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三農天下185

    今天華人從歷史教科書上了解的楊廣基本就是一直被儒家偽君子學者們妖魔化的楊廣。歷史上真實的楊廣就是非一般的人物,簡直可以說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戰略家政治家藝術家,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總設計師和實踐家。

    知天命之年而死於非命的一生,做的幾乎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國之大事:三次發兵欲征服高句麗、繼續完善由其老爹設計啟動的科舉制、在蒙古草原舉行獨一無二的盛大宴會和物資商品交流會,以豐富繁盛強大,和平地征服了西域和北方各個民族國家的心、開挖大運河,把江南豐富的物產和糧食運輸到長安和洛陽(從此以後,至清朝滅亡,歷代才都設立了漕運總督一職),建立了很多國家級糧倉(用於戰備和賑災等不時之需)等等。

    另外必須要強調的是高句麗與高麗不是一回事。高句麗民族介於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在東北亞一直是漢民族強勁的敵人。其勢力收縮時期,佔據整個東北,覬覦中原;其勢力擴張時期,南下西進,兵鋒直指黃河與中原一帶,同時佔據北韓半島的北部+。

    所以,當時的高句麗,也可以說是當年隋王朝邊境上一個最大最危險的不穩定因素。楊廣要打,那是最正常不過的思維邏輯。只是任命的前敵總指揮缺乏軍事家的眼光氣魄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決斷,才導致無果而終,甚至因勝利而喪失勝利果實,最終成為壓垮隋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 2 # 折緣

    公元前37年,一個叫朱蒙的傢伙,在渾江下游地區建立了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叫做高句麗。這個政權一直都同中原保持著隸屬關係,向中原政權納貢稱臣,然而,每當中原王室衰微的時候,就不斷地對外擴充套件,攻城略地,使得高句麗與中原政權及周邊勢力之間的矛盾時有激化,因此,高句麗也就城了中國東北邊疆地區的一個時叛時附的地方政權。

    隋朝建立以後,高句麗跟隋之間的關係,尚算融洽,對於隋朝而言,暫時沒時間搭理高句麗,一則忙著掃平天下,二則致力於恢復長期戰亂造成的凋敝不堪的經濟。於是在隋朝初年這段時間裡,高句麗忙著欺負北韓半島上的兩個小兄弟,新羅和百濟。

    直到,隋朝滅亡南陳以後,隋朝積極加強中央集權向邊疆地區發展勢力,從而使得高句麗惶恐不安。公元598年,高句麗的嬰陽王帶兵進攻遼西,被隋朝的“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隋文帝暴怒,於當年就調集了三十萬大軍征伐高句麗, 由此揭開了隋朝同高句麗之間的戰爭序幕,這一打,就一直敵對了70年,到了唐高宗總章元年(668),才算徹底消滅了這個地方政權。

    那麼,為什麼隋唐要不予餘力,一定要幹掉這個政權呢?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高句麗並不是北韓半島上的國家,也就是說,它並不是如今北韓以及南韓人的祖先,新羅和百濟思密達才算是。高句麗是一個東北政權,從它建立開始,就不斷向周邊發動兼併戰爭。西漢末期時,其勢力擴張到了太子河流域,東漢時,高句麗就挑釁漢王朝,數次出兵漢朝東北的遼東、樂浪、玄菟三郡。但很遺憾沒打過,被東漢給打回去了。

    到了東漢末年,公孫瓚政權以及曹魏時期,高句麗再次西進遼東,同樣遭到嚴重挫折。兩晉時期,高句麗繼續發展,攻掠到了遼河流域,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高句麗主要的對手是來自遼西地區的慕容鮮卑政權(也就是《天龍八部》裡慕容復天天嚷著要復國的那個大燕國),在前燕時期,雙方戰爭不斷,高句麗一度敗退,並臣屬前燕,此後前秦滅前燕,然而前秦淝水之戰大敗於東晉,北方又亂了,燕國在東北死灰復燃,也就是後燕,高句麗又開始跳起來打後燕,雙方經過激烈的拉鋸戰,最終高句麗完全佔據了瀋陽等遼東地區。自此,高句麗直接控制了瀋陽地區長達260餘年。

    從高句麗的發家史,以及其所控制的區域來看,它雖然是個少數民族政權,但一直野心勃勃,強如兩漢,它都不放在眼裡,一有機會就要跳出來打上一打,在長達600餘年的時光裡,這個政權充滿了侵略性,沒有放棄過一次對外擴張的機會,一步步壯大起來,成為了東北實質上最大的主人。

    然而,東北地區,從漢武帝時,就已經是中原傳統的領地了,今天的北北韓,實際上也是中原政權長期控制的區域,那時候叫樂浪郡。高句麗政權實際上是佔著漢人王朝的領土發家致富的。以其肆意挑起戰爭,不斷蠶食中原王朝領地的態度,早已經成為了中原王朝眼中的一個潛藏的隱患。

    隋文帝時,就敢悍然發動戰爭,到了唐朝時,雖然稱臣納貢,接受唐王朝的冊封,但是一直心存戒備,暗自發展實力,到了貞觀十六年(642),高句麗發生內亂,新統治者上臺後,公開跟唐王朝對抗,在這何種情況下,李世民決定出兵高句麗。

    像高句麗這種反覆無常,時叛時附的政權,自然是要消滅掉的,不然邊疆怎麼能安定?

