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豈有此李
-
2 # 書法苑
王羲之能夠成為彪炳書史的書聖,有其自身原因,也有時代的原因。
首先,王羲之所處的東晉,書體正經歷巨大變革,在此之前,人們崇尚的以是古樸、雄強的書法風格為主。到了東晉,人們思想開放,開始有了迥異與前朝的先鋒思維,隨著思想的改變,人們的審美取向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王羲之也和當時的一些清流名士一樣,接受新風尚。
有了內心的變化,其筆下帶出來的有了別與舊習的變化。再加上王羲之自身對書法的追求,便成就了妍美新書法風格的代言人。
其實,當時書法好的並不僅僅琅琊王氏,包括王氏在內的四大望族都有書家留名書史,他們當時也可與王羲之抗衡一下。當時,王羲之是一流書家,但稍遜於他、也有大名的書家很多。
那王羲之是如何確定書聖地位的呢?就要提到炒作他的一個推手——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喜歡書法,尤其喜歡王羲之的書法。李世民不僅自己喜歡,還大力推廣王羲之的書法,他不惜重金蒐集王羲之法帖,並透過臨摹、刻帖加以推廣。我們現在看到的的王羲之許多法帖,大部分都是那一時期流傳下來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全國上下,掀起學習王羲之的高潮。以《書譜》為例,其中大段議論王羲之的內容,筆法更是直接繼承王羲之。其實之前,王獻之的書法更為大家接受,李世民因為殺兄繼承帝位,所以對王獻之自言勝過其父的言辭比較忌諱,這也是他更加推崇王羲之的原因之一。
經過唐代的大力推崇,王羲之確定了書聖地位,一直到現在。王羲之書法成為中國書法發展的主線,自那以後,歷代書家幾乎都要在王氏風流中汲取營養。
-
3 # 卷山學堂
千古書聖
邱六言撰文
王羲之的生平和簡介這裡就不再過多的介紹了。
主要談一下王羲之之所以能夠成為千古書聖的原因。
一,時代之變
首先,王羲之的年代正好是遇到一個巨大的變化。
在中國歷史上統一的時代,從西周到秦到西漢。
分別是三個重要的時期!特別是漢代,在整個文化的記憶之中,他是結束了暴秦的統治,開啟了一個盛世的漢家氣象。
漢家氣象外化為政治,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內在文化上,最大的在政治社會領域實踐了先秦孔子政治理念。
正是因為這樣,在整個民族文化的記憶之中,漢代是一個輝煌的時代。
這種社會秩序狀態,大家都一直認為能夠千秋萬代的傳下去,長樂未央是整個漢代人的希望。
然而很遺憾的是,隨著東漢晚期內憂外患,漢王朝坍塌了。
這種打擊不僅僅是政治制度上的,更是對文化制度上的一種極大悲慨
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大的背景之下,人們帶著對漢儒的政治社會秩序的反思。
開啟了一個魏晉玄學的時代。
二,放浪形骸
修齊治平一直是士大夫的社會抱負和責任。然而在魏晉南北朝黑暗的政治社會環境之中,士大夫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一腔才情,不但不能為自己帶來光榮的社會地位,相反還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如竹林七賢中的嵇康,便是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之中帶著一首《廣陵散》的絕音,喟然長嘆!
既然在社會上不能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負,有一群士大夫階級,他們登高長嘯。用放蕩於形骸的人生態度去抵抗名教社會的道德綁架!
他們服食丹藥,追求自在,沉浸在詩歌之中。思想上反思禮教,沉潛於《周易》,莊子,老子。努力的去探索,把佛教的經典翻譯成中國的文字。他們的這些怪誕的行為並不是無厘頭的炫世,是他們無奈的嘆息。
正如王羲之在《蘭亭序》裡面所說的:
悟言一室之內,或放浪於形骸之外。
三,書為心畫
文字歷來被視為載道之器,它的功能是實用性的。所謂:"言而無文,行而不遠。"
作為載道之器的文字有三種表達的方式。其中書寫的這種表達方式,後來成為了主流。但是他仍然是實用性的。
它的實用性其實就是他的教化性。它是為名教而服務的。既然在魏晉時期,大家反思名教去打破這種道德束縛的觀念已經產生。文字的功能。就慢慢的從實用性走向那審美性。文字開始慢慢的像詩歌一樣,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從現在看到的,在晉代的一些墨跡,如陸機的《平復帖》。都帶有強烈的個人日常書寫的興味。
把文字從實用性轉化為審美性的過渡,正是魏晉時期的整個時代所造就的。應該說是這個時代鑄就了王羲之的書法高度。
四,百代標程
在王羲之之前已經有了一個相當長的書法積累。
無論是秦代的李斯還是三國時期的鐘繇他們和書法從技術上已經具備了審美的特質!但是他們所處的時代,文字的主要功能,應該說還是以實用性為主。
而王羲之的時代是在自然和名教反思之中。
加上魏晉時期的玄學氣質使得他們有時間與心性,去將文字的實用性進行審美性的轉化。而這一轉化的標誌性的時間就是《蘭亭序》的產生。
《蘭亭序》從書法技術上來說那是一個巔峰,但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個轉折性的事件。他把中華文明積累了數千年的文字元號系統的實用性注入了審美的特質。使得文字不僅僅具有載道的功能,文字還可以有"心畫"的特質!
