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亻未缺
-
2 # 伊耆角木
破綻百出,偽作無疑。
(劉如意為劉邦第三子,並非最小的兒子)
先上實錘,就看最後一段,是在搞笑嗎?“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餘諸兒皆自足立,哀此兒猶小也。”說其他幾個兒子都足以自立了,但是劉如意還小。可是劉邦八個兒子,劉如意排第三,僅次於庶長子齊王劉肥和太子劉盈,還有五個弟弟呢,哪裡看出他小了?劉邦老糊塗到哪個兒子排第幾都記不住了?
(蕭何居首功,尚且只封侯,漢初無公爵)
再來,倒數第二段,“汝見蕭、曹、張、陳諸公侯”這句又是問題。什麼叫“諸公侯”?漢初根本就沒有公爵爵位,哪裡來的公侯?當時劉邦不得已封了一些異姓王,之後一一剷除,更是與群臣定下“白馬之盟”:非劉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怎麼,劉邦還要自己打臉搞出讓這些人封公爵?你聽說過哪個西漢初年的大臣封為公爵的?
(古文苑一書中收錄的文章多存疑)
其實,查一下這個《手敕太子書》的出處就會發現,孤證,就是一本叫《古文苑》的書。而這本書本身也是作者、年代不詳。一般認為是南宋。而且目前能看到的也只是清代四庫全書收錄的,根本不是當年的宋版。此書一直被學界懷疑,就是因為其內容收錄都是歷代史書典籍中完全沒有的。歷朝歷代都不曾記錄,結果到了南宋(甚至有可能是清代)突然就都出來了?
再說,這文風實在是跟先秦到漢代的文風差距太大。我們看先秦諸子的文章,都是簡潔明瞭,有時簡單到讓人有多種理解。而看這篇,囉裡八嗦。或許有人說,劉邦文化程度不高。可要知道,古人的大白話跟今天也是大相徑庭的,像這種初中生就能完全讀懂的,實在不大可能是漢初的作品。再聯絡劉邦為人,最厭惡的就是儒生,曾經拿著儒生的帽子往裡撒尿的,現在居然教導兒子讀書寫字?他一向是實用主義,只有能做成事的他才看得起。就如文章裡寫的“蕭、曹、張、陳”有看到過這幾個勤學苦讀的例子嗎?相反,陳平還是以何種奸猾詭計著稱,都是上不了檯面的。
因此,可以判斷,這文章也就是宋代甚至更晚,某家老人要勸子孫好好讀書,編了個故事,無外乎想說連劉邦這樣沒什麼文化的人老了都能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你還不好好讀書嗎?
-
3 # 煙雲吐秀
首先,把歷史上的幾個時間點梳理清楚,就能從根本上說明這個問題了。從《手敕太子書》的開頭部分的“吾遭亂世,當秦禁學”,提到秦禁學,秦禁學的主要特徵是焚書坑儒。秦焚書坑儒發生在公元前213到公元前212年。而據史記載,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所以,此時劉邦的年齡有四十多歲了,早過了學習的年紀。 最起碼,劉邦這個不會寫錯吧
第二是,說話的語徑不同,也就是說話的方式不對。我們看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劉邦所說的話,“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這和我們看到的《手敕太子書》上的語徑“吾所不能致,而為汝來”完全不一樣。就劉邦的學識,能把自己說的話記下來就不錯了。
第三,“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提到如意母子相累,把他們託付給了劉盈,就更離譜了。其實,戚夫人和如意是劉邦最喜歡的,在多年征戰中,一直跟在劉邦身邊,劉邦多次想換太子,而且是堅定不移的要這樣做,他是從心底喜歡如意,這個在史書上記載的很清楚。明顯是看到故事後面的發展,劉盈對如意特別好,如意是如何死的,呂后如何對戚夫人,而寫成這樣的。所以寫成相托,麻煩你照顧他們母子。
第四,還有劉盈當太子,“吾以爾是元子,早有立意”也不對,劉邦當皇帝后就立長子劉盈為太子了。沒有什麼早有立意,而是已經立為太子。而且劉盈他的特點是性格軟弱,並不是不讀書的人,所以,劉邦叫劉盈讀書驢頭不對馬嘴。
第五,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不得不注意有清一代,各種奇文還是比較多的,就如同我們當代,有些人對歷史的奇談怪論,也不少。如果有這樣一篇劉邦親自寫的好文,煙雲想司馬遷不會不記載下來,讓它留傳百世的。為什麼沒有?因為沒有這個《手敕太子書》。
-
4 # 遙望燕園
其實,這篇被一些人認為作者是劉邦的《手敕太子文》,僅從文字上看,就不是秦漢時的作品。
且不說語句囉嗦,行文跳躍迂迴,跟《史記》中所錄的劉邦言辭大不相稱,單從「吾以爾是元子,早有立意」一句來看,便知,這絕非秦末漢初作品,秦末漢初人,絕不會說「XX是XX」的話,要麼說是用「者也」,要麼用「為」,沒有用「是」的。
如劉邦臨死前,提到周勃,用的就是眾所周知的「者也」句式:「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如在陳豨造反時,劉邦提到陳豨,用的便是「為」:「豨嘗為吾使,甚有信。」
既然不是秦漢時的作品,自當不會是西漢開國皇帝的作品,對吧?
