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等待和希望2009

      淝水之戰發生在合肥市肥西縣以北的東記河上。它鄰近安徽壽縣。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東晉時,謝安、謝玄敗苻堅於淝水。東晉的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

    淝水之戰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南北朝時期。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稱帝,建立東晉,佔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又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充套件到長江和漢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在合肥市肥西縣以北的東記河上。它鄰近安徽壽縣。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同源而異歸:向西北流者,經200裡,出壽縣而入淮河;向東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國時,魏將張遼曾敗孫權於淝水。東晉時,謝玄亦敗苻堅於淝水。是有名的古戰場。特別是東晉的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他族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在需要說明的就是為什麼前秦軍會不戰自潰。

    第一,前秦伐晉的時機不對。

    淝水之戰時西晉滅亡不到八十年,前秦立國不過三十餘年,王猛認為:“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 苻融則說:“且國家本戎狄也 , 正朔會不歸人 。”這說明在這段時間,華夷之辨,正朔之分仍然被各個階級所認可。前秦發動戰爭,落下口實,於是東晉“君臣和睦”“上下同心”“人為之用”。前秦在戰爭的一開始就處於不利地位。

    苻堅登基後的二十多年來,任用王猛,整頓吏治,發展生產,大興教育,“國富兵強,垂及生平”,也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前秦四處征討統一了北方。

    370年,前秦滅前燕

    371年,前秦與東晉交戰,前秦滅仇池

    373年,前秦攻取東晉梁州及益州

    374年,平蜀人張育叛亂

    376年,前秦滅前涼,前秦滅代,討伐障氐羌

    378年,前秦取襄陽、彭城、淮陽、籲胎,

    379年,攻淮南,秦軍六萬圍晉軍於三阿,去廣陵百里。

    380年,平苻洛之亂

    381年,前秦攻竟陵

    382年,前秦伐西域

    十多年間,前秦發動的大大小小的戰爭,少則數萬,多則數十萬,一共有十四次之多,在383年的淝水之戰前,更是“悉發諸州公私馬,人十丁遣一兵”,如此頻繁的發動大規模戰爭,造成的負面效果是難以估計的,慕容紹認為:“秦恃其強大,務勝不休,北戍雲中,南守蜀漢,轉運萬里,道歹繭相望,兵疲於外,民困於內,危亡近矣。”平規諫曰:’主上雖不為昏暴,然窮兵黷武,民思有所息肩者,十室而九。“除了民眾之外,軍隊對長年的戰爭更為不滿,攘袂大言曰:“苻氏往因趙石之亂,遂妄竊名號,窮兵極武,跨僭八州。疆宇既寧,宜綏以德。”苻融更是直言:“我數戰,兵疲將倦,有憚敵之意,不可以伐”

    民有畏敵之心,兵有憚敵之意,正是前秦伐晉前的社會寫照。

    第二,前秦在戰略層面上的重大錯誤

    晉滅吳,隋滅陳的戰役有力的證明了,北方政權如果想要南下統一全國,除了軍事實力的優勢外,更重要是必須具備從長江上游中游順流而下摧毀荊州防線的能力,曹魏赤壁之戰以及北魏在元嘉北伐中反擊失利的原因都是因為沒有能夠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的強力軍隊。

    從軍事條件上來說,前秦的兵力遠強於西晉滅吳時期的軍隊,並且在373年取得了梁益二州,也具備了從長江上中下游同時出擊的條件。但值得注意的是,桓溫滅蜀後,東晉以周撫為益州刺史,經營蜀地近三十年,前秦雖然取得蜀地,但是“蜀人思晉”,並且接連發動叛亂,而東晉政府對蜀地的攻擊也未曾停止。

    桓衝以冠軍將軍毛虎生為益州刺史,領建平太守,以虎生子球為梓潼太守。虎生與球代秦,至巴西,以糧乏,退屯巴東。

    夏,五月,蜀人張育、楊光起兵擊秦,有眾二萬,遣使來請兵

    東晉益州刺史竺瑤、威遠將軍桓石虔帥眾三萬攻佔墊江,秦將姚萇兵敗,退屯五城。

    ——《資治通鑑·晉紀二十五》

    巴西人趙寶起兵涼州,自稱晉西蠻校尉,巴郡太守。

    癸未,使右將軍毛虎生帥眾三萬擊巴中,以救魏興。前鋒督護趙福等至巴西,為秦將張紹等所敗,亡七千餘人。虎生退屯巴東。蜀人李烏聚眾一二萬,圍 成都以應虎生,秦王堅使破虜將軍呂光擊滅之。