正是《蘭亭序》的產生,正是王羲之的這個舉動,應該說使得中國書法開啟了後面二千餘年的新時代。
書法這個名詞的產生應該是在唐代。就是說它是一種書寫的方法。在唐人的思想之中,書法的學習物件一定是二王的書法。唐人進一步確認了書法的審美性的價值。在有唐人整理出來一套,如永字八法的書寫規律。
從此中國的書法,便在世界的文化和藝術至上走向了一個獨特的形式。
書法,他鑄就了華人的審美,是線條性的,在黑白之間的對比之中,我們懂得了審美的知白守黑。只要是視覺的審美,中國的藝術都是以書法為核心。
正是因為在魏晉時期有王羲之這一代人的努力,使得中國書法,光照千秋!
於是,王羲之成為千古書聖,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
4 # 丹東文濤
我認為王羲之被尊為“書聖”,成為書法史上的“一代宗師”,除了其自身的天賦和努力之外,主要還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開創一代新風。從書法史上我們可以瞭解到,王羲之所處的東晉時期玄學盛行,很多人都在追尋精神解放,個性抒張。而王羲之一改漢魏笨拙質樸之氣,開創研美流便先河,形成了書體向書風的轉變。一時間學其書體者無數,為當時學書之人所追捧。
二、深得帝王青睞。據說南北朝時,世人皆喜王獻之書,公認“小王勝大王”。而梁武帝卻獨愛王羲之書法,古人多尊上意,故而初步奠定了王王羲之的歷史地位。至大唐貞觀年間,太宗皇帝大量從民間蒐羅王王羲之真跡,令人或摹或臨《王羲之蘭亭序》,並勒石立柱。後又命懷仁和尚以王書真跡集字而成《聖教序》。而女皇武則天更是以王羲之及其族人書作匯成《萬歲通天帖》。至此,二王一脈書法成為帖學之宗。到了北宋年間,《淳化閣帖》的問世,徹底穩固了王羲之在書法史上“一代宗師”的地位。
三、後世帖學之宗。自唐朝起,學書必與二王有關。當時的書法傳承是家族式的,具體的傳承脈落如圖所示:
唐末之後,宋人尚意,二王書風漸弱,至元趙孟頫時,力舉復古大旗,明清時一度盛行,清中後期,碑學壓制帖學,新中國成立後,帖學一時興起,二王之風再盛。
筆墨當隨時代,正是:舉國共築中國夢,盛世再興二王風。
回覆列表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曾任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之職,故世人稱“王右軍”。
王羲之畫像
王羲之早年師從衛夫人(衛爍,師承鍾繇),後轉益多師,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其善隸、草、楷、行各體,書法平和自然,用筆細膩,結構多變,頗具老莊及中庸之道,被歷代書法家尊為“書聖”。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是中國書法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法人。
《蘭亭序》
王羲之之所以有這麼高的歷史地位,除了自身高超的藝術水準之外,還與兩位帝王的推崇有著極大的關聯。
《黃庭經》
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蕭衍甚喜右軍書,當時“比世皆尚子敬(王獻之,右軍七子)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無常(鍾繇),於逸少(王羲之)亦然”。梁武帝則雲:“子敬之不迨逸少。”因而輿論遂定。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
《快雪時晴帖》
第二次則眾所周之,唐太宗極度推崇王羲之書法,廣為收羅,親撰讚辭,從此奠定書聖地位。
《喪亂、二謝、得示三帖》
後世學書之人,無不尊晉宗王,雖清時一度以碑學打破帖學,但書聖地位一直未曾動搖。時至今日,其書法乃令學書者心悅誠服,推崇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