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北宋汴梁“八荒爭湊、萬國鹹通”,唐長安“萬國衣冠拜冕旒”
3
回覆列表
  • 1 # 孝陵衛小校

    唐長安城與宋汴梁城是兩種風格的城市。

    城市建制

    唐長安城是隋文帝開皇二年,命宇文愷興修的大興城。總體平面為規整的長方形,三重城牆,宮城居中偏北,緊靠宮城之南的皇緊靠宮城之南的皇城,集中佈置官府機構及官辦手工業作坊與軍營。宮城、皇城東西南三面為居住坊裡,用城牆分隔,以體現“宮民不相參”的規劃思想。這是總結了漢長安城經驗,又因為“有人家在宮網之間,隋文帝以為不便於民,於是皇城之內淮列府寺,不使雜人居止,公私有便,風俗齊肅”(宋敏求《長安志》)。

    汴梁城位於交通要道上或通航河道的交會處,宋建於汴梁是將中央政權置於一座經濟發達的城市之內。宋東京攀的總平面為正方形,但不甚規整,也是共寒琴牆,宮城居正中,利用原唐節度使的衛城擴建,中為內城,也多次擴建;第三套城牆則為後周時擴建的羅城。無集中的官府區,為宮庭服務的手工作坊稱內諸司,設在宮城內,其餘稱外諸司,分散在城內各處。

    城市管理

    我們可以看到,唐長安城呈棋盤式佈局,道路寬闊平整,尤其是朱雀大街的寬度達到了155米,通常路寬都在88-134米,最小的順城道路也寬達39米。汴梁城則主路寬度在40-50米。

    唐長安城的道路兩旁構成完整的裡坊,坊有坊門,晨暮聞啟閉。唐朝的市集有東、西二市,也是日出啟,日暮閉。長安城的日常生活中受行政命令的影響頗大。

    宋汴梁城的道路兩旁都是商業街,密集佈置店鋪,還有茶樓酒店,也有在交通幹道的某一段形成繁華的商業街,店鋪門向街道開敞,還裝飾著各種市招、牌樓、彩畫,在《清明上河圖》中有生動的描述。城內還有一些瓦子,集中著飯館、旅店、雜耍、遊藝、妓院等,分散在全城的交通要道。在相國寺等處還有定期的廟會集市,沿著通航的河道也有商業街,還有曉市及夜市。隋唐長安城的街景非常單調,就是坊牆坊門,而與東京繁華的街道生活和街景形成強烈的對照。

    我們顯然也可以感受到汴梁更加自由和生活化,這座城市自然也就更加有活力,商業更加繁榮。我們常常會講“唐宋變革論”,其中城市生活即是其中一點,由城市生活延展及其他經濟發展各層面,因此宋代通常被視為近代社會的開端。國際學界也是因為這些改變,而對汴梁城作了更高的評價。

  • 2 # 亻未缺

    說這種話的恐怕是對宋朝的瞭解停留在網文水平。

    宋朝定都開封完全是無奈之舉,當時長安,洛陽都毀於戰火,遷都費時費力,而南方也沒有條件。更何況後周已經把開封收拾的差不多了。

    而開封地理位置極差,無險可守,別的朝代只需要20w常備軍來守首都,而宋朝卻需要100多萬人來守,這筆開銷大的去了。

    在加上開封在黃河邊,基本上黃河發大水,開封就得淹一次,宋朝首都怕是被水淹次數最多的首都。

    在說說開封的經濟,開封人多,剛禁軍就好幾十萬,在加上官員百姓,怕是當時華人口最多的城市,但它的物價卻是最低的,為什麼?

    它的經濟建立在對整個淮河,江蘇一帶的剝削之上的,宋朝官員在開封醉生夢死,就像清明上河圖那樣,一片歌舞昇平,但除了開封外,其他人有過的如何?

    需知宋朝平均每年的造反次數居於明清之上的

  • 3 # 臥枕梅聞花

    中國古代城市直到宋朝時才發展成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風貌。

    宋時街區的最大特點是,店鋪不避開官衙,官衙不趕跑店鋪。兩者耳鬢廝磨,相映成趣。

    在現代讀者看來,商店與機關、學校、寺廟雜處交錯,是司空見慣的事。

    可是,歷史畫卷留下的真跡說明,並非從來就如此。宋之前,卻是另一種風貌。先秦以來,中國古代城市基本模式,是一種嚴密封閉的街區結構。

    以唐長安、洛陽為例,城內,皇宮被封閉,百來個居民區——坊,三兩個商業區——市,又分別用圍牆各自封閉起來。白天開放,黃昏關閉。坊與坊之間,有若干條橫直大街。大街兩邊,沒有商店,也沒有普通的民居。只有三品以上的高階官僚府邸才能臨街開門。

