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語小天

    父母未必都愛自己的孩子。

    一部分父母是自私的巨嬰。

    他們不但不關心孩子,還會控制他們。愛是他們達到控制孩子目的的美化的說辭。

    有些會說孩子裝病。

    這些父母給抑鬱症患者的傷害極大。這類患者往往是從小到大都在被父母傷害。

    保持距離是比較好的做法。不要對他們抱有幻想。擺脫他們的控制和語言暴力,是走向康復的第一步。

  • 2 # 使用者4493784797

    家長一部分是無知,不懂,一部分是因為自私只關注自己發展需要,認為孩子還小無所謂孩子的情緒影響,還有一部分沒有做父母的責任感。青少年一旦惹上了抑鬱症,對於腦神經的破壞更大,因為正處於發育中的大腦,腦神經元之間的聯絡還沒有穩固,負面的非理性的思維模式如果佔據了腦思維的絕大多數工作,形成的神經元之間的聯絡將更加穩固,更加難以被破壞。

    抑鬱情緒的出現,一般都有一些心理或精神的促發因素,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家庭出現重大變故的孩子比起普通孩子來說更易被誘發抑鬱情緒。如青少年的父母死亡或離異、父母對子女採取排斥或漠不關心的態度;早年曾有嚴重的不幸經歷,青春期後又碰到精神上的創傷,以及失戀、身患疾病、人際關係不協調、學習成績不良或其他負性生活事件等,均易於誘發抑鬱情緒。

    性格內向、文靜、不愛交際、交流、不喜歡出頭露面、孤僻、多疑、常常注意事物消極面或遭受意外挫折的人,容易陷入抑鬱狀態。急性抑鬱發作的青少年,病前個性多倔強、違拗,或有易攻擊的特點。慢性抑鬱的青少年病前多表現出無能、被動、好糾纏、依賴和孤獨的特點。

    家族遺傳性因素對青少年抑鬱起一定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青少年引發抑鬱症的原因。約50%抑鬱青少年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曾患抑鬱症。對雙生子的研究也發現,同卵雙生子的同病率高達70%以上,而異卵雙生子的同病率僅為19%。如果家族史中有抑鬱症病人或精神疾病類的病人,對於隔代的孩子的行為、情緒、思考方式,也應該多加註意。

    悲觀情緒是青少年抑鬱的主要成因

    抑鬱症,是病人和自己思想的搏鬥,但是他們的精神世界還沒有被病態的意識所佔領。輕度的抑鬱症需要諮詢治療,中度的抑鬱症需要藥物與談話相結合,而重度抑鬱症則需要臨床的深度介入。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很可能不知道這是一種疾病,卻時刻都在消耗極大的意志和能量在和心魔戰鬥,所以抑鬱的孩子極少說話,行為內斂,沒有多少喜怒哀樂,很容易被家人或老師認為是乖巧,懂事。

    當孩子們剛剛有抑鬱症的傾向,往往是思考的方式走騙了。極端、偏執、以偏概全、自責式的思維模式打敗了理性、客觀、實事求是的思維模式。因此,透過研究青少年的思維模式可以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情況作出一些預測。

    有些孩子似病非病,患者一般年齡較小,不會表述情感問題,只說身體上的某些不適。這個和成人的疑病症有些相同的表現,反覆發作,但做了諸多醫學檢查,又沒發現什麼問題,吃了許多藥,“病”仍無好轉跡象。

    有些孩子無法體驗到喜悅與快樂的感覺,面對達到的目標、實現的理想、一帆風順的坦途,孩子並無喜悅之情,反而感到憂傷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學卻愁眉苦臉、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面對物質獎勵也沒有渴望,覺得生活了無生趣。

    有些孩子突然開始反抗父母,在童年時對父母的管教言聽計從,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會後,不但不跟父母溝通交流,反而處處與父母鬧對立。不整理自己的房間,亂扔衣物,洗臉慢,梳頭慢,吃飯慢,不完成作業等,跟父母翻舊賬。

    有些孩子的想法充滿了負面和消極的詞彙。碰到了失敗,就全部歸因為自己的問題;遇到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就泛化到自己的悲慘人生;看到鮮花,想到的是花無百日紅。美好的事物在他們看來都是有著黑暗的一面。

    有些孩子甚至有自殺的念想、動不動就說自殺,甚至有自殺的準備、包括方法、遺書,在社交網路上留下過激的語言。因為這類自殺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學因素的,患者並非甘心情願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家長如何判斷孩子的抑鬱傾向?

