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弓衍73727801
-
2 # 千張紙
《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釋義:
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鐘山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後面。
和煦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鐘山下的家裡。
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開始推行變法,受到反對派的攻擊,幾次被迫辭去宰相的職位。
他不只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愛國,心繫天下百姓,不懼艱難險阻,勢必變法求新,為百姓謀求福利。
雖然有才幹,但是卻施展不開,屢次受限,春天又來到了,一年又一年了,可是我還沒有變法成功,此時,想到了家裡的好、溫馨,與政治途上的挫折相比,我倍加思念親人。
“還”和“又”在這首詩用的都非常好,春風“又”來了,按理說春風應該是細膩無聲攜帶春雨滋潤人心,可是這一個字,卻讓詩人很耐煩,更無可奈何,不知何時到頭,何時是歸期?
“還”有“歸還”,其實在這首詩裡,詩人不僅表達想要回家和親朋好友相聚之意,也暗含著希望自已的變法之路能順暢施展,早日取得成功。
這首詩不僅抒發了思念家鄉、親人和好友之意,也暗暗隱含了自已壯志難酬之意。
這首詩提到了月亮,月亮在詩裡象徵著有三種:
1.以明月寄託相思之情,抒發對故鄉、親友的思念。
2.以明月營造的特定意境來襯托人物特定的心境。
3.以明月象徵對人生理想的執著追求,或以明月象徵哲理的啟迪。
-
3 # 夜明燈
賞析這個“還”字,還得從王安石的這首《泊船瓜洲》的創作時間和背景說起。具體的寫作時間有很多爭議。大致有3種說法:①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應召自江寧府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瓜洲後所作;②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自京還金陵,途經瓜洲時所作;③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寧赴京途經瓜洲時所作。從以上3個時間點和年代背景可以看出詩人創作情景中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還字有兩種寓鏡。第一是流露出詩人真切思鄉之情,第二則是韻含著詩人想早點擺脫爾虞我詐是非顛倒的官鬥。
-
4 # 小貝愛唱歌
一個“綠”字,不但充滿了色彩感,而且,這種色彩感又包含了動感,使這首詩的生動性增加了不少,這也是他著意創造的一種意境
-
5 # 混沌0618
詩人以明月寄託相思之情,抒發對故鄉、親友的思念,亦或是象徵對人生理想的執著追求。而“還”字,不僅表達了想要回家和親朋好友相聚之念,也暗含著希望自己的變法之路能夠早日取得成功的期盼。
-
6 # 心恬澹
《泊船瓜洲》是北宋詩人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品原文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字詞註釋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蘇鎮江市。
瓜洲:鎮名,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郊,即今揚州市南部長江邊,京杭運河分支入江處。
一水:一條河。古人除將黃河特稱為“河”,長江特稱為“江”之外,大多數情況下稱河流為“水”,這裡的“一水”指長江。一水間指一水相隔之間。
間:根據平仄來認讀jiàn四聲。
鐘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綠:吹綠,拂綠。
還:回。
譯文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我所居住的鐘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後面。暖和的春風啊,吹綠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鐘山下的家裡?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所傳頌。從字面上看,該詩是流露著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裡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 -
7 # 梧桐樹邊羽
“明月何時照我還”的“還”字怎麼賞析?