    漢代有臨街開門資格的是萬戶候。

    走在這些大街上,聽不到叫賣,聽不到吟誦,當然更聽不到打情罵俏。這些城市的形制充分說明,商品交換極為有限。

    唐代長安就只有東市和西市兩個商業市場,而且是隻做大半天生意。

    商品經濟的發展,是決定社會交往發展水平的主要條件。物質交換增多,同樣影響精神交流。

    唐朝,包括以往的城市中,多數居民,特別是下層居民的生活,相當冷寂。沒有交換關係的強烈影響,下層居民難以體驗和認識自身價值,只能充當統治階級的附庸。

    北宋時期,坊市制的徹底崩潰使城市從冷漠中走出來。連東京最莊嚴肅穆的御街(從內城朱雀門到皇城宣德門有條御街,御街中心的御道是皇帝專用)也變得熙熙攘攘,喧鬧嘈雜。

    在北宋最後十多年裡,才下令禁止在御廊(相當於人行車馬道)中設攤交易,並佈設了一道黑漆欄杆,保證車馬的通暢。 仁宗時期曾禁止京城所有橋樑上搭蓋攤鋪,以免妨礙車馬同行,可到了北宋後期,完全成了一紙空文。

    城市,是人口、財富、智慧與享樂的集中。它是人類文明的生息地,也是文明的主要載體。

    文明不喜歡與世隔絕的孤獨漂流,也不大欣賞草原綠洲上的牧歌生活。它愛交流,愛競爭,愛衝撞,越是在相互依賴、相互砥礪、相互角逐的關係中,它越能煥發精神,越能發展自己。

    以文化教育為例,王安石變法時,對北宋太學(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國立中央大學)改造,生員可達2000人,是當時世界第一流的學府。北宋末年,生員增到3000人。

    宋時成千的大小城市,不再是一些沉寂的政治孤堡,它們透過商業與文化的紐帶,聯接著,奔競著,遙遙領先於當時人類歷史的發展之中。

    宋東京民眾的生活是豐富的。“好築園、遊園”,“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園圃,百里之內,並無閒地。”、“湖山遊人,至暮不絕。

    宋代政府採取了與民同樂的態度:“上方欲與百姓同樂,大開苑圃,凡黃屋之所息,鑾輅之所駐,皆得窮觀而極賞,命有司無得彈劾也。”汴京四大皇家園林——瓊林苑、金明池、宜春苑、玉津園在春遊時節皆定期向大眾開放,大眾甚至可以租船在金明池水面自由遊覽。對了,還可以在皇家園林中擺攤設點。宋人把古時的市場經濟真是發揮到了極致。

    宋代城市經濟充分發展,擁有一定閒暇的中下層市民多了起來。風靡於宋代城市的瓦子勾欄是大眾娛樂新潮的主要標誌。

    《東京夢華錄》行文所及,北宋東京的瓦子至少有9座。瓦子,是一種綜合性的商業娛樂中心。某些瓦舍中有酒樓、飲食店,還有賣藥、卜卦、剃剪、紙畫以及賭博等多種經營活動。一般一個瓦子有好幾座甚至十多座勾欄。勾欄是市井中間固定的演出場地,也就是今天所稱的劇場。

    宋代的勾欄經理人已經十分重視商業宣傳。裡裡外外有不少宣傳裝飾,勾欄門口貼滿了招子、紙榜、帳額,這些都是宣傳廣告,一般書寫節目名稱、演出時間以及主要演員等。現在劇場外的掛牌宣傳就源於此。

    宋代的勾欄,是歷史上最早出現於市井中的商業劇場。它與古希臘雅典的露天劇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古希臘的戲劇,直接服務於奴隸主,有鮮明的政治烙印,每年三四月的戲劇節,為了鼓勵公民看戲,希臘政府甚至發給觀眾津貼。宋代勾欄的商業性演出,卻是完全為了滿足城市居民的消遣娛樂。(參見唐文標《中國古代戲劇史》)寓於某些節目中的思想薰陶,只是副產品。

    勾欄的出現,是藝術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它標誌著文化藝術演出不再囿禁於宮廷、寺院與豪門府邸。藝術,開始擁抱大眾 皇家與達官有時也要換換口味。《七修類稿》記載,仁宗招民間藝人為皇家供奉,每天要聽他們說一樁新鮮事。

    音樂以及舞蹈是先秦以來的傳統藝術,統治者鄭重其事地把它們應用於莊重肅穆的朝會、祭祀以及其他典禮之中,作為神聖的政治裝飾。這樣音樂叫“雅樂”,演奏雅樂的任務由國家專門機構完成。它的專業訓練很正規,藝術素養也比較高,也網羅了許多高水平人才。

    但它畢竟是個官辦的藝術機構,總不如市井藝人那樣能夠自由地呼吸大眾社會的新鮮空氣。當大眾文藝蓬勃地發展起來後,承擔國家宮廷演出認為的教坊就漸漸失去了生氣。

    宋官方的某些活動,也不得不借助瓦子勾欄的藝人表演。到了南宋高宗時期,於紹興三十一年正式解散了教坊。有關典禮等臨時攤派一些民間藝人來承擔。

    據《北窗炙錄》記載,宮外市民歡笑、絲竹管絃之聲傳到宋仁宗耳朵裡。宋仁宗不禁感嘆自己在宮中冷清,羨慕起外面的夜市生活起來。東京的生活能引起一個繁榮時期的帝王的羨慕,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

  • 4 # 使用者9082025172114

    這是自淫題目,又是誇大自己,黑西安,洛陽比完,鄭州比,鄭州比完,開封比,接著也不知又拿出個什麼地方比,一會兒某地代表中國,一會兒某地代表歷史,又某地代表中華文明,既然都這麼高大上了,就在不要比來比去,自我感覺無與倫比,就不用比了,世界都在你腳下,行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與內向孩子無法溝通還認死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