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任小毛吃炸雞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古代行軍打仗吃什麼?中國自古就流傳著一句‘民以食為天’可見吃飯是一個每時每刻都得考慮的問題,那麼古代當兵的肯定也不會有我們現在的這種條件,那麼古代行軍打仗時他們吃的是什麼真的是電視中說的大軍沒有出發軍糧已經送到前線?下面我們就一一道來。

    ‘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這句話處在《孫子兵法》中,從這句話我們也可以理解出軍隊是每一個時代,都是得到重看,有了軍隊才能讓自己不會受到別人的欺負,有了軍隊才能開疆擴土,從民以食為天也可以體現出天下每一個人都是需要吃飯的,那麼問題就來了,古代軍隊在打仗的時候往往都是10萬大軍甚至更多,這些龐大的軍隊吃飯就是一個問題,也可說軍糧關係到一場戰役的成敗。

    古時的軍糧肯定不如現在部隊吃得好而且吃的花樣多,古代沒有現在這個條件,大軍開拔糧食一定要供給到位,在古代的軍糧種類無非就是肉類以及乾糧,那麼“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什麼意思呢?相信沒有研究過這個問題的人都是看了字面的意思,包括現在很多電視劇也是這樣演,在大軍沒有開拔之前就把糧草送到了需要打仗的地方,這種理解是錯誤的,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成‘在大軍開拔之間要先準備好軍用糧草’並不是我們理解成的沒有打仗就把糧草送到了前線,這種做法也不可能,因為運送軍糧才有幾個人?你把糧食送到了那不就是等於給敵人送去了。

    那麼古代打仗時候士兵吃的是什麼呢?上面也已經說了無非就是肉類以及乾糧,為什麼是這兩種呢?因為在中國來說大部分戰爭發生在北方所以考慮到行軍便捷的問題上,往往是攜帶的乾糧吃,同時打仗也是一個比較累的活,所以在營養方面軍隊肯定會考慮到的,除了乾糧那就是肉乾,有了乾糧和肉乾在營養上肯定還是跟得上的,不過還有一樣東西也是軍糧。

    ‘小米加步槍’可以說只要是動漢語的人就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在這句話中和吃有關的就是小米了,為什麼會把小米金和步槍放在一塊?這隻能說小米也是軍糧,其實小米作為軍糧已經是千年之多了,或許有人問為什麼是小米呢?而不是其他的雜糧,其實在唐代以前古人的活動範圍就在黃河流域,因為黃浩周圍就是小米的主產地,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小米會穩坐軍糧千年之久了。其實小米作為軍糧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它的保質期非常長,長到其他糧食無法相比,這也是小米一個優點。

    舉個例子,在清朝的時候軍糧是燒餅,並且在清朝之前也有以燒餅作為軍糧的先例,曾國藩很多人都知道,當年咸豐帝命曾國藩去平定太平軍,當時用的就是燒餅這種乾糧,其實燒餅這種食物包括現在也是很受到北方人民的喜愛。當然古代軍糧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補充方式一直被忽略,那就是大規模的圍獵,漢代河南地區還是有很多大象的,古代將士的甲冑也有很多犀牛皮做的,古代人口對比現在很少,而且集中度很高,不像現在多麼荒涼的地方都有人家。野生動物到處是,軍士圍成一個面積很廣的地方能搞到大量野味。

    打仗現在來說也是一個人們都不願意提到的一個話題,因為打仗只會帶來無盡的傷害,戰場之上吃的肯定也是很簡單的,軍糧也只是能讓人吃飽美味就別想了。為了讓士兵吃得有點味道,所說的各種軍糧以外還有一樣東西是行軍打仗必須帶著的,那就是一種叫‘醋布’的東西,醋布是怎麼來的呢?故名思議這布上絕對是有醋和鹽的。醋布就是用醋以及鹽水不斷地浸泡出來的一種打仗必須品。人不吃鹽哪有什麼力氣還去打仗。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醋布就誕生了,在士兵做飯的時候就會把醋布給剪下來一塊放到鍋中煮,醋布的出現給古代的運輸鹽這個問題上也是完美的解決了。其實不要覺得古代軍隊吃的肉特別多,其實不是的他們的主要食物還是乾糧,雖然說軍糧中有肉類但是肉類肯定不如干糧多,肉類還只是一個輔助作用。

    軍糧在現代都是一個比較大的事情,軍糧真是可以關乎一場大戰的勝負。

  • 2 # 何以知世

    個人帶多少糧食要以突襲花的時間而定,這個是不定的,突襲的話就帶三五田的糧食。

    大軍出征都是源源不斷的糧食運往前線一旦糧食不夠了軍心就會紊亂,至於說的路遠怎麼辦,我們以李世民打高句麗來說吧。

    這事情不是李世民一拍腦子腦袋就能決定的事情,當確定這件事情之後就要籌措糧草,這個時間大概要半年左右,這還是儘量籌措的情況下,然後關中子弟從長安出發浩浩蕩蕩的開往北韓路上匯合各路府兵到高句麗邊境才能集結完所有部隊,總共約15萬人。運糧草的就跟著大軍走,在比較安全的後方。行軍是一件比較慢的事情,從長安出發得幾個月才能走到邊境,這幾個月就要花多少糧食了呢?

