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學評價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應該是促進人的發展。因此,在新課程環境下,教學課程環境下,教學評價必須改變以單一的學習結果作為衡量教學好壞的惟一標準,評價輕選拔和甄別的單一功能,突出學習的過程和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課程評價是根據某種標準,以一定的方法對課程計劃、活動及其結果等的描述和價值判斷的過程。它應包括兩個方面,即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和對課程本身即對教師的評價兩個部分,是這兩個部分的有機統一。”本文將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談談看法。
一、傳統學生評價的弊端:
長期以來,在語文課程評價方面存在評價目的的片面、評價範圍狹窄、評價手段單一、評價主體侷限等諸多不足。在實施評價的具體過程中,也普遍存在著簡單化、惟量化等弊端。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過分強調學生的學業成績在評價中的作用,把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衡量學習結果,評價具體的課程方案優劣的惟一指標,把考試與評價等同起來。這與多年來形成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是分不開的。在學校的工作緊緊圍繞著“升學”這個指揮棒的氛圍下,就自然地會出現這種以考試代替評價的傾向;並且這種舊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地存在著,人們往往會自覺地用這樣一種方式來看待評價,並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方法來進行評價。
二是過多地強調量化的評價手段,而忽略對定性評價的研究。在課程評價上運用量化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並不是說只有量化的方法可以反映課程的實質。事實恰恰相反,如果過分地強調量化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甚至把定性的方法說成是簡單化、不科學的方法,勢必會造成評價者選擇的方式越來越少,而所能得到評價的內容也就越來越少,最終使評價走進死衚衕。
三是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被排斥在評價過程之外,他們只能充當被評價的物件,而無法參與評價過程。例如在以往的考試評價中,只有教師進行試題設計、閱卷評分和試卷分析,致使評價過程變成只有教師參與的單向評價活動。這樣就使評價的結果帶有很大的侷限性。而任何一種缺少全面的、客觀的評價結果,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
二、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生評價理念: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製度,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絡,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部分學科可實行開卷考試。
2、《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明確指出:“中小學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師的教學水平,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保障。充分發揮評價的促進發展的功能,使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教學發展與提高的過程。”因此學生評價的改革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和發展,從而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體現新課程理念,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透過評價使學生了解自己,發現潛能,建立自信,健康成長。
三、新課程理念下進行學生評價應遵循的原則:
(一)評價學生髮展過程的原則:
以往的學生評價只注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而忽略了學生在獲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點滴變化,這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發展非常不利。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評價要注重學生成長髮展的過程,將評價與記錄貫穿於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和變化,及時給予評價和反饋。將日常評價、階段評價和期末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對學生評價真正成為過程性的評價。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發展和變化過程。為了更好地遵循評價學生髮展過程的原則,真正體現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關係,我們利用“學生成長記錄袋”來關注學生髮展的過程。
“學生成長記錄袋”是收集能夠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最佳作品(成績記錄及各種作品)、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教師、同學的觀察和評價,來自家長的資訊,考試和測驗的資訊等等。成長記錄袋能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所採用的方法、所採取的態度、所引發的情感體驗,這所以的點點滴滴能使得對學生的評價更全面更具體,對學生的終身發展也更有利。“學生成長記錄袋”是發展性學生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我們要充分認識它對學生髮展的積極作用,加強評價與記錄的管理。
(二)評價主體參與原則和互動原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最深、體驗最豐富,想說的話自然也最多,因此,在評價時也最具有發言權。因此在評價學生時,我們應首先注意使評價物件成為評價主體,讓評價主體進行自我反饋、自我調控、自我完善、自我認識,並將評價主體的自我評價當作學生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才更全面、更客觀,也更能促進評價主體對自己的表現行為有更深刻的認識,使學生自覺糾正錯誤、強化行為,更健康地發展。
(三)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的原則:
對學生評價的內容要多元化。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的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長和潛能,體現個性差異。應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整合,全面落實各項評價內容,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對學生評價的方式要多元化。“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總之,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使學生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依據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人的智力有七種緊密關聯但又相互獨立的智力組成,每個人在七種智力上呈現的方式不同,組合的方式不同,呈現的表象或給他人的感覺也就不同。所以,從這個理論出發,教學過程中沒有一個差生,而以往所說的差生,則是以學習班的結果作為惟一尺子衡量的產物。多一把尺子,會減少許多的差生,乃至根本沒有差生。在評價時,教師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慮、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使評價的方式達到真正促使人的發展的根本目標。
(四)參評主體的多元化原則: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讓學生參與,強調師生互動,體現在評價這一環節則是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者既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同伴,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家長,從而改變以往教師為主的單一評價主體的現象。例如,要對一個學生進行全面、合理、客觀的評價,參評主體應該包括:1、教師的評價,要注意這裡的教師不是指班主任,而應該包括所有的科任老師;2、學生的評價,又可以分為學生的自評和學生之間的互評,而且要特別注重學生的自評,因為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生自我反省的機會;3、家長的評價,俗話說“知子莫如母”,學生跟家長在一起的時間最多,家長應該是最瞭解學生的,因此家長對子女的評價也應該是最全面、最真實的。因此充分處理好這幾個參評主體之間的關係,對學生的評價
(五)倡導質性評價的原則:
對學生評價的方法要多樣,除考試或測驗外,還要研究制定便於評價者普遍使用的科學、簡便易行的評價辦法,探索有利於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自評與他評的評價方法。
新課程強調質性評價,將定性的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1.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諸方面的發展變化的一種評價。形成性評價可以關注學生某一方面的發展程序,如知識的積累,能力的發展,創新思維的發展意志品質的形成等,也可綜合各個方面來加以評價。
2.延遲性評價。在學習中,學生總有不理想的時候,或者說一時難有長進,甚至出現暫時停滯不前的跡象。此時,應暫緩評價,給學生一個重新考慮的機會,待到達到一定目標或某一方面有進步時進行評價。
(六)評價的激勵原則:
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相信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對學生評價所進行的評價活動和過程為學生提供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和機會盡可能地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進行激勵。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並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績,在活動和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愉悅,為自己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動力。但也不能毫無原則地盲目激勵,該指出糾正時還是要指出糾正,要視學生和當時的事情靈活處理,否則學生評價又會陷入另一個誤區。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學評價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應該是促進人的發展。因此,在新課程環境下,教學課程環境下,教學評價必須改變以單一的學習結果作為衡量教學好壞的惟一標準,評價輕選拔和甄別的單一功能,突出學習的過程和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課程評價是根據某種標準,以一定的方法對課程計劃、活動及其結果等的描述和價值判斷的過程。它應包括兩個方面,即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和對課程本身即對教師的評價兩個部分,是這兩個部分的有機統一。”本文將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談談看法。
一、傳統學生評價的弊端:
長期以來,在語文課程評價方面存在評價目的的片面、評價範圍狹窄、評價手段單一、評價主體侷限等諸多不足。在實施評價的具體過程中,也普遍存在著簡單化、惟量化等弊端。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過分強調學生的學業成績在評價中的作用,把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衡量學習結果,評價具體的課程方案優劣的惟一指標,把考試與評價等同起來。這與多年來形成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是分不開的。在學校的工作緊緊圍繞著“升學”這個指揮棒的氛圍下,就自然地會出現這種以考試代替評價的傾向;並且這種舊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地存在著,人們往往會自覺地用這樣一種方式來看待評價,並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方法來進行評價。
二是過多地強調量化的評價手段,而忽略對定性評價的研究。在課程評價上運用量化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並不是說只有量化的方法可以反映課程的實質。事實恰恰相反,如果過分地強調量化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甚至把定性的方法說成是簡單化、不科學的方法,勢必會造成評價者選擇的方式越來越少,而所能得到評價的內容也就越來越少,最終使評價走進死衚衕。
三是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被排斥在評價過程之外,他們只能充當被評價的物件,而無法參與評價過程。例如在以往的考試評價中,只有教師進行試題設計、閱卷評分和試卷分析,致使評價過程變成只有教師參與的單向評價活動。這樣就使評價的結果帶有很大的侷限性。而任何一種缺少全面的、客觀的評價結果,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
二、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生評價理念: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製度,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絡,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部分學科可實行開卷考試。
2、《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明確指出:“中小學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師的教學水平,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保障。充分發揮評價的促進發展的功能,使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教學發展與提高的過程。”因此學生評價的改革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和發展,從而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體現新課程理念,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透過評價使學生了解自己,發現潛能,建立自信,健康成長。
