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524885389515

    “法典,經過整理的比較完備、系統的某一類法律的總稱。”這是《現代漢語詞典》對“法典”的定義,這一表述,揭示出了從法律到法典“一字之差”背後的巨大不同。

    28日,經十三屆全華人大三次會議表決,新中國首部民法典正式出爐,中國的民法體系經歷從“法律”到“法典”的歷史轉換。

    這一轉換如何完成?用兩個詞或可概括:“化零為整”“更新換代”。

    中國編纂民法典,並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簡單的法律彙編,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編訂纂修,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

    而隨著民法典的施行,其中各分編相對應的婚姻法、物權法等民事法律也將同時被廢止。

    中國為何要制定“法典”?

    有四方面現實需求,包括社會制度的需要、國家治理的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及民眾利益的更好保障。

    官方指出,回顧人類文明史,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誌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徵和標誌。

    從“法典”的歷史看,古代著名四大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十二表法》《法經》以及《摩奴法典》,都被認為是促進當時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也被當做是一個時代“治世”的象徵。

    其中的《法經》,正是中國戰國時期的法典。有觀察指出,這表明新中國今天“築典”也有其深厚的法律背景和文化淵源。

    而從世界角度看,法典在“安邦定國”中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大家所熟知的《拿破崙法典》,又稱《法國民法典》,歷經多次修改,至今仍是法國現行的法律,在維護國家穩定、助推社會進步的作用有目共睹。這也正如拿破崙自己所說,他真正的光榮並不是打了40多次勝仗,而是頒佈民法典。

    民法典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不少法學人士認為,它完成了一次中國國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達。

    民法典最鮮明的特色之一就是“民族性”。中國民法典的民族性體現在,堅持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結合的民族智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的民族精神特徵。此外,“優良家風”“夫妻互相關愛”等入典,更從文化方面延續中華民族延綿千年的人文基因。

    而對於普通民眾而言,民法典可能更像自己“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具象化。

    生活中難免遇到不愉快的“小事”,比如遭遇“霸座”、被“垃圾資訊轟炸”……如今,這些生活中看似微小的“鬧心”事,都將被民法典以明文規定一一“校正”。從小處說,人們的心情會更舒暢,從大的角度而言,很多潛在矛盾都可以被扼制在萌芽中,生活將更美好,社會將更和諧。

    對於尋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當下中國而言,民法典正是達至這一目標的需求和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設計一個合理的股權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