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蘇揚雜談
-
2 # 且把雜談換酒錢
兩讀《東周列國志》,這本書在我心中的地位甚至超過四大名著,我18歲生日禮物,那年閏7月,我過了兩個18歲,印象極為深刻;這本書可以有很多種視角去讀,比如:
當歷史讀:大部分歷史事件還是真實可信的,從周平王東遷洛邑到秦始皇一統六國的五百年曆史;這段歷史是中國政權最動盪的時期之一(奴隸制轉封建制),也是文化最燦爛的時期之一(百家爭鳴);這部書,記錄了哪個動盪年代的璀璨文明。
當智囊秘籍讀:《東周列國志》中描寫的政治智慧、兵法策略、言語遊說、矛盾化解、儒釋道法兵等諸子百家的學說觀點等,在當今時代現實生活中仍然極有參考價值,可以做一步智慧秘籍來學習體會;
當小說讀:這種讀法跟讀《三國演義》差不多(三國志通俗演義),歷史中穿插藝術加工之後小說情節,對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以及傳播性都有極大裨益;
當文學常識工具書讀:很多成語、典故都出自本書,簡單羅列幾個以作旁證:烽火戲諸侯、大義滅親、掘地見母、新臺舊事、曹劌論戰、管鮑之交、重耳之亡、管仲相齊、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等等,慮及文章篇幅就不再羅列了
當人物傳記讀:《東周列國志》裡面上至王侯將相下至販夫走卒人,人物形形色色,描繪刻畫細緻,非常便於讀者在心中描繪人物形象;戲諸侯的周幽王、陰險的鄭莊公、管仲等一代名相、雄才偉略的歷史名將更是不可計數;書中對這些人物的生平均有描繪,完全可以作傳記來讀;
當故事書讀:這種讀法比較浪費這本書,當故事讀的話這本書故事性也很強,大到國家戰爭外交、政治更替,小到閭閻瑣事,男耕女織;更有士族門閥、文豪俠客,還有宮廷秘聞,閨閣豔史;不同興趣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
3 # 錦瑟無端弦自在
這個問題是《東周列國志》比《三國演義》歷史含金量更高,此說雖不嚴謹,但說得通。
1.如以公認說法“《三國演義》七分真,三分假”比較,《東周列國志》則是九分真,一分假。後者更符合貼近史實記載。
2. 《三國演義》由《三國志》為藍本改編,體裁是小說,有大量虛構內容,尊劉抑曹,作者個人觀念傾向性明顯,直接引導讀者喜好。
《東周列國志》素材基本取自《春秋》《公羊》《穀梁》等,體裁類似傳記體,尊重採用了上述史料,該書筆法質樸而又生動形象,絕佳的展現了春秋戰國波瀾壯闊的宏大歷史畫面。無明顯作者個人意識傾向,讀者可以自己感悟善惡忠義。
3. 無論歷史含金量,或作品優秀程度,我認為兩者都是各有千秋,相對而言,《東周列國志》需要的古文閱讀功底可能更深厚些,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
-
4 # 專修水源熱泵空氣能
東周歷史的成份多一些,三國“演義”的成份多一些,普通老百姓只嚮往美好的生活,崇拜為老百姓辦實事的英雄!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但老百姓喜歡的人和事肯定會流傳的更廣更長久!