這篇名為《手敕太子文》的文章,不但出現了秦漢作品中根本不會出現的「是」的用法,在表達的內容上,也有多處與歷史事實相悖之處。今舉四例。
第一處:開篇即與歷史事實相悖。
按記載,劉邦是豐沛人,並非秦人。豐沛屬楚國,秦滅楚的時間是秦王政二十四年。
也就是說,在秦滅楚前,秦的政治制度和政策,是影響不到楚人劉邦的。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確定劉邦是哪一年生的,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秦滅楚時,距劉邦舉事,已不足十四年,那時的劉邦,早已錯過了讀書的黃金年齡,秦禁學與否,並不會對劉邦的人生產生什麼影響,劉邦也沒必要欣喜。
這就像你對一個三十多歲的人說,新出臺了一項規定,規定禁止讀中學了,你覺得這個三十來歲的人,會有什麼感覺嗎?禁止不禁止讀中學,跟他有什麼關係嗎?
更何況,所謂的「秦禁學」,應當指的是李斯提出的「焚書」,這已是秦始皇三十四年的事了,這一年,距離劉邦舉事,已不足四年,秦禁學也好,不禁學也罷,都不會對做亭長而非教書匠的劉邦有影響,劉邦的「自喜」,從何而來呢?
第二處:「早有立意」與歷史事實相悖。
「早有立意」這四字,當是「我早就有立你為太子的意思」,是吧?
但是,早在漢二年,劉邦就立劉盈為太子,怎麼可能在臨死前的漢十二年,說出「我早就有立你為太子的意思」?
漢王之敗彭成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敗後乃獨得孝惠,六月,立為太子,大赦罪人。令太子守櫟陽,諸侯子在關中者皆集櫟陽為衛。
從劉邦臨死前拒絕醫治一事來看,劉邦根本不會糊塗到不記得自己曾立劉盈為太子。
第三處:「吾生不學書」與歷史事實相悖。
唐代有個叫章碣的詩人,他寫了一首題為《焚書坑》的詩,全詩共四句: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有的人認字認半邊,有的人讀詩讀一句。很多人經常拿這首詩的最後一句來做論據,證明劉邦和項羽不讀書。
但其實,這是一首諷刺詩,諷刺的是秦始皇焚書坑儒,詩人說,秦始皇的焚書坑尚為冷,山東就亂了,焚書令一點用都沒有,你秦始皇焚書時,劉項已經不需要讀書了——因為他們都讀完了嘛。
這是一種解釋,另一種解釋是,為了說明焚書坑儒毫無用處,詩人虛構了「劉項不讀書」。
在史記《項羽本紀》和《韓信盧綰列傳》中,明確記載了項羽和劉邦「學書」的事實: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裡中嘉兩家親相愛,生子同日,壯又相愛,復賀兩家羊酒。
之所以把項羽和劉邦都「學書」的事實都錄在這裡,是希望大家看一下項羽和劉邦對待「學書」的態度。
很明顯,項羽對「學書」是排斥的,項羽學什麼都是半途而廢的。但劉邦對「學書」,卻沒有明顯的排斥感,也沒有半途而廢的記錄。因此,我有個大膽地想法,那便是:劉邦學書有成。
第四處:結尾明顯與史實相悖。
劉邦一共生了八個兒子,皇四子劉恆,是在劉邦登基為帝前生下的,三子劉如意,雖沒有明確的出生年份,但既然是三子,肯定早過劉恆。
因此,劉邦怎麼都不會說出「其餘諸兒皆自足立,哀此兒(如意)猶小也」,怎麼,劉如意的弟弟都能自立,劉如意反倒不能了?劉如意反倒小了?豈不笑話?
而且,劉邦生前,曾安排自己的死忠粉周昌做劉如意的相國,這份安排,可謂是用心良苦,有周昌輔佐,劉邦還會擔心劉如意不能自立嗎?
更何況,劉如意是第二個受封為王的皇子,所封的趙地也是除齊地外最好的,在這樣一塊安穩富庶之地當王,還有什麼不能自立的呢?如果在趙地當王都不能自立,那在邊遠的代地和淮南當王的劉恆和劉長,豈不更不能自立了?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阼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堯舜不以天子與子而與他人,此非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馬尚惜,況天下耶?吾以爾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鹹稱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為汝來,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為嗣。
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
汝見蕭、曹、張、陳諸公侯,吾同時人,倍年於汝者,皆拜,並語於汝諸弟。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餘諸兒皆自足立,哀此兒猶小也。
回覆列表
假的 太囉嗦了 這麼長中心思想就一個多讀書,古人惜字如金,這囉囉嗦嗦,東拉西扯就像記流水賬一樣。
而且作為君王,為自己後人寫書,考慮更多的是自己的家業能否長遠,可以參考出師表,只會教君主如何選賢舉能,如何治國安民,可見過諸葛亮讓劉禪多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