露出來。11月3日中午,希特勒給隆美爾發來電報,指示他“把每一條槍,每一個士兵都投入戰鬥,舍此別無出路”。

    隆美爾為難了。對機械化完美的痴迷,使他敢於找到任何強大敵人的短處並予以致命打擊,但隆美爾遠不是亡命之徒,他還不像希特勒那樣,瘋狂地去做血本無歸的賭博。經過一天多艱難的抉擇,隆美爾像最初違背軍令進攻一樣,違背希特勒的旨意下令全線撤退。經富卡、馬特魯、薩魯姆、託卜魯克、班加西、卜雷加等地,行程3200多公里,隆美爾率領“非洲軍”奇蹟般地逃脫了蒙哥馬利一次又一次的追截,終於遁入突尼西亞山區。次年5月13日,疾病纏身的隆美爾回國養病2個月,“非洲軍”在突尼西亞被盟軍全部殲滅。

    北非沙漠中的大勝大敗,極大地打擊了隆美爾,也摧毀了他的意志與自信。到1943年底希特勒再次啟用隆美爾,命令他為西線B集團軍司令時,隆美爾已從骨子裡變成了一個“悲觀主義者”,體現著“超人”意志的瘋狂進攻精神消失了,隆美爾只剩下對完美技戰術的迷戀。

    隆美爾負責的“大西洋壁壘”海岸防禦工事,主要是為了阻止盟軍的登陸計劃。隆美爾一上任,便制訂了一項令人生畏的旨在把盟軍消滅在水際灘頭的防禦計劃。他對佈雷著了迷,三番五次下部隊督察。一次,他走過一片開滿鮮花的田野,手下人情不自禁地說:“這裡真美啊!”他卻冷冷地道:“記下來,應在這地方埋上1000顆地雷。”當得知工兵們每天只埋10顆地雷時,他暴跳如雷,氣急敗壞地說:“不行,要埋20顆!”

    指揮盟軍登陸的艾森豪威爾將軍為迷惑隆美爾,精心策劃了一個欺騙計劃。他們重演隆美爾在非洲初戰告捷時的一幕,在多佛爾附近虛張聲勢,用木頭、紙板、帆布和橡皮建造了假營房、假坦克、假飛機、假艦艇。這支影子部隊熱火朝天,偽裝成要從加萊登陸。

    在這些假情報的誤導下,隆美爾一開始就押錯了寶。他在加萊海岸修築了一道5至6英里寬的防禦地帶,以岸炮陣地和堅固支撐點為依託,各支撐點之間敷設大量地雷和障礙物。水中還設定了障礙物和水雷區。而諾曼底地區的海防工事遠不如加萊地區。

    1944年6月6日凌晨,狂風大作,暴雨如注。天亮的時候,狂風巨浪的英吉利海峽突然放晴。艾森豪威爾一聲令下,盟軍萬艦齊發,天空中佈滿了飛機,密密麻麻的戰艦和登陸艦艇駛向諾曼底地區。美英3個空降師先在登陸地域兩側縱深處實施空降,佔領登陸區內的重要設施,接應登陸部隊。一個半小時後,美、英軍第一批登陸部隊5個師分別在5個登陸地段登陸。

    10點15分,正在家中為妻子慶祝生日的隆美爾得知盟軍登陸的訊息,猶如晴天霹靂,頓時呆若木雞,面無血色,毫無表情地喃喃自語:“我太蠢了,我太蠢了。”他匆忙趕回,倉皇糾集軍力四處填補漏洞。但在盟軍巨大的攻勢面前,馳援的德軍像雪一樣被融化掉了。隆美爾再次面對當年在沙漠上遇到的那種無法扼制的潰敗,他與希特勒的分歧也再次顯現出來。

    精通戰術而不懂戰略的隆美爾對政治更是一竅不通。無論是做希特勒的衛隊指揮,還是後來指揮大軍在沙漠上縱橫捭闔,隆美爾都沒有加入納粹黨,這就是明證。軍事上沒有希望了,他於是想到了政治解決。1944年6月29日,在希特勒主持的一次大本營軍事會議上,隆美爾一而再再而三地要談談德國的政治局勢,希特勒每次都阻止了他,要他只談軍事。而對軍事,隆美爾已經無話可說了。一位標準的優秀的職業軍人竟然對軍事無話可說,這不能不說是隆美爾的悲劇。最後,希特勒惱羞成怒,索性手朝地圖上猛地一擊,說:“陸軍元帥,還是離開這裡吧!”把隆美爾攆出了大廳。這是他最後一次見到希特勒。

