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峰哥看歷史

    清朝,一個將封建皇權集權制發揮到極致的王朝。一個皇帝個人意志可以完全成為左右國家命運的朝代。而奕訢在咸豐病逝後,即便已經成為議政王這樣的皇權之下第一人,但始終是位於皇權之下,依然無法左右天下。最終敗給了距離皇權更近的慈禧。

    而在歷史評價中,奕訢在同時代突出而強悍的個人能力毋庸置疑,且在少時就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資。熟讀百書,精通滿蒙漢三種語言,深得父親道光皇帝的喜愛。成年後的奕訢更是在各方面都處處高於其哥哥奕詝。然而卻在最終的皇位爭奪中敗北,失去了擎天之位。

    難道作為次子的奕訢一點也機會也沒有嗎?答案是否定的!甚至奕訢曾無限接近於皇位。清朝的繼承製有別於其他封建王朝,從早期的公選到中期的嫡長再到後來的旨立,先後根據情況發生了數次改變。但始終優先考慮的是賢能和才智。而在各方面能力都高於咸豐帝奕詝的奕訢,自年幼時就被眾人看做是未來皇儲的不二人選。但眾人畢竟不能拍板決定,最終還是要看道光皇帝的意思。

    道光作為清朝唯一一個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雖然明白立賢立能比立嫡立長更能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更對國家有利。但在個人情感上,深受儒家道統影響的他,更加偏向於已經處於嫡長子的奕詝繼位。

    如今對於道光選擇奕詝的原因無外乎就是因為奕詝的仁愛,並且多采用《清史稿》中《杜受田傳》的記載來佐證。大體內容是道光晚年去南苑狩獵,奕訢射殺了不少獵物。而奕詝則一個也沒有射殺,但卻向道光解釋說,現在是萬物甦醒的時節,鳥獸們開始孕育繁衍,我不忍心傷害生靈,來違反萬物的生長規律。於是就得到了道光的大加讚賞,是為仁愛的典範,故而道光便傾向於立奕詝為儲君。看過《雍正王朝》的朋友是不是有些類似的印象,沒錯!這就是第八集中康熙狩獵時,弘曆所說的話,最後將只有太子才能得到的玉如意賞賜給了年幼的弘曆。小說作者二月河便是借鑑的該內容。

    當然,雖然這段內容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是受到老師杜受田指點的奕詝,卻真的是處處在道光面前表現出孝子和仁愛的形象。為何如此?這是因為奕詝在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如奕訢,怎麼比也比不過。但奈何奕訢對道光雖然孝敬,但卻表現的並不明顯,而這就成為了奕詝唯一取勝的機會。

    此消彼長之下,奕詝成為了一個大孝子,而對於已經處於暮年的老人來說,一個孝子比一個能幹的兒子更讓人順心。更何況奕詝並無任何過失,雖然才能不如奕訢,但心胸仁愛,繼承大統可以使得臣子更加穩定安心的服務愛新覺羅家。並且如此重孝重愛的皇帝,肯定不會像自己的曾爺爺雍正一樣,弒殺兄弟。這樣就可以保證大清王朝不會因為一個激進的皇帝而出現危機。

    而道光去世前,罕見地在正大光明匾後留下了兩道聖旨。一是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帝,二是冊封皇六子奕訢為恭親王。清朝親王的冊封是不會出現在遺詔中的,大多都是先帝在最後時刻冊封或者新帝冊封。但道光卻將冊封奕訢為恭親王的聖旨和擁立新君的遺詔放在一起。

    知子莫若父,奕訢一定會不滿,奕詝決鬥不過奕訢。明確奕訢的位份,就是防止奕訢因為不滿沒有得承大統,而出現雍正時期兄弟鬩牆的情況,同時也告訴天下,恭親王以後只能是恭親王,如敢越過雷池,就是對我道光的不滿,就是我愛新覺羅家族的亂臣佞子!

  • 2 # 中國牛塗網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打破了清王朝閉關鎖國的局面,揭開了所謂『天朝上國』的遮羞布,然而當時的清王朝,好像還沒有從睡夢中醒來。當時清朝的最高統治者——道光皇帝,好像還不太擔心外夷侵擾,反而更加擔心自己的繼承人問題。史書記載道光皇帝總共有9個兒子。而最終活到道光皇帝晚年的只有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以及皇六子奕訢。這三個兒子讓道光皇帝頭疼不已,尤其是在皇四子和皇六子之間,到底選誰?皇五子奕誴是不用考慮了,道光皇帝覺得他生性魯鈍,不拘禮法,後來乾脆直接出繼給了自己的三弟綿愷,這樣奕誴就永遠失去了皇位繼承權。

      這下子道光皇帝只能從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當中選擇了,由於道光皇帝的長子早逝,這樣奕詝和奕訢就成為了事實上的皇長子和皇次子。皇四子奕詝母親早逝,後被奕訢的母親靜貴妃撫養,而靜貴妃待奕詝如同親子,而年幼的奕詝和奕訢兩兄弟真的是親密無間。然而等他們年歲漸長,之間的差別就顯現出來了。奕訢看起來比奕詝機靈多了,這頗得道光帝的喜歡,而且文武雙全,身體很好。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奕詝,他由於一次墜馬事故,落下了一定殘疾,腿腳不太好,更何況他的身體也不如自己的弟弟,而據坊間傳聞,道光帝還曾經明確表示要立奕詝為皇位繼承人,然而當道光帝的遺詔公佈時,所有的人都感覺匪夷所思。道光帝的遺詔上寫著『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