  • 3 # 風飲月無痕

    高句麗人口比遼還多(遼四五百萬,高句麗五六百萬),軍隊也比遼多(高句麗正規軍12-15萬,民兵全員徵召的時候士兵和民夫一度有接近60萬人。遼也就差不多十萬正規軍),而且是農耕民族,軍隊步兵騎兵配置完善(高句麗具裝騎兵不亞中原),沒有草原遊牧純騎兵的缺陷。更重要的是,高句麗的擴張和歷朝歷代都不同,高句麗是城堡擴張法,高句麗歷代諸王的任務就是修建堡壘,利用堡壘為基地再向前擴張,擴張完再修堡壘,修完堡壘再度擴張,並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清洗當地的原住民(漢人),高句麗用了上百年才吞掉遼東,不是因為他太垃圾,是因為他在遼東建了四百多座山城要塞,而且把漢人擠出了遼東,並且自己生育出了五六百萬高句麗人;一個人口和軍隊比遼還多,擁有幾百座要塞堪比拜占庭帝國亞美尼亞山區防線的邊境防線,有北韓半島、日本列島、蒙古高原作為擴張路線的北方帝國,同時擁有和中華文化完全不同的獨立文化圈(無論是遼、金,後金,都沒有自己的文化主幹,結果都被漢化了。但高句麗不同,人家在東北種了幾百年的田,已經發展出了獨特的制度和文化,因此對於漢文化不需要完全照搬,這種獨立文化國家對於中國是最危險的。)。甚至這種國家不可能一下子消滅掉,因為不會像中原混戰那樣軍隊戰敗了城市就會陸續投降,高句麗會逐個城市抵抗,一直到死。因此,消滅這種國家的辦法就是耗,和他拼國力,直接把他耗死,但對於王朝更迭中原來說,連出幾任狠心的君主,去拿人命耗死這個邊陲帝國似乎不太現實,在隋唐時期高句麗的崛起似乎已經不可阻擋。無外乎,唐太宗說“高句麗不除,後世必為大患。”隋文帝隋煬帝的隋朝二帝、唐朝一代雄主唐太宗、天皇大帝唐高宗四位皇帝都要硬上高句麗,就是為了不給他恢復的時間,直接把他拖死。

  • 4 # 漩渦鳴人yy

    這主要發生在隋文帝那個時候,隋文帝那時期,天下剛剛平定中原地區仍然還是百廢待興,這個時候隋文帝自然是把自己的重心放在瞭如何恢復民生政治上面,在此時,賓館地區的其他民族的於中原地區可以說虎視眈眈,比如說當時的突厥,雖然分裂成幾個部分,但是他們約定誰如果能夠擊敗中原地區部署在長城地區的部隊,那誰就是王者。

    隋朝那個歷史時期,戰鬥力也是頗為強悍的,面對其他人的挑釁,自然一個接著一個將他們給擊敗,就算這個裡面出來了一股可以算得上是不是敵人,也就是高句麗。

    這個地方從漢朝開始並屬於中原王朝的管轄範圍之內,一直向中原王朝俯首稱臣,但是就如同我之前所說的那樣,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些人在你強盛的時候自然俯首稱臣,不敢有任何異性,當你虛弱的時候,這些人反過手來就會變成狼撕咬你身上的血肉。而這批人齡童當時國內的一些勢力一起對大隋王朝展開了結論,這件事情自然還惹惱了隋文帝,所以他派出軍隊想要平定叛亂,可沒想到出師不利,軍隊遭遇到了天災。

    最後的結果就是隋文帝這個時候沒有完成對於高句麗的征服,而且還大大助長了高句麗的囂張氣焰,認為中原王朝是不堪一擊,對自己無可奈何,所以在這之後愈發的囂張起來。

    隋煬帝的失敗造成了在這之後唐朝建立以後一直都不敢去攻打高句麗,原因無他就是害怕自己不了隋煬帝的後塵,一直到李世民這個時候,李世民已經逐步完成了對於周邊部落的征服工作,包括突厥等一批遊牧民族都已經匍匐在了大唐王朝的鐵蹄之下,所以李世民決定攻打高句麗玩。完成這最後的一筆。

    經過努力,李世民終於影響了對於高句麗的戰爭,和李世民覺得自己沒有完全征服高句麗。主要就是高句麗這個地區仍然殘存著大量的抵抗實力,使得大唐王朝如果想要繼續完成對於高句麗的征服的話,消耗的國力和回收的成本根本不成正比,所以李世民選擇停止對於高句麗的進攻。

    這件事情一直延續到了李世民的兒子李治上臺,李志上臺,高句麗再次燃起了熊熊的野心,想要完成對於大唐王朝的再一次的征服,所以再一次作死,在這種情況之下,李治當然不會同意,一隻已經苟延殘喘的野獸在大唐王朝的頭上撒野,所以他命令大軍完成對於高句麗的最後絕殺。

    其實把整件事情看起來的話,大家也明白隋唐要攻打高句麗的動機了,隨文帝時期,高句麗打算攻打大隋王朝,而且還積極的聯絡大隋王朝,是那的一股少數民族力量,為了能夠扼殺這股動亂的根源,所以大隋王朝派兵攻打高句麗。

    而隋煬帝進攻高句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洗碗足他的野心,李世民則是想要完成他大唐帝國霸業的最後一筆,而李治則是子承父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應該吃什麼藥?我有氣滯血瘀型盆腔炎?