還,huán、hái,從辵從瞏。復返也;仍舊、依然也。“還”是一個語義豐富的漢字,多音字,表示回到原處或恢復原狀、回報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償付等意。
“明月何時照我還”自然是取其huán的讀音,取復返,回來的意思。也正因為huán的讀音,所以和“間”、“山”同屬平水韻“十五刪”部,保證了這首七絕的合律。
至於為什麼要在這裡使用這個“還”字來表達王安石的歸來之意,這是在整個大的時代背景下的感嘆。王安石作為一個政治家,對詩詞的態度一向是持“末技”的態度。他的詩作水平雖然高,但在退隱之前的作品無不緊跟時事,貼合自身仕途起伏,抒發自己的思想和志向,“因事而作”,隨時表現出來的都是參與社會大事件的高昂情緒。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寫這首詩的時候,王安石已經位列宰相,併成功發動變法。但是因為政策太猛,推行太急,受到很大的反彈,於是被罷相。中國歷史朝堂上大的幾起幾落,王安石算得上一個。他曾多次罷相,又多次啟復,源於保守勢力強大,而政治改革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他只是在浪頭上反覆衝殺而已。
而官場上的以退為進,也是一種策略,王安石罷相回家休養,他扶植起來的新黨接過他的旗幟,繼續改革,如呂惠卿、蔡確等大批新黨門生依舊堅定不移地推動改革。朝中的形勢水深火熱,來去相煎。
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想不到的事情。
當時朝廷中的新黨一把手呂惠卿開始構陷王安石,估摸著把王安石一擼到底,沒有再起復的可能,他就可以穩穩地把握朝政。而王安石雖然在朝中樹敵無數,提拔他上來的歐陽修,還有蘇軾、司馬光這些大才都是他的政敵,但是皇帝是站在他這一邊的,這才是王安石能夠多次起復的真正原因。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堅定支持者也不少。
所以這個事情一發端,王安石就收到了訊息,馬上上書皇帝,並且立刻得到啟用。因為皇帝知道,真正的變法關鍵人物,還得王安石,呂惠卿不行。雖然最後王安石也沒成事,但那是因為皇帝沒了。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王安石從家鄉趕往京城,在瓜州寫了這首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京口,江蘇鎮江古城,在長江南岸。瓜州,長江北岸、揚州南郊的古鎮。王安石離開南京,到了鎮江京口,遙望北岸的瓜州。起句就是平常口氣,看,這兩個地方啊,只有一水之隔。
“鐘山只隔數重山”,鐘山是哪裡呢?南京的一座山,在這裡是借指他的家鄉。這裡就發議論,我的老家南京啊,已經被層巒疊嶂隔絕,看不到了。
這兩句看似寫景,平淡至極。實際上王安石變法的前途並不明朗,雖然皇帝是站在他這邊的,但是舊黨反對力量實在太大,讓人對未來產生迷茫。
你看,我要回京城,多麼容易,一江之隔而已,這裡並沒有炫耀之情,卻有些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感慨,這一去,前途茫茫,回望故鄉,也是山水相隔,不知何方了。
但是有沒有希望呢?肯定是有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這次起復,如春風再興,我的政治理想好像又能實現了。那麼,是不是值得高興呢?並沒有。
“明月何時照我還”,不知道變法什麼時候能成功,能不能成功,我能不能功成身退,自行回家養老啊。
“還”字怎麼賞析?你得結合全詩來。全詩怎麼賞析?你得讀史、讀詩人生平,找出作品的關鍵時間點,感受詩人心中的真實想法。
大部分人不瞭解背景,僅僅是將這首作品當作一首寫景的小詩來欣賞罷了。語言淺白,意境清淺,不知道為什麼能這樣橫亙千年?
其實,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四句小詩,將王安石彼時決心中帶有迷茫,朝廷中政治風雲詭譎的氛圍描寫得形象到位了。
是不是有重新認識這首詩的感覺?
王安石的詩,因為他本人的原因,是最帶有他個人色彩、政治情懷的,而每個時間段的感情和描寫都不一樣,直到最後半山體成就宋詩的頂峰。其實按他本人年輕時期的詩詞觀,半山體都是入不了他的眼的。
這個說來話長,可以寫好長一文。我們就不在回答裡說了。
只要記住,賞析詩歌作品,特別是這種千古留名的作品,不要想著從一個字,一句詩,甚至一首詩來看待。
要讀史、要思考,才會有大局觀。這就是所謂的文史哲不分家。
回覆列表
“明月何時照我還”的上一句是“春風又綠江南岸”
春風吹過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道綠了多少回,如今春風依舊,明月依然,思鄉之情也在,可詩人又身在何處?
“明月何時照我還”是由“春風又綠江南岸”觸動詩人的思鄉情懷自然引發而來,詩人滿目新綠,想起春風已經不止一次吹綠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到久別的故鄉,只能寄情明月:皎皎的明月啊,你什麼時候才能照著我回歸故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