      從此兩個人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奕詝登基,是為咸豐帝,他被後世學者稱為『苦命天子』。而他的弟弟奕訢,也一生經歷坎坷。後人會不時想:如果當初是奕訢繼位,歷史會不會是另外一副模樣?歷史假設不了,而本文提出的問題這裡還沒有給大家解決,請稍安勿躁,筆者這就一一道來。

      考察史料,道光皇帝之所以選擇奕詝為繼承人,主要由以下幾個原因:第一:中國歷史傳統的繼承規則。在中國帝制時代,皇帝的立儲原則是父死子繼,有嫡子立嫡子,無嫡子立長子。這是從西周就傳下來的宗法制,這樣的目的在於防止皇子們的爭權奪利(雖然然並卵,該爭還是爭)。這樣奕詝就佔據了優勢,他的母親曾被冊封為皇后,而他本人又是事實上的皇長子,無論是嫡還是長,他都佔了。

      第二:道光皇帝本人對國家前途的考慮。雖然道光皇帝很喜歡奕訢,這裡誰都看得出來,但是事關國家命運,根據傳統理念,『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而奕詝本人的脾氣比奕訢穩重。再加上奕詝本人的老師杜受田又交給了他一些帝王心術,這種種加起來,促使道光帝選擇了奕詝。也許是出於對奕訢的愧疚和補償,道光帝才出乎意料地在遺詔中肯定了奕訢的地位。道光帝選擇了奕詝,也就等於整個大清朝選擇了奕詝。這裡暫且不論奕詝和奕訢兩人的資質優劣,單就壽命而言,二人不可同日而語,咸豐帝奕詝死於1861年,而恭親王奕詝死於1898年。即便奕訢不太聰慧,如果他當上清朝皇帝的話,那自然就沒有後來的慈禧太后的話了,也就不會有婦人干政了,更不會有清朝最後三個皇帝都是幼子所產生的繼承危機了。不過歷史畢竟是歷史,歷史還是選擇了奕詝。

  • 3 # KINGWEI865

    道光皇帝選擇繼承人為什麼是奕訢而是亦詝呢,這個問題野史說的很多,但是都和當時亦詝的老師杜受田有關。

    1.先說道光皇帝的立儲問題:

    道光帝晚年在立儲的大事上,猶豫不定。道光帝共有後妃二十多人,先後給他生了十個公主和九個皇子。其中長子奕緯死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終年二十三歲。而二子奕綱、三子奕繼也過早夭折。四子奕詝聲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長子奕緯死後的兩個月。皇五子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過繼給嘉慶帝第三子綿愷為嗣,襲郡王位。皇六子奕欣,是諸皇子中頗受道光帝鍾愛的一個。道光帝晚年,又陸續得了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但都年幼無知。道光帝建儲較晚。道光帝即位後,並沒有按清朝慣例馬上著手秘密立儲。道光帝晚年才想起建儲,從道光帝后來在立儲時極為謹慎的性格來看,可以這樣進行推論,他是希望在決定接班人時有更多的挑選機會。

    在道光老皇帝看來:皇四子奕詝,"長且賢",年齡最大,又很仁孝;皇六子奕欣,雖為庶出,但家法傳嗣,不分嫡庶,而且"天資穎異",能文能武。所以立儲一直在這兩個孩子之間搖擺。

    2.亦詝老師杜受田出場:

    真正讓道光老皇帝下決心立儲,是一次皇家圍獵的事情,道光老皇帝讓諸皇子圍獵,但是亦詝的老師杜受田認為,如果比射獵,亦詝真是和奕訢差的太多,於是教給亦詝這樣這樣的說辭。。。道光老皇帝看到奕詝故意一箭不發,於是問亦詝你為什麼不去圍獵呢?亦詝按照老師答覆:現在正值春天,鳥獸孕育的時節,不忍心傷鳥獸。道光帝老皇帝大悅,說:"這真是帝者之言啊,於是秘密立亦詝為儲君。

    3.影響

    道光皇帝選擇了亦詝,於是有了後世一系列的故事,不過清朝原則上沒有昏聵的皇帝,但是由於從嘉慶時代生產力,開始落後與歐洲,亦詝的能力也只能維持現狀。

    從一個帝王的角度來說,咸豐帝的資質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他重用漢族大臣,嚴懲貪汙腐敗,改革力度超過了嘉慶、道光兩代君主。 從個人際遇來說,在歷代帝王之中,咸豐帝的命運差不多是最慘的一位。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讓他趕上了;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讓他攤上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沒落也讓他碰上了,他駕馭的又是一條已經航行了二百年的千瘡百孔的破船。他無處迴避,責無旁貸又無力迴天,為此痛心疾首,抱終身之恨。

    從政治角度來看,咸豐帝雖說是嘔心瀝血,用力改革,可還是沒有挽回敗局;再加上他下了很多錯誤的抉擇,所以清朝還是那樣千瘡百孔。他的大變革沒有取太大的作用。政治腐敗,國庫空虧,民生凋敝,兵將腐朽一個也沒解決。他的疏忽太多了,他的最大的疏忽慈禧上臺,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目前掘金與勇士戰績持平,兩支球隊誰更需要主場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