三、新課程理念下進行學生評價應遵循的原則:
(一)評價學生髮展過程的原則:
以往的學生評價只注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而忽略了學生在獲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點滴變化,這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發展非常不利。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評價要注重學生成長髮展的過程,將評價與記錄貫穿於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和變化,及時給予評價和反饋。將日常評價、階段評價和期末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對學生評價真正成為過程性的評價。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發展和變化過程。為了更好地遵循評價學生髮展過程的原則,真正體現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關係,我們利用“學生成長記錄袋”來關注學生髮展的過程。
“學生成長記錄袋”是收集能夠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最佳作品(成績記錄及各種作品)、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教師、同學的觀察和評價,來自家長的資訊,考試和測驗的資訊等等。成長記錄袋能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所採用的方法、所採取的態度、所引發的情感體驗,這所以的點點滴滴能使得對學生的評價更全面更具體,對學生的終身發展也更有利。“學生成長記錄袋”是發展性學生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我們要充分認識它對學生髮展的積極作用,加強評價與記錄的管理。
(二)評價主體參與原則和互動原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最深、體驗最豐富,想說的話自然也最多,因此,在評價時也最具有發言權。因此在評價學生時,我們應首先注意使評價物件成為評價主體,讓評價主體進行自我反饋、自我調控、自我完善、自我認識,並將評價主體的自我評價當作學生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才更全面、更客觀,也更能促進評價主體對自己的表現行為有更深刻的認識,使學生自覺糾正錯誤、強化行為,更健康地發展。
(三)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的原則:
對學生評價的內容要多元化。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的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長和潛能,體現個性差異。應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整合,全面落實各項評價內容,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對學生評價的方式要多元化。“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總之,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使學生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依據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人的智力有七種緊密關聯但又相互獨立的智力組成,每個人在七種智力上呈現的方式不同,組合的方式不同,呈現的表象或給他人的感覺也就不同。所以,從這個理論出發,教學過程中沒有一個差生,而以往所說的差生,則是以學習班的結果作為惟一尺子衡量的產物。多一把尺子,會減少許多的差生,乃至根本沒有差生。在評價時,教師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慮、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使評價的方式達到真正促使人的發展的根本目標。
(四)參評主體的多元化原則: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讓學生參與,強調師生互動,體現在評價這一環節則是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者既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同伴,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家長,從而改變以往教師為主的單一評價主體的現象。例如,要對一個學生進行全面、合理、客觀的評價,參評主體應該包括:1、教師的評價,要注意這裡的教師不是指班主任,而應該包括所有的科任老師;2、學生的評價,又可以分為學生的自評和學生之間的互評,而且要特別注重學生的自評,因為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生自我反省的機會;3、家長的評價,俗話說“知子莫如母”,學生跟家長在一起的時間最多,家長應該是最瞭解學生的,因此家長對子女的評價也應該是最全面、最真實的。因此充分處理好這幾個參評主體之間的關係,對學生的評價
(五)倡導質性評價的原則:
對學生評價的方法要多樣,除考試或測驗外,還要研究制定便於評價者普遍使用的科學、簡便易行的評價辦法,探索有利於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自評與他評的評價方法。
新課程強調質性評價,將定性的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1.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諸方面的發展變化的一種評價。形成性評價可以關注學生某一方面的發展程序,如知識的積累,能力的發展,創新思維的發展意志品質的形成等,也可綜合各個方面來加以評價。
2.延遲性評價。在學習中,學生總有不理想的時候,或者說一時難有長進,甚至出現暫時停滯不前的跡象。此時,應暫緩評價,給學生一個重新考慮的機會,待到達到一定目標或某一方面有進步時進行評價。
(六)評價的激勵原則:
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相信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對學生評價所進行的評價活動和過程為學生提供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和機會盡可能地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進行激勵。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並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績,在活動和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愉悅,為自己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動力。但也不能毫無原則地盲目激勵,該指出糾正時還是要指出糾正,要視學生和當時的事情靈活處理,否則學生評價又會陷入另一個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