    3個月後,隆美爾牽涉進“7月20日陰謀用定時炸彈謀害元首”的案件中。10月14日,柏林來的特使給在家養病的隆美爾帶來了兩種選擇:要麼按叛國罪接受軍事法庭的審判,被鋼琴絃吊死;或者服毒自盡,為他保密,舉行體面的國葬。隆美爾在極度痛苦中選擇了後者。在日記中,隆美爾寫道:“對於我,歷史將作出怎樣的裁決?如果我在這裡勝利了,誰都會說,一切全是光榮……倘若我失敗了,任何人又都會因此而責備我。”

    對於隆美爾在軍事上的優缺點,英國元帥卡弗在他主編的《現代世界名將》中評論道:“隆美爾在戰場上獲得的成功更多是出於戰術天才,而非戰略創見。他對德國的軍事戰略貢獻不大。德國軍事史上其他偉大的人物,如格納森諾、克勞塞維茨、毛奇、施利芬等等,都處在普魯士和德國重大戰略的偉大傳統的中心。隆美爾雖然也身處同列,但其成就完全在戰術方面。同上述人物相比,他只能身處其側。”

  • 4 # 戰略論

    首先是戈特是中將軍銜而不是元帥,接任第8集團軍司令一職之前,是第13軍軍長。當時英軍確實還有另一個戈特,是上將軍銜,當時擔任馬耳他總督,於1943年被晉升為元帥,問題顯然是將這兩個戈特搞混了。戈特中將是在赴第8集團軍司令的任上陣亡的,他乘坐的運輸機遭到德軍戰鬥機的攔截,機毀人亡。蒙哥馬利原本是被任命為第1集團軍司令,因為這個突發事件才被臨時改任為第8集團軍司令,這才有了蒙哥馬利和隆美爾在阿拉曼的一場大決戰,最終成就了蒙哥馬利“沙漠之鼠”(又叫獵狐手)的美名。

    如果戈特中將沒有死,由其率領第8集團軍是否能夠戰勝隆美爾的非洲集團軍呢?我們先來了解下這個戈特中將,戈特和蒙哥馬利都是英軍中新一代的年輕將領,戰爭爆發時還是師級指揮官,此後都升任野戰軍軍長,只不過戈特的第13軍一直在北非進行艱苦的作戰,而蒙哥馬利一直在英國本土擔任守衛任務,負責部隊的組織和訓練工作。相比於蒙哥馬利,戈特是擁有許多沙漠地區作戰的經驗的,儘管都是失敗的經驗。丘吉爾一開始選擇戈特而不是蒙哥馬利來出任新的第8集團軍司令顯然也是出於上述的考慮,畢竟戈特擁有更多實戰經驗,更加了解隆美爾和他的非洲集團軍作戰方式。

    戈特的第13軍起初都是步兵師,主要負責擔負正面的防禦任務,裝甲師等機動部隊都隸屬於第30軍,在賈扎拉之戰中,隆美爾利用義大利步兵師正面牽制住戈特的第13軍,然後集中絕大部分的機動兵力向南迂迴英軍防線,靠南部署的英軍第30軍沒能阻止住德軍的迂迴,自身還遭到嚴重損失,第13軍的側翼和後方遭到了嚴重的威脅,也被迫一起向後撤退。在退回到埃及境內後,戈特的第13軍編入了裝甲部隊,成為一支機動作戰力量。最終在阿拉曼一線,英軍阻止了隆美爾軍團的繼續推進,戈特的第13軍表現的可圈可點,因而受到上級的賞識。

    戈特從沒有指揮過集團軍級的部隊,對於他的大兵團指揮能力也無從瞭解,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分析下阿拉曼戰役來得出一些結論的。阿拉曼戰線不同於北非戰場的其他戰線,由於南面是蓋塔拉窪地,摩托化部隊難以在這裡通行,北面一如既往的是地中海,這樣隆美爾擅長的戰役機動(或者叫迂迴作戰)便變為不可能,任何一方想在阿拉曼戰線取得戰役機動自由都要首先正面突破對方的防線,而不是像以往那樣繞過去。正如隆美爾所說,戰爭已經變成了另一種形態,陣地戰成為主要的作戰模式,勝負取決於哪一方射出更多的彈藥。也就是說後勤補給將決定戰役的勝負,顯然英軍在這方面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戈特將軍只要不犯原則性的錯誤,帶領第8集團軍打敗隆美爾的非洲集團軍是沒有問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爾袞的母親年僅36歲,為何要隨努爾哈赤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