    所以糧草都是浩浩蕩蕩的,古代戰事都非常慢並非說是大家在一起砍一頓就結束了的,而且即使幾萬軍隊正面交戰都能打上一天,李世民打高句麗和隋煬帝三徵高句麗都打不下來,隋煬帝甚至因此拖垮了隋朝,就是因為耗時太久,一座城如果堅守的話可能幾個月打不下來,糧草不繼而且北韓的冬天很冷這誰受得了。所以說打仗是一件非常非常費錢的事情。

    至於搶敵人的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有把握在幾天的時間內迅速的打敗敵人,一旦據城堅守攻不下來就要完蛋,或者被敵人包圍別人都不要打自己就亂了,打仗的時候都是肅清碧野哪有糧食可以搶,除非能夠攻下城池,而小城糧食不多,各地糧食都是往大城市運,幾天的時間很難打得下大城市。

    有沒有全靠搶的呢?有。比如說清軍就是,但是隻是四處搶掠,攻破一些小城市搶了就走了。女真並不富有,等到清軍入關的時候多爾袞把整個女真族都帶著了,趕著牛羊糧食,那是女真所有的家底子,只要女真在中原有一次大的失敗都會被滅族了。所以多爾袞確實是有大決心的。所以說人少還行,人多了搶的還不一定夠吃的,而且風險性很大。

  • 3 # 歷史大良造

    我是好好說歷史!

    先來解釋一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意思,從字面上的意思是不是覺得應該是:古代人們準備行軍打仗,大軍還沒有開動,就先把軍用糧草先運到前線準備好?

    如果這樣子的話,只能說,來人吶!把這指揮官拉去砍了,這傢伙如果不是敵人派來的奸細,就是缺乏智商。古代行軍打仗,糧草都是隨軍而行或者安頓在大軍的後方,重中之重,怎麼可能隨意先把糧草暴露在敵人的視野之中?所以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指行動前預先做好準備工作!

    孟子《南皮縣誌·風土誌下·歌謠》:“兵馬不動,糧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賊”。正如上面所說,糧草是軍隊的命門,肯定是有重兵把守,夜夜防賊,所以偷都沒法子偷,更別說光明正大去搶了,到時候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值當。除非有一點,那就是利用糧草作為誘餌吸引敵人,比如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利用糧草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可惜突然天降大雨,把火給撲滅了,司馬懿九死一生!

    古代行軍打仗,士兵一般只帶三天的乾糧和肉乾!為了減輕士兵身體負擔使行軍快捷。吃完了就吃大軍準備的糧草!

    古代一石糧食是多少斤?其實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演算法,比如明朝是120斤,清朝是100斤,在此好好君平均一下,算它100斤!一個士兵一石糧食可以吃三個月,如果按十萬軍隊的人數來算,每次行軍打仗如果要持續半年,那至少得準備二十萬石的糧草!

  • 4 # Lucky

    一是,糧草提前準備。一般而言,糧草囤積在一個較為安全的地方,然後向前線運輸。這個會有專門的護糧隊。形成可靠的糧道。

    二是,單兵攜帶糧食。這個就現代戰爭來看,個人也就攜帶三日份。而古代軍人帶的東西比現代還要麻煩,還要多。三日份頂天了。

    三是,奪佔對方糧食。如果能實現當然好,問題是萬一對方燒掉糧草,那就悲劇了。所以糧草這麼重要的東西還是要指望自己的。

  • 5 # 眾森淼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那是因為糧草對於他們來說是最重要的。歷史上,無論一支軍隊戰鬥力有多強,一旦糧食供應斷絕,戰爭的結果肯定就是戰敗或者退兵。像是長平之戰、恆溫北伐前秦、宋遼岐溝關之戰。

    為什麼古代戰爭會受到糧食如此之大的影響呢?

    一則是糧食的獲取困難,軍隊想要獲得充足的糧食供應,就必須從百姓的手中獲取,於是每到戰時,往往都會進行徵糧,緊靠朝廷的儲存往往是堅持不了多長時間的。再者,即使獲得足夠的糧食,運輸也是一個大問題。

    戰爭的戰場大多數都是在萬里之外的邊疆,靠當時的人力馬車,一次糧食的輸送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的,而且軍隊數量又是巨大,對糧食的消耗也不是小數,一旦糧食斷了,影響士氣不說,搞不好還會造成混亂,給對方可乘之機。

    數十萬大軍開往前線,而且一場戰爭大了起來,究竟要多少時間,這根本是無法確定的,所以對於籌糧的人來說,多少已經不是他說的算了,基本上都是能湊多少,就湊多少。而糧草一旦快要用盡的時候,退兵也就成為了他們唯一的選擇。

    當然攻取城市也是一種選擇,歷史上也是有著這樣的不少案例,攻取城市後收割他們的小麥,搶奪他們的糧倉,但是對方又不傻,會等著你,眼睜睜的看著你們去搶嗎?要知道,攻堅戰往往都是要付出比那些守城的人數倍損失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老師罰學生錢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