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咖咖爆米花
-
2 # 無涯心經
對於現今的南韓拍攝所投放出的效果和實際的差異還是很大的,現今的南韓時代需要正能量的作品,按原著拍攝估計上映都難。
畢竟是影視作品,也不是非盈利機構,牽扯到商業性質且大多數人還是比較傾向於好的結局,綜合後就是現在脫離原著又自成一派的作品。
-
3 # 恆恩Donkey
《許三觀賣血記》
許三觀一共賣了十二次血
第一次:因為鄉里人的話好奇而去賣血,娶了許玉蘭
第二次:為了給被大兒子一樂打破頭的方鐵匠的兒子賠償去賣血(一樂不是他的親生兒子,是何小勇強姦許玉蘭有的)
第三次:為了給和自己有過一場交歡摔斷了腿的林芬芳買補品去賣血
第四次:人民公社以後,三年災荒為了讓家人吃頓飽飯去賣血
第五次:為了讓一樂在鄉下過得好些能早點回城去賣血
第六次:為了請二樂的生產隊隊長吃飯去賣血
第七~十一次:為了給得了肺炎的一樂治病,在一個月左右賣了五次血
第十二次:他老了忽然有了想賣血的衝動可血頭說他太老了,看不上他的血了
許三觀是一個平凡的不能在平凡,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人,可就是這樣一個底層人民,為了家庭作出瞭如此犧牲,甚至為了個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是他男人尊嚴恥辱的孩子不顧生命危險的賣血救他,也許餘華想寫的就是這樣一個平凡但偉大的男人,他的一生沒有什麼大作為,可為了家庭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心血;生命是平等的,這又或許是餘華想表達的另一層意思。
許玉蘭和許三觀的一輩子也是充滿了戲劇化但又現實存在著,從一開始兩人結合時的平淡
到許三觀知道一樂不是自己兒子後大庭廣眾與許玉蘭對罵然後和林芬芳搞了一次被許玉蘭廣而告之,他們兩人身上十分明顯的小市民氣息,也正因為有了這些氣息讓整本小說顯得並不高高在上,充滿了生活氣息
兩人鬥了一輩子終究還是相伴了一輩子,所有的稜角都被磨平,只剩了和平與平靜。這就是生活,這才是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
餘華的作品文字都十分樸素糙實,能夠讓人感受到最直接的衝擊,故事長卻並不拖沓,平凡又讓人感覺蕩氣迴腸。這便是他的文字的魅力所在。
-
4 # 十分文學
《許三觀賣血記》是我最近才讀的一本書,讀完感觸很大。
故事的前半段一直沉浸在餘華精煉的文字功底裡,一直覺得他是很會講故事的人,對生命和生活的感受足夠飽滿,才能不加過多修飾把這些感悟展現的淋漓盡致。
餘華用一種很中立的態度把許三觀這個人的無知、自私、機靈、嫉妒、柔軟、善良、包容、韌性,一點點的鋪陳開來。前半段看著笑著,卻覺得無奈和苦澀:看吧,這個無能又嫉妒的男人。餘華在整個作品中的描述角度都是旁觀者;沒有摻雜對這個人,對某個事件的情緒和評價,只是展示出來,讓讀者自己做判斷。所以一邊看一邊有點氣,可是同時又覺得無比真實,難道不是嗎,我們身邊充滿了這樣的人。他們瘋狂打嘴炮,卻什麼都沒做;他們常常對許多事情都覺得不公,卻沒有采取任何行動,他們最後用一種阿Q式的說辭安慰了自己。
故事裡的人物都有一種對命運的屈服感,大概就是這種屈服感,讓他們的張牙舞爪也好,囂張跋扈也好,都顯得像是垂死掙扎和宿命的表演。
後半段中最嘴硬的許三觀,也無奈的,在時代背景之下 ,顯得更有溫度。他依然懦弱,只敢在家裡橫,但是他端著下面埋著紅燒肉的白米飯對可能使他丟臉的,可能給他帶來災禍的站在廣場凳子上掛著“我是妓女”的牌子的許玉蘭說“我來了”,我想那大概是我聽過的最動人的情話了;他喝著最涼的河水去賣血,如紙片一樣空虛的身體裡灌進最冷的風,在醫院的病房的門口卻流出最滾燙的眼淚;他想拍著桌子吃炒豬肝,喝黃酒這樣的普通不過的需求,卻讓他在回憶和經歷的裹挾裡,成為了得先去賣血才能達成的奢侈願望。他還是那個許三觀,懦弱、嫉妒、堅忍,機靈,但是他老了,老到血都沒人要了。
許三觀越隱忍,越用力,越發光,越有溫度的時刻,那個時代就顯得越冰冷,越悲涼,越殘酷,越諷刺;因為就連許三觀這種自私而懦弱的小人物,都需要釋放熱量和人性的光輝才能努力生活下去。
-
5 # 許小萊
最大的感想是:一個家要想維護下去,一定要有“許三觀那樣有擔當的丈夫和父親”。也一定要有“許玉蘭那樣會過日子,且懂得體諒丈夫不易的妻子”!