-
5 #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首先先認識下這兩部著作:
《東周列國志》《東周列國志》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
這部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789年)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這五百多年的歷史。時間跨度較長,且期間分別經歷了東周、春秋、戰國至秦統一中國,背景宏大。同時,故事所述史實取材自《戰國策》《左傳》《國語》《史記》四部史書。將分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冶為一爐,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類紀傳體形式的歷史演義。
《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為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以小說演義形式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公元184年)到西晉初年(公元280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
題材主要取自陳壽《三國志》,同時糅合部分野史內容,使小說情節更加富有戲劇性與神話色彩,收到廣大市井讀者喜愛,進而形成較大傳唱度與影響力。
但《三國演義》的時間軸較短,三國在浩瀚歷史中的影響實際並未如文學所述。
借用唐太宗弔唁魏徵時所說的一句話作為總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東周列國志》所述人物及歷史事件之多,遠非三國可比擬,故歷史含金量相對更高。
-
6 # 劉航廷12138
而《三國演義》是帶著羅貫中的個人情感來寫,其中尊劉貶曹,倘若脫離歷史事實,羅貫中恨不得讓劉備一統天下。這就是兩本書的差距。
-
7 # 城市精氣神
從西周滅亡到三家分晉跨入戰國直至秦國一統六國,長達五百餘年的東周列國時代,這是一個無論是普遍讀者還是歷史文化學者都非常痴迷的黃金時期,它是中國歷史獨一無二的大分裂時代,也被視為中國式的城邦時代,舊制度的分崩離析,上層貴族紙醉金迷道德淪喪八卦緋聞滿天,大小諸候肉弱強食紛爭和戰爭此起彼伏,戰爭也開始從以禮為導轉向以謀為主,湧現了孫子孫臏吳起樂毅田單白起李牧等一大批後世耳熟能詳的名將,這個時期也是中國傳統文學、思想學術的井噴黃金期,出現了老子孔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世,中華傳統文化的骨架在這個時期基本形成。相對來講,比中國最有影響的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具有歷史普及價值。
淺薄解譯
-
8 # jackyzga
這個確實不太懂啊 因為知識淺薄沒讀過東周列國志 但是對三國演義太熟了啊 不僅僅是電視劇 而是實打實的看過三國演義這部名著哦 我覺得吧 被國家定義為 四大名著 有很大關係吧。畢竟是官方和民間的雙重定義。問讀過四大名著沒有啊?讀過!突然就覺得高大上了。不是嗎? 再加上一些教授學者的 品 倫 談 最著名的《易中天品三國》更是將三國推上高潮啊 民間也更多的認知一些三國的人 物 事 談論點也高
-
9 # 老鐵觀典
論文學影響力,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遠不及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若論兩部書所對應的歷史,則“東周”的歷史影響大大重於“三國”。
《三國演義》是以史書《三國志》為藍本,講述了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三國爭鬥,最後三國歸晉的故事,時間跨度為90餘年。
從大歷史的視角看,三國曆史只是一個大分裂時代的開篇。這個大分裂時代從東漢崩潰開始,歷經三國紛爭、西晉短暫統一、南北朝十六國,直至隋唐大一統。
從歷史影響來看,“割據與爭鬥”是三國時代的主題。魏、蜀、吳三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並沒有劃時代重大建樹,遠不及東周時代。
即使是軍事謀略,三國與東周相比,也只是“小巫見大巫”。《東周列國志》講述了從西周末年到秦國一統的歷史故事,主要篇幅是春秋戰國。時間跨度長達五百多年,是三國時代的數倍,也大於明清兩朝之和。
如果說夏、商、西周是華夏文明的“童年”,那麼東周時代(春秋戰國)就是華夏文明的“青春期”,它是中國文化的奠基期與第一個高峰。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成語,譬如狐假虎威、假途滅虢、朝秦暮楚、田忌賽馬、完璧歸趙、圖窮匕現都出自於東周時代。
載入軍事史的許多經典戰例,譬如城濮之戰、圍魏救趙、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也出自於東周時代。
影響國家命運的改革試驗,如魏國李悝變法、秦國商鞅變法、趙國胡服騎射也發生在東周時代。
三國時代湧現了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司馬懿等許多傑出人物,但東周時代的風雲人物更多,有“春秋五霸”,有改革家管仲、商鞅、趙武靈王,有軍事家孫武、吳起、白起、廉頗,有縱橫家蘇秦、張儀、范雎等。
更為重要的是:東周時代湧現出一大批燦若群星的思想家,如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墨子、韓非等。這就是影響後世兩千年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所以,從歷史意義上講,《東周列國志》的“含金量”遠遠超過《三國演義》。當然我們要清楚:歷史小說不是歷史本身,文學鑑賞有別於歷史研究。
回覆列表
《東周列國志》寫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戰國五百多年間的歷史故事,內容相當豐富複雜。描寫雖然比不上史記等歷史名著,但也十分精彩。雖是白話,但也有古文靈韻。
《三國演義》雖然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但是在文學造詣上就太直白,這樣就造成在下層勞動人民中廣泛流傳,但是在上層文人社會就沒有好的口碑。而文學評價正是由文人評定的。
所謂一個陽春白雪,一個下里巴人吧。
而且,由於春秋戰國歷史記錄過於簡單,發揮餘地大,而三國的歷史文獻很多,作者誇大成分太多,且明顯感覺作者褒劉貶曹,而列國志就非常客觀,無作者個人感情色彩,與歷史文獻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