    ——《資治通鑑·晉紀二十六》

    西晉取蜀後,“蜀人服化,無攜貳之心”,前秦取蜀後,蜀人叛亂接二連三,還要應付東晉的攻擊,前秦於373年取蜀地,到382年才能“密具舟師”,試圖仿王濬伐吳舊事。

    秦王堅以諫議大夫裴元略為巴西、梓潼二郡太守,使密具舟師。——《資治通鑑·晉紀二十六》

    夏,五月,桓衝帥眾十萬伐秦,攻襄陽;遣前將軍劉波等攻沔北諸城;輔國將軍楊亮攻蜀,拔五城,進攻涪城。——《資治通鑑·晉紀二十七》

    淝水之戰發生於383年,382年裴元略才開始在蜀地密具舟師,期間桓衝還以十萬人伐秦,攻蜀五城。前秦在長江上游地區根本沒有時間來建立一支強力的水軍,要知道王濬當年可是“作船七年”,所統八萬”。

    九月,堅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咸陽,蜀、漢之兵方順流而下。——《資治通鑑·晉紀》

    十一月前秦就在淝水之戰中失敗,而王濬滅吳僅僅花費了一個月的時間,而前秦這支水軍自此再無記載,說明這支部隊順江而下的過程中根本沒有對東晉造成任何打擊。前秦在長江上游的攻勢徹底失敗。

    在西晉滅吳之戰中,在長江中游對荊州地區發動攻擊的杜預可以說是滅吳的最大功臣之一

    預以太康元年正月,陳兵於江陵,遣參軍樊顯、尹林、鄧圭、襄陽太守周奇等率眾循江西上,授以節度,旬日之間,累克城邑,皆如預策焉。又遣牙門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襲樂鄉,多張旗幟,起火巴山,出於要害之地,以奪賊心。吳都督孫歆震恐,與伍延書曰:“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吳之男女降者者萬餘口,旨、巢等伏兵樂鄉城外。歆遣軍出距王浚,大敗而還。旨等發伏兵,隨歆軍而入,歆不覺,直至帳下,虜歆而還。故軍中為之謠曰:“以計代戰一當萬。”於是進逼江陵。吳督將伍延偽請降而列兵登陴,預攻克之。既平上流,於是沅湘以南,至於交廣,吳之州郡皆望風歸命,奉送印綬,預仗節稱詔而綏撫之。凡所斬及生獲吳都督、監軍十四,牙門、郡守百二十餘人。又因兵威,徙將士屯戍之家以實江北,南郡故地各樹之長吏,荊土肅然,吳人赴者如歸矣。——《晉書·杜預傳》

    杜預在荊州地區的攻略,接應了從益州順流而下的王濬水軍,並且南下攻佔廣交二州,掃清了後方的威脅,在滅吳之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前秦則完全放棄了對長江中游地區的攻略,繞開荊州,將全部兵力集中於長江下游地區,這樣一來,失敗也是可以預見的。

    第三,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

    王猛是真正高明的政治家,能夠直擊問題的關鍵點,內部的民族問題嚴格來講算不得淝水之戰失利的主要原因,但姚萇慕容垂等人在戰爭中儲存實力,按兵不動,見死不救的行為,也必須為這場戰爭的慘敗負責。而在淝水之戰後,這些人馬上起兵叛亂,復辟建國的行為則是前秦滅亡的重要原因。

    至於前秦的民族政策就是更加複雜的內容了,在這裡就不再論述了。

    總而言之,前秦在淝水之戰的失敗完全是必然的結局,形勢上,前秦發動不義之戰,軍民疲憊,內部隱患重重,新佔領的地區也沒有很好的消化,戰略上選擇了從來沒有人成功過的進攻路線;而東晉方面君臣和睦,上下一心,在戰略上對上游的益州梁州進行打擊騷擾,對中游的荊州地區重兵佈防,在決戰開始之前就已經擁有了巨大優勢,勝利只是時間問題。

    最後說一點,在淝水之戰中起到最重要的作用的絕非北府兵,而是桓衝的荊州兵,所以才有“談者以為此死,賢於讓揚之荊。”

  • 2 #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最大原因是苻堅集團發展太快,內部未經充分整合,小集團林立,各懷心思。好比石頭堆成的假山,中間用沙子填充,看起來高大,不經風雨還沒有問題。一旦有個小震,各個石塊就自己獨立,於是就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膠與AB膠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