《許三觀賣血記》是一部,體現了人們生活很多苦難的作品。但這並不是它的可貴之處,可貴的地方便在於,即便在這樣苦難的環境下,許三觀一家依然互相扶持著,一關一關地挺過去了,最後一家人也得以好好地在一起。
追其根源,就是許三觀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而許玉蘭是一個好妻子,好母親!而這便是“最值得,我們所有已經為人父,為人夫或為人母,為人妻的人學習的地方”!
1,作為父親,作為丈夫,許三觀的勇於當擔!許三觀娶了許玉蘭,有了三個孩子後。家中遇到過很多次困難,但都是許三觀很爺們地扛起來了。
在三年自然災害,孩子們因為吃不飽,面黃肌瘦的時候。許三觀決定去賣血,讓家人吃頓好的。他知道,他作為一家之主,一定要為孩子們做點什麼。所以即便那時候,他本身身體已經嚴重缺營養,但也沒有猶豫。
在許玉蘭在文革期間,被批判成是妓女,拉到大街上去遊行時。許三觀依然不顧外界的謠言,堅信著自己的妻子是個好女人。然後每天給許玉蘭送飯,不需要送飯的時候,怕飯冷了,就會放在被窩裡面。因為擔心許玉蘭被批判時,站久了,腳會受不了,是許三觀燒熱水給許玉蘭泡腳。
就像許玉蘭說的,只要許三觀對她好,別人怎麼說,別人給她多少侮辱苦難,她都不怕。
2,許玉蘭是個很會過日子的女人,且也很懂得體諒許三觀的不易!許玉蘭是一個很會過日子的人,在三年自然災害來臨的時候,很多家庭都揭不開鍋了。但許三觀家的情況卻好得多。
這也是因為許玉蘭很會過日子,在災難還沒來臨的時候,許玉蘭就懂得了未雨綢繆。她每天煮飯的時候,都會在大家原有的飯量基礎上,在拿掉一點點。她說沒人少吃一口,不會覺得有什麼。但是這一口慢慢存下來,在關鍵時期,可以幫家裡度過災難。
當然單憑之前存的米,也是不夠的,許玉蘭還做了其他的工作。比如她讓許三觀提前去郊區,挖野草,然後醃起來吃。要不然等大家米都吃完後,肯定都會想到去挖野草了,到時就很難挖到了。
同時,許玉蘭也是一個很懂得體諒許三觀不易的妻子。比如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在家裡已經很久米吃飽飯的時候。許玉蘭卻依然記得給許三觀過生日,她把過年吃的糖拿了出來,放在稀粥裡。因為她知道許三觀,為這個家付出了很多,所以除了和許三觀一起撐起這個家外。也想著要為許三觀做點什麼。
此時的許三觀,一定非常感動吧。哪怕自己再怎麼辛苦,至少許玉蘭很懂得他的不易,這樣也就值得了。
回覆列表
這部電影是改編自中國作家餘華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我最喜歡的小說之一!當知道南韓改編了《許三觀賣血記》,心情著實很複雜,這是一部我非常喜歡的作品,我當然很高興有導演願意用心把它呈現在熒幕上,可惜這麼好的作品不是由我們自己來拍。不過,至少我們還可以由影像重溫這個故事。
《許三觀賣血記》講述的是1960年代用賣血熬過了人生幾大難關的許三觀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被搬到了南韓,片中很多場景和臺詞都和原著一致。可是看到最後發現直接把文革這段跳過了,而是著力去塑造許三觀和他非親生子一樂之間的那段糾結經歷,拋棄了餘華原著中小人物在歷史變遷中的無助和荒誕感,注入了南韓電視劇家庭溫情的核心倫理,使得“父愛妻從子孝”變成了電影的主題。
當然,不能說這部片子拍得不好,但總覺得變了個味道。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部有點挫折的家庭情景劇。而小說《許三觀賣血記》這部作品本身不是講一個和樂融融的故事,它著力於描寫個人的悲劇,家庭的悲劇,時代的悲劇。
小說中的結尾和電影完全不一樣的走向,許三觀最後哀嘆的不是他沒錢吃不飽飯,不是生活已經好了,他不需要再賣血為生。而是血頭告訴他他老了,血已經不能賣,沒用了。這是一種對於自身價值喪失的悲哀,是人生中終有一天的虛無和無目標感帶來的悲劇。但南韓電影的改編卻簡化成了一個不明所以然的大團圓:一家人終於圍坐在一起吃泡菜魚火鍋和大包子了,完全弱化了餘華原著中人生本質和時代的悲劇感。
不管怎麼說吧,南韓拍攝的《許三觀賣血記》把時代背景放在了近現代的南韓,他們不存在那種大饑荒背景,改成了父親為救治非親生的兒子拼死賣血的故事,也無可厚非的。只是大大弱化了原著的悲劇色彩。背景雖然變了,但笑點依然熟悉,苦中作樂的本色不變。
總體上說,河正宇的改編其實是讓餘華的文字更容易被更多人接納。少了點特立和倔強,多了一抹暖色!只是這個如此動人的故事,卻不能在本土拍攝,自己的悲慘歷史都不能正視。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