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啊哈簡筆畫

    說明他喜歡書的外表,不喜歡書的內容。要及時糾正哦。不能讓他從小就喜歡華而不實的東西。告訴他書不是買回來玩的,書裡有很多厲害的人,很多有趣的事,讓他愛上讀書。圖書館裡也有很多喜歡看書的人,學習氛圍很濃,可以多帶他去看看別人都是怎麼看書的。經常去圖書館的孩子有益無害。

  • 2 # 妖怪老太婆

    感同身受。

    我家孩子14了,從小買了很多書。小學畢業書架放不下了,收拾了一些送人了。

    初中有必讀的書,魯迅、老舍,世界名著,但都不是他喜歡的型別。為了應付考試,讀書只讀簡介。

    我覺得,孩子不愛讀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不感興趣,家長其實可以和孩子一起讀,用自己的行為帶動他,把書中有趣的部分和孩子探討,引起他的興趣。

    不愛讀的原因也可能是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家長可以每天規定讀書時間,人手一本,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我家的孩子就這樣逼著,才能看進去一些,你可以試試。我是覺得大人的陪伴和引導很重要。

    以上是我的觀點。

  • 3 # 魚生文化雜談

    孩子買來書不願意看,卻喜歡包裝,你一定覺得這是個問題,對吧?因為你思想裡一直認為買來書就應該好好閱讀才不辜負書本的價值。

    但是事實上家長應該去發掘小孩的潛力,而不是把他往自己規定的方向上去扭轉。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前提是,作為家長的,能夠識別那些天賦,並且肯定他的才能。你要看到他做這件事而不做那件事背後的原因,就能夠對他的心性有所瞭解。

    簡單來說,一個人生下來總是有自己擅長的和不擅長的事。而人的特性無非就是理性與感性,邏輯與直覺,這樣的天賦差別。你得順著他的天賦,不管那種天賦是什麼,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接受,能夠欣賞並加以引導那就再好不過了。

    如果只是一心按照自己的認知去規劃他的道路,那麼結果可能永遠都不會如意。畢竟,人的因緣奇妙就奇妙在,來到你身邊的人多多少少都和你有所差別。所以先把孩子當做一個朋友來看待,先得有一種平等的觀念,然後才好談教育。

    那麼你的孩子喜歡包書皮,你覺得他應該去讀內容,是因為你習慣性地認為書的內容一定大於形式。但實際上未必如此。

    因為文字的基礎在於邏輯,文字是建立在邏輯思維之上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小孩子邏輯思維能力並沒有發展到特別高的層次。換句話說,有一大半的孩子都會喜歡那些形式感的直觀的東西,因為那些形狀,色彩,結構,會直觀地帶給他感受,這個時候邏輯是不怎麼起作用的。

    而更重要的是,直覺的體驗遠比邏輯思維帶來的認知要深刻得多。你要稍微留心就會發現,那些能夠從小就自發地形成一種興趣並堅持一生的人,都是依賴於直覺的感官的體驗,而非邏輯的引導。但凡很早經受邏輯訓練並且習慣了的,大多數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愛好,那麼他長大之後做的工作屬性就是那種偏於枯燥的重複性勞動,或者邏輯性較強的工作。

    然而直覺與感官發展良好的孩子會天生帶有一種藝術的文學的氣質,這種屬性會給他帶來不小的魅力,使他的靈魂得以長足的發展。他會成長為一個較懂得幽默,富有情趣的人。而這樣的人,多半有些仁慈的同情心,能夠體諒他人的感受。過於理性則會形成太多成見,讓人的個性變得固執。

    回到你說的情形上,你的孩子愛好形式上的包裝,其實是一種美學的天賦,有可能是關於色彩,有可能是關於結構,而不管引起他興趣的點是哪一個,基本可以判斷,他是一個偏於直覺與情感的孩子,也就是帶有藝術特性的孩子。

    如果你換一種思路來看待這個問題,那麼問題可能根本就不成為問題,相反的,你可以改變自己的策略。你可以詢問他喜歡包書皮的原因,如果是喜歡不同顏色的裝幀,那麼他可能有繪畫方面的天賦,長大或許會喜歡上設計。如果是喜歡摺紙和形狀、結構方面的,那麼他可能有建築、雕塑方面的天賦。然後你可以著手改變自我的策略,把看書轉化為動手。

    一個動手的實踐性的天才是天生厭惡只在腦袋裡運轉意識思維的。

    你可以減少給他買的那種閱讀的書,而是買不同大小的書,不需要太多,但是可以買更多的帶有各種色彩豐富變化的包書紙,讓他自己去包不同大小不同厚度的書。進一步,你可以有意的把家裡一些需要包裝的事情交給他來做,比如整理襪子衣服,包裝便當,或紙盒,紙箱等等,這樣他會接受到良性的反饋,從而更多地發展出天性來。