    判斷孩子的思維模式的健康程度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研究,分別是:

    思維的永久性

    思維的普遍性

    思維的個體化

    一個非常樂觀的人在遇到厄運時,會認為這個厄運是暫時的;這個事情上,和其他事情沒有關係;而且每個失敗都有它的原因,不僅僅是自己的錯。這種孩子不會被失敗擊倒。在面對惡劣環境時,他們會把它看成是一種挑戰,更努力地克服它。

    悲觀的孩子卻相信問題會持續下去,還會更加糟糕;壞事都是自己的錯,都是自己做得不夠好。這種孩子一旦產生思維慣性,看待事物的角度往往總是從負面出發,將偶然情況上升為普遍。如果不及時進行談話的干預,往往會發展為抑鬱症。

  • 3 # 水說心理話

    說說我接觸過的幾個案例,是關於抑鬱症的:

    每一年的5月25日,我們都會到各個中學去進行義務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宣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接觸到了一些初中以及高中的孩子,在這些孩子當中,我們每年都會發現幾例抑鬱傾向或者疑似抑鬱症的案例;出於自願的原則,我們很遺憾只能接觸到少數幾個學生的家庭來向他們說明這個問題。但在家長溝通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的問題:

    1、大多數家長並不清楚何為抑鬱傾向、抑鬱症,他們大多數都認為這就是情緒不好,不開心、不愉快,學習壓力大而已; 自己在社會上打拼,也會如此,孩子經歷一下對於心理耐受度可能更好,但是,這就是完全錯誤的理解了。

    2、由於抑鬱傾向和抑鬱症在前期只是對於情緒有一些影響,基本的學習和生活行為依然能夠正常進行;並且,大多數家長似乎更願意去關心孩子身體上的健康以及學習行為上的問題,對於孩子的內心世界沒有意識或者不知道該怎樣和孩子去溝通。

    3、逃避心理,很多孩子的父母被學校提示要去醫院做診斷,但是,對於很多父母而言,抑鬱症好像是一件很難啟齒的羞愧之事,他們認為,只要孩子能夠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那麼,這就不是問題。但是,這就有可能抑鬱症給孩子帶來的越來越多的傷害。

    所以,不管是抑鬱症還是心理問題,大多數家長抱著不瞭解、不清楚、不解決的態度讓問題肆意生長,這也是他們為何不重視,甚至發現不了的原因。同時,由於心理問題和生理疾病有幾個不同的特徵,也是很多人不在意的原因:

    1、不具備致命性,大多數心理問題帶來的困擾是長期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似乎並不會特別的影響生命,但實際上,心理問題正在內部一點點潺食著我們的健康。同時,重度抑鬱症不加以控制,自殺率也是很高的,對於他人的生命也有可能帶來危害。

    2、具有隱秘性,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並不會表現出其心理問題的症狀,一點是他們不希望父母發現自己的異常,第二點則是孩子自身也充滿了恐懼的焦慮感。

    3、不瞭解心理問題的本質以及治療的方式方法,例如:抑鬱症並不一定是單純的心因性的問題,可能是結合社會性、生理性的綜合問題,一般性的情緒障礙帶來的心理問題的原因都能夠在其成長環境當中找到原因。

    我個人認為,這是我瞭解到的一些點。

  • 4 # 每日談心

    家長不關注孩子的精神問題確實是存在的,一方面是心理問題具有隱蔽性,不像身體出了問題,馬上就感冒發燒不能上學。一方面是家長缺乏相關心理問題的知識,認為孩子吃飽穿暖好好學習,不會出其他事情。還有的價值責任心不強,小學開始就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只需要付賬單,孩子交給老師長大就好。

    每個父母都是關注孩子的成績的,因為成績一不好,老師就會和家長溝通,家長也無法和周圍的家長比較,畢竟成績這東西是很顯性的。

    見到過很多家長從小學開始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的,甚至有的學校不用每週接,每月到頭放假三四天,家長既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又不用操心孩子的成長。在低年級的寄宿學校中,有很多孩子有適應的問題,有的甚至小小年紀就抑鬱無法上學,因為孩子得不到和父母的依戀,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家庭關係得不到照顧。老師再能幹,一個月面對一個班的熊孩子也不可能照顧到每個人的心理需求。所以,年紀太小的孩子是不適合寄宿學校的。每天家長接回來,和孩子談談孩子的見聞和成長,中小學還存在孩子之間的孤立,霸凌,這都需要和孩子的談話中瞭解。

    有的心理諮詢師說,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應該寵愛,在三年級以後要嚴格,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孩子到了中學以上,就應該以引導為主了,民主和專制相結合。很多家長因為生活的壓力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好好照看孩子,更不要說更細緻的精神需求。很多家長也是爸爸媽媽放養長大,沒有相關的知識,也沒有足夠的動力為孩子學習。

    孩子的成長中並不只有學習,孩子完善的人格和社會交往都是在青少年時期形成的,家長應及時關注孩子的精神生活,學習相關知識,和孩子一同成長,否則,一個抑鬱的,精神力量弱,專會啃老的孩子也會拖累你一輩子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房裝修,用什麼樣的生態板好?能做到無甲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