    其後,隨著年齡長大,可以買些泥類雕塑,或者讓他接觸一些自我製作的泥器,陶器,或者搭建模型之類的事物,儘量地發掘他的天性,讓他順著自己的天賦去發展,一定是最好最自然也最容易通往成功的道路。

    如果是對色彩圖案有特別的興趣,就讓他學習繪畫,書法一類的課程。循序漸進,一定會有你意想不到的結果。而不是按照你的想法強加給他,那樣的話,你永遠不會滿意,而他可能會在不斷的負面反饋中喪失天賦,變成一個平庸的人。

    父母之於孩子,第一要有平等的觀念,第二要細心考察,瞭解他的心性與天賦,第三,儘量地給予他良好的空間和環境去發展,除此之外,不需要更多了。別把自己的孩子教成“笨孩子”,而要去尋找他的天賦,他的優點,幫他走向生命安排給他的道路。

  • 4 # 華商904

    這位家長的問題是一個很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光是孩子會遇到,大人們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書買了很多,但讀完的卻很少呢

    1、環境和氛圍的因素決定

    古代常說書香門第,是指從小生活在一個愛讀書的家庭環境裡,讀書改變命運,讀書更能陶冶情操。

    讀書不一定就能增加智慧,但一定可以豐富知識,拓寬思維和眼界。讀少書和多讀書的人他們的人生軌跡是有明顯不同的。

    古代的文達賢人皆是會讀書人,當今社會的真正成功人士也是愛讀書愛學習的人居多。

    但讀書需要環境和氛圍的,為什麼古人家裡一般會有書齋(房),通俗的講以前生活沒有現在豐富,大多數人除了讀書沒有其它愛好,現在為啥有書店,圖書館,書社,學校等等,就是因為讀書需要環境,更需要氛圍,大家在一起一起看書學習,就會促使人去不斷的讀書,而往往離開這種環境,一個人很難靜下心來好好讀書的。

    2、習慣的培養

    讀書是一種習慣,而這種習慣是需要從小培養的。

    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養成讀書習慣,但就是不知道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這一習慣。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和老師!

    在這裡我給提供一些方法:

    1) 學會激之以志

    激勵孩子要讓他(立志)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的志向一是來自父母的敦敦教誨,另一方面來自他(她)成長過程中的自我認定。

    有了志向,他自然就能接受讀書的作用和意義了,便有了讀書,讀好書的意願。

    2) 曉知以理,動之以情,協之以榜樣

    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會動之以情的講道理,並能帶動孩子一起看書,而不是嘴上給孩子講道理,行為上去在誤導孩子。

    比方說有的父母苦口婆心勸孩子好好讀書,講了很多讀書對以後的好處,但是自己卻從來不看書,整天看手機,看電視,怎麼能讓孩子相信呢?

    3) 誘之以利

    對於習慣培養,非一朝一夕,在這過程中要時時給予估計和獎勵,達成目標就有獎勵,持續激發孩子讀書興趣。

    4)協之以危,授之以知

    在孩子讀書不懂的時候,要給予及時的幫助和講解,不可來一句說,不懂了去問同學,去問學校老師去,這是對孩子最大的打擊。

    3,激發興趣,培養專注力

    要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在哪?有針對性的去買這方面的書籍,而不是見著相關的書就去買。書買了,父母要監督檢查,特別是孩子看書時,要給予很好的環境而不是干擾。

    總結:父母做到以身作則,提供適當的讀書環境,善於激發孩子的志向,給予持續的獎勵,培養好孩子的讀書習慣。

  • 5 # 子寧

    幼兒園時代我是這麼過來的:陪孩子看,還聲情並茂給孩子演。還不同方式來。然後發現我參與看的書,孩子過後能自己重複看四五次。我不曾參與讓他自己看的書,一兩遍。

    小學,送孩子進校園得步行十五分鐘的路,開始用帶不用陪,所謂帶,就是他看的我必須先過一遍,然後每天定任務,第二天路上講所看書目的內容給我聽,我的角色是時而糾錯,批評他粗心,時而讚揚,表揚他認真。印象深刻的是五年級,就這樣完成了《三國演義》。

    初中,孩子還沒到,感覺管不動了~

    但是我想興趣有了,看書成習慣了,好像也不用管了,只是應該不時地觀注他所看的書目別看錯了書跑偏了路就好。

  • 6 # 淺笑落夢

    教學教學重點不在教,在學。所謂言傳身教。你書買了,孩子讀書你在幹什麼?你抱著手機,看著電視,然後語重心長的對孩子說:“孩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去吧,多讀書!

    此情此景,你做個換位思考,孩子能讀書嗎?去影響他,不能心急,即使你讀了他不讀也沒關係,時間長了氛圍形成了他自然而然就跟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丙肝患者飲